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记者直击决战前夜的班加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7日09:12  环球时报

  本报赴利比亚特派记者邱永峥

  “3月14日可能成为利比亚局势转折性的一天。”一周前还高呼“向的黎波里进军”口号的反政府武装开始放弃守护班加西的两处要塞卜雷加港和艾季达比亚,卡扎菲部队的前锋距离班加西仅几十公里,班加西城内民众忧心忡忡,“卡扎菲军队将在未来一两天内重新控制班加西”的说法在当地流传。《环球时报》赴利比亚特派记者发现,曾蜂拥到班加西采访的数百名西方记者也考虑撤出。班加西曾是利比亚“双都”之一,也是卡扎菲当年的发迹地,然而现在却成了“反卡扎菲大本营”。在这个石油产量约占整个利比亚七成的地区,到底是“文化冲突”还是“资源诅咒”(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反而增长更慢而且不稳定)导致这场血腥的内战?无论最后结局如何,这一控制利比亚绝大部分石油产量和出口的城市,都将决定利比亚未来的走向。

  卡扎菲部队兵临班加西城下

  14日,利比亚传出卡扎菲部队已控制距离班加西仅80公里的艾季达比亚的消息。“两天前,这里还是充满希望的自由之地,人们满心以为可以从这里向前赶跑卡扎菲,但如今这里的一切都是空荡荡的。”一名西方记者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前一天晚7时,反政府武装司令尤尼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艾季达比亚是生死攸关的战略城市。”尤尼斯将这座城市比作“班加西的门户”,他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一定会守住它。卡扎菲军队战线拉得太长。”

  《环球时报》记者于13日下午5时30分,试图再度前往卜雷加港和艾季达比亚,却发现真实的情况要比想像的糟糕得多。记者一行刚离开班加西约10公里,迎面驶来一支乱糟糟的车队,从车上搭载的武装人员和车辆标志来看,他们是驻守在卜雷加和艾季达比亚的反政府武装部队。这伙人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你们千万别往前走了,卡扎菲的特种兵已经身穿便装,开着车追过来了,卜雷加港早丢了,而艾季达比亚也早晚不保。”记者一行的车子继续往前行驶了几分钟,收音机里传出卡扎菲儿子的讲话:“收复班加西根本算不上军事行动,因为他们一看到我们的战士就举手投降!”

  当记者行车至距离班加西城约80公里处时,前后已经没有任何车辆,而整个车道以及附近的村舍也是一片令人恐惧的安静。记者在当地的陪同哈里发说,“这显然是当地民众已全部逃离或者躲避战火”。他建议赶紧掉转车头往班加西城方向开。当回到距离班加西不远的地方时,记者听到城里的清真寺响起了一阵高音喇叭声,哈里发介绍说,喇叭里说的是“真主保佑我们打败卡扎菲吧”,他说,“这种情况真的很罕见,证明形势很严峻!”

  对反政府武装来说,艾季达比亚和卜雷加确实是生死攸关的,这里距离班加西仅2小时的车程,而且当地的炼油厂是整个利比亚东部发电厂的命脉。可能是一种警告迹象,《环球时报》记者这两天发现手机和网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信号。记者打听后才知道,这可能是炼油厂被政府军控制,因此当地会不时陷入停电状态。

  卡扎菲部队采取的战术很简单:先用远程火炮或者战机对目标进行一通轰炸,等反政府武装一退就派部队向前推进,反政府武装往往没看到对手就丢下武器迅速逃离阵地。事实上,仅一天前,本报记者还能在班加西前往卜雷加的路上看到多处用坦克、防空高射机枪和无后坐力炮构成的防御阵地,但当记者重走这条道路时,已经看不到防御阵地和武装人员了。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1

  班加西城内人心惶惶

  这两天,班加西城里不少居民都接到从的黎波里打来的神秘电话。我们的陪同哈里发13日下午也先后接到过两次这样的电话。电话里的神秘人物告诉他:“只要跟政府合作,你将会有光明前景,将会得到钱和其他好处。”

  班加西城里人心惶惶,尽管反政府武装司令尤尼斯表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50辆坦克发起反攻”,但多数班加西市民却没有这份自信。班加西的一名政治学教授坎杜拉坦言:“如果我们在一周时间内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那么这场梦就算结束了。”路透社援引一名反政府武装人员的话责问:“西方国家在哪里呢?他们是怎么帮忙的?他们在干什么?”

  在班加西,位于海滨大道的班加西法院大楼是反政府的临时过渡委员会总部所在地,军事指挥机构和警察机构也都设在这里。大楼门前的广场上,每天都有人聚集,手里高举着红黑绿相间、中间有白色月亮和五星的新旗帜,反卡扎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不过,记者看到,班加西的这些游行基本没有组织秩序,其他地方的交通也是一片混乱,街上的垃圾无人清理,商店即使是白天也没有多少开门营业,到了夜里,不时响起的爆炸声更让城里人心惶惶。

  利比亚成为世界新闻焦点后,反政府控制的班加西也成为世界各大媒体“战况直播总部”。据称在班加西新闻中心登记的各国记者曾超过800人。当地几个稍有档次的酒店全部爆满。但现在数百名在班加西的外国记者也人心浮动。卡扎菲此前曾表示,在利比亚东部采访的外国记者是“恐怖分子”。而班加西城内卡扎菲的支持者们也变得越来越积极,部分外国记者所住的房间遭到神秘人的光顾,他们警告外国记者“赶紧回家”。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从卡扎菲发迹地到“反卡大本营”

  班加西其实是卡扎菲的发迹地,他当年就是从这里的军事学院毕业的。然而,在这次反对他的运动中,班加西却成了一个大本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环球时报》记者连日来一直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以班加西为中心的利比亚东部地区和以的黎波里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在历史上一直存在恩怨纠结。在班加西居住的民众主要属于瓦法拉部落,它也是利比亚最大的部落。而卡扎菲所属的卡达法部落原本只是一个小部落,在他上台后才迅速发展,并占据众多军政高位,一直让瓦法拉部落不满。

  不过,班加西医学院的学生贾马尔-兹勒坦尼不太认同这种“文化冲突”的说法,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严重不满,比如说全城遍地垃圾,一家医院建了整整40年没有建完,污水直接排进地里或者海里,一旦冬天水位上升,许多街道成为一片汪洋。这些直接影响每个市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只要有人发一个号召,许多人就会共鸣。”

  班加西在利比亚还是一座“年轻城市”,因为青年在全市人口占一半以上。然而,由于利比亚政府在此的投资很少,青年人缺工作,也缺住房。尽管班加西以出产美女出名,但那里许多年轻男子很难找着合适的对象,因为大部分女子嫁到外地甚至外国去了。

  尽管班加西的经济发展很少受到重视,但卡扎菲并不忽视对这片地区的统治,主要是由于这里是利比亚石油的主产区。在利比亚,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军火库、军械维修所,都在班加西及周边设立了与的黎波里基本相同的配置,就连军队的各个机构,都要安排一名副职常驻班加西。卡扎菲也在班加西设置了一处“行宫”。卡扎菲的这处行宫设在当地的“军事中心”。《环球时报》记者13日走访了这座占地约2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它由8幢建筑构成。然而,当冲突发生之后,这里成了示威群众发泄与攻击的焦点,最后演变成政府军与反政府示威青年激战的主战场。《环球时报》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巨大的弹坑,被击毁的坦克与装甲车,而整个建筑群也被大火焚烧。在班加西,破坏最严重的还有专门赠送卡扎菲“绿皮书”的书局,这里也几乎被焚毁一空。

  当地陪同特意带记者参观距离行宫一路之隔的一个车库。这个车库看上去与普通车库并无两样,然而,直到当天政府军与反政府人员交火之后人们才知道,车库边有一个侧门,门内是可以通行一辆小轿车的神秘地道,这个地道直通15公里外的“卡扎菲庄园”。当时政府军就是顺着这条地道出逃的。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1234

  

  班加西人担心卡扎菲报复

  100万人口的班加西不仅曾是利比亚的双首都之一,更令它出名的是班加西所在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利比亚国有的许多石油公司及下属企业都设在班加西。国有的阿拉伯海湾石油公司是利比亚政府全资的最大石油公司,占利比亚全部石油生产的1/3,其大部分油田都在班加西以南的沙漠地区。此外,利比亚与美国合资的绿洲石油公司以及其他西方石油公司都在该地区占有大量油田。据统计,以班加西为中心的利比亚东部地区产油量占全国产油量的70%。

  不过,石油并没有为这里的人们带来财富。一名前驻利比亚中资公司人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都工作过很长时间,但两个城市的面貌却是天壤之别:的黎波里近些年五星级酒店、时装店、高级度假村如雨后春笋,而班加西许多建筑甚至是意大利殖民统治期间建的,整个班加西仅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当地市民拉菲克-马勒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座城市创造了成百上千亿的财富,但全都被他们高层拿走了,我们什么也没有。”最近3年,利比亚政府似乎也意识到当地人的不满,开始在班加西大规模修建住宅区,免费发放给当地人,然而这些措施显然来得晚了点。

  随着利比亚政府军的步步推进,班加西不少人开始担心他们未来的命运,许多人对记者说,卡扎菲设在班加西的“行宫”已被烧毁,这一定会让卡扎菲“心情变差”,如果卡扎菲军队打回来,他一定会对这里进行报复。对近来在利比亚设“禁飞区”问题上迟疑不决的西方来说,当年英国就是因为难以抵挡利比亚石油诱惑而释放了制造洛克比空难的嫌疑犯,而一旦控制欧洲10%以上原油进口的班加西重新被卡扎菲控制,西方国家会更加被动。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