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7日报道 美媒近日称,海军一名文职工程师已被起诉,因为他试图窃取一艘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舰的图纸,并将之送到埃及。

  据美联社12月5日报道,联邦检察官说,现年35岁的穆斯塔法·艾哈迈德·阿瓦德周五被逮捕,罪名包括试图出卖国防产品和技术数据。

  检察官说,阿瓦德10月底试图窃取“福特”号航母的设计方案中的技术数据。阿瓦德向一位假扮为埃及情报官员的联邦调查局秘密特工提供从海军电脑中下载的电脑绘图。

  一位讲阿拉伯语的秘密特工9月份联系阿瓦德,两人在接下来的一周中在一个公园会面。在这次会面中,阿瓦德声称他愿意利用他在海军取得的信任地位获得军事技术,供埃及政府使用。

  书面陈述说,两人10月在一家旅馆再度碰面,阿瓦德描述了一个计划——通过安装软件避开海军的电脑安全系统,使他得以在不触碰安全警报的情况下复制文件。

  这位秘密特工获得了航空母舰的绘图,上面标注着如果对外提供此图将招致刑事起诉的警告。阿瓦德表示他知道这些电脑绘图将被埃及使用。他同意向这位特工提供护照照片,以制作一本假埃及护照,这样他就可以出国而不会引起美国政府官员的警觉。

  10月23日,阿瓦德从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个事先安排好的藏匿地点拿到了3000美元现金,并留下了一个装有外置硬盘驱动器和两张护照照片的盒子。这位联邦调查局特工后来拿走了盒子。

  按计划,12月10日阿瓦德将在联邦法庭接受拘留听审。

  对阿瓦德的各项指控一旦属实将可判处他最高20年监禁。

  美情报部门“钓鱼执法”:工程师卖航母图纸被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建造中的美国海军“福特”号航母。(图片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英报:英国间谍新手须过“美人关”

  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 英国《独立报》网站9月17日发表题为《75年后揭秘:考验英国间谍是否坚定的二战特工“菲菲”》的文章称,1942年,在利物浦一家咖啡馆,英国间谍新手何塞·坦尚遇到一位容貌出众的法国女子,对方主动与他搭讪。这时候,他如果记起不向敌人泄露任何有用信息的命令,接下来的或许就是无情的沉默。

  令人遗憾的是,身为特别行动处间谍候选对象的坦尚面对的是“菲菲”,英国情报机构第一位专职且技巧高超的美人计实施者。特别行动处是温斯顿·丘吉尔设立的机构,目的是“让欧洲燃烧起来”。

  在接下来递交上级的报告中,“菲菲”犀利地评价道:“我们当天是一起度过的,到了晚上,他对我而言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

  这对代号“塔斯”的比利时人坦尚来说是一个打击,他的间谍生涯因此无可挽回。特别行动处生硬地告诉他,他不适合当间谍。

  此前一直有传闻称,二战期间,特别行动处招募美女“特工”,在英国的地方城市考验间谍新手是否沉着冷静,但始终没有证据。

  现在,国家档案馆公布的军情五处和特别行动处的3000多份文件首次揭示“菲菲”的身份:她叫玛丽·克里斯蒂娜·奇尔弗,是《泰晤士报》战前驻拉脱维亚记者的女儿,会讲多种语言,战争爆发时正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

  今天公布的文件讲述了奇尔弗如何避开纳粹的拘禁,在敌后帮助照顾一位受伤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恢复健康,然后应征入伍,去执行战争期间某些最机密的任务。

  长达250页的个人档案详细描述了这位22岁的金发女郎1942年与空军飞行员辛普森上尉一起回到英国后如何被英国情报机构看中。辛普森向当局推荐她做间谍,以对她的照顾表示感谢。

  军情五处的一份内部备忘录称,辛普森上尉把奇尔弗描述为“全世界最专业的撒谎者之一,智力超群”。

  特别行动处掩盖奇尔弗的英国人身份,让她化名为克里斯蒂娜·科拉尔,身份是逃到英国的法国女子,自由记者,对铁路有特殊的兴趣——这个或许有一点儿不可信。

  她的任务是在英国各地旅行,给被派出去在模拟“敌境”进行四天实地演练的新手们来个出其不意。这些新手被告知会在酒店吧台或当地酒吧遇到一名男子跟他们接头,结果却遇到迷人的“菲菲”。

  培训人员很想知道,如果“菲菲”叫出候选者的名字会怎样。他们担心盖世太保可能对俘虏施以酷刑,从而掌握英国间谍的姓名,然后派遣女性间谍,用这一手探听出间谍网络中其他成员的情况。

  “菲菲”在详细的报告中就“她的猎物”作出判决。

  一名挪威特工中了她的招儿,她说要为他的行动提供帮助。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这名特工崩溃了。“菲菲”建议让他继续工作并写道:“他渴望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让我钦佩。”

  她与另一名新手的遭遇从上司那里得到满意的反应:“这名学生似乎对她非常恐惧,我想这是令人满意的结果。”此人不肯跟她聊天,而是坚持待在伍尔弗汉普顿一家酒吧中“女士免入”的区域。

  随着战争的进行,“菲菲”和特别行动处改进了她的角色,弄到《主妇》杂志的记者证,同时明确她的任务:必须考察新手们“总体的谨慎程度”和“对挑逗的抗拒能力”。

  特别行动处指出,要完成任务,她必须让自己被对方“调情”。但是,档案里没有证据显示,这些考验变成幽会或暧昧关系。事实上,奇尔弗本人越来越表示出担忧这份工作价值有多大,称这种诡计“太恶毒”。

  奇尔弗后来回到拉脱维亚,设立了一家拯救动物的慈善机构。她于2007年逝世。

  美情报部门“钓鱼执法”:工程师卖航母图纸被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二战时期英国保密防谍主题的宣传海报,海报下方文字为:“保持沉默,她可没那么傻。言谈不慎的代价将是生命。”

  (2014-09-19 10:26:05)

  

  【延伸阅读】美国曾招募上千纳粹间谍:瞒着以色列 助其逃脱惩罚

  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 美媒称,新近公开的档案和采访显示,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美国中情局和其他机构曾雇用至少1000名纳粹分子作为冷战间谍和线人,并在上世纪90年代还曾隐瞒政府与其中一些仍然生活在美国的这类人的联系。

  美情报界长期掩盖事实真相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27日发表题为《冷战期间,美国间谍机构曾利用1000名纳粹分子》的文章称,解密后的档案显示,在上世纪50年代冷战最紧张的时期,执法部门和情报机构的领导人,如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和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大肆吸收从前各个级别的纳粹分子,作为秘密的反苏联“人才”。他们认为,这些纳粹分子的情报价值超过他们为第三帝国服务的“道德过失”。

  据政府的一位官员说,1994年,中情局的一位律师向检方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放弃对一位前间谍进行的调查,此人牵扯进了纳粹在立陶宛对数万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

  上世纪70年代,政府与纳粹间谍存在联系的证据开始浮出水面。但是数千份解密的档案记录和其他消息源,再加上对许多现任和前任政府官员的采访表明,政府招募纳粹分子的行动比以前人们了解的深入得多,而且官员们在战后至少半个世纪都试图掩盖这些关系。

  1980年,联邦调查局官员甚至拒绝向司法部的纳粹追查人员透露他们生活在美国的16名纳粹嫌疑分子的情况。

  备忘录显示,联邦调查局拒绝提供这些嫌疑分子的情况是因为这16人都曾作为联邦调查局的线人,提供有关共产党“同情者”的线索。而且,其中5人当时还“表现积极”。

  联邦调查局一位拒绝交出相关记录的官员在一份备忘录中强调,有必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护这些情报消息源的机密性”。

  大屠杀元凶获美方庇护善终

  美国的一些间谍还曾在纳粹的最高层中工作过。一位纳粹党卫军军官奥托·冯博尔施温曾是屠杀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的设计师阿道夫·艾希曼的高级助手,而且曾经起草过如何用暴力手段恐吓犹太人的政策文件。

  档案记录显示,战后,中情局不仅雇用他在欧洲做间谍,而且还在1954年把他及家人迁到纽约。

  他的儿子格斯·冯博尔施温多年以后知道了父亲与纳粹的关系,他认为中情局和他父亲之间是冷战造就的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

  现年75岁的格斯说:“他们利用他,他也反过来利用他们。本不应当这样。他永远也不应当获准来美国。这不符合美国的价值观。”

  备忘录显示,以色列特工1960年在阿根廷逮捕艾希曼时,奥托·冯博尔施温找到中情局帮忙,因为他担心以色列人可能会找到他。

  中情局一位官员说,中情局的官员也担心奥托·冯博尔施温可能会被当作艾希曼的同谋,而且一旦公布这一消息将令美方尴尬。

  1961年,两名中情局特工会晤了奥托·冯博尔施温,前者向他保证不会透露其与艾希曼的关系。奥托·冯博尔施温又自由地生活了20年后,检方才发现了他的战时行为,并起诉他。1981年,他同意放弃公民身份,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据美国大屠杀问题学者理查德·布赖特曼说,总共算下来,美国军方、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和其他机构利用了至少1000名前纳粹分子和通敌分子作为间谍和线人。布赖特曼还是政府任命的一个解密战争犯罪档案的小组成员。

  同为这一小组成员的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家诺曼·戈达说,充当间谍的前纳粹分子的实际人数可能还要高得多,但是许多档案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保密的,因此很难统计确切人数。

  他说:“美国机构直接或者间接雇用了数不清的前纳粹警官,以及一些明显也犯有战争罪的东欧的通敌分子。”

  这些间谍如今都已经不在人世。

  纳粹间谍恶习难改却备受优待

  大规模利用纳粹间谍是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情报界两大巨头——联邦调查局多年的局长胡佛和中情局局长杜勒斯的冷战思维。

  记录显示,杜勒斯认为“温和的”纳粹分子可能对美国“有用”。胡佛则亲自批准一些前纳粹分子成为线人,并把对他们的战时暴行的指控斥为苏联的宣传。

  联邦调查局的首席历史学家约翰·福克斯说:“事后看来,胡佛以及联邦调查局无视德国和东欧的新移民与纳粹战争罪行之间存在联系的证据,很明显是短视的行为。然而,也应当记住,当时正是冷战局势紧张的高峰时期。”

  中情局拒绝对这篇文章予以置评。

  文件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纳粹间谍为美国情报机构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其中既有最危险的任务,也有微不足道的小事。

  在马里兰州,陆军官员培训了几名纳粹军官,为可能入侵苏联做准备。在辛辛那提市,中情局利用一位前纳粹警卫研究苏联阵营的邮票,以找出其中隐含的意义。

  但是,解密的安全评估档案显示,事实证明许多纳粹间谍都不称职,甚至更糟糕。记录显示,有人被认为习惯性地撒谎,还有人侵占公款,甚至有几个人还是苏联的双面间谍。

  布赖特曼说,招募前纳粹分子在道德上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被考虑。他说:“这完全来源于一种恐慌情绪,担心共产党太强大,而我们没有多少人才。”

  掩盖这种关系的努力持续了几十年。

  当司法部1994年准备起诉波士顿的一个名叫亚历山德拉斯·利列伊基斯的高级纳粹通敌者时,中情局试图干涉。

  中情局自己的档案显示利列伊基斯与在立陶宛用机枪屠杀6万名犹太人有关。他在中情局的档案指出,此人在“战争中曾在盖世太保控制下”行动,而且“可能与在维尔纽斯射杀犹太人有关”。

  即便如此,中情局还是在1952年雇用他前往东德作间谍,而且每年给他1700美元,外加每月两箱香烟,并为他移民美国扫清了障碍。

  1995年在给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一份机密备忘录中,中情局承认用他作间谍,却没有提到他与大屠杀者联系起来的记录。中情局写到:“没有证据表明本局知道他的战时行为。”(编译/刘晓燕)

  美情报部门“钓鱼执法”:工程师卖航母图纸被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德国民众悼念德国纳粹安乐死计划受害者。

  (2014-10-30 09:27:00)

  

  【延伸阅读】著名冷战时期间谍去世 曾泄密“曼哈顿计划”(图)美情报部门“钓鱼执法”:工程师卖航母图纸被抓曾经参加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向苏联提供有关机密情报的著名间谍戴维·格林格拉斯7月1日在纽约去世,终年92岁。

  中新网10月16日电 据外媒16日报道,曾经参加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向苏联提供有关机密情报的著名间谍戴维•格林格拉斯7月1日在纽约去世,终年92岁。

  报道指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立即公布他的死讯,显然并不愿意引起媒体的关注。

  格林格拉斯1922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二战时参军入伍,随后被招募到研制全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他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为“曼哈顿计划”工作期间窃取了大量高度机密的情报,提供给他的姐夫、苏联间谍朱利叶斯•罗森贝格。

  格林格拉斯在1950年以间谍罪被捕,并在随后的审判中把大量罪名推到他的姐姐身上,导致罗森贝格夫妇被双双判处死刑。

  他在法庭上说,在一次他同朱利叶斯•罗森贝格会面的过程中,他的姐姐埃塞尔•罗森贝格做了打字记录。

  罗森贝格夫妇最后以叛国罪遭到电椅处决,而戴维•格林格拉斯由于同控方合作良好而获得15年监禁的从轻发落。他最终服刑10年,在1960年获释。

  他的妻子露丝也在事发后被捕,但是没有受到起诉,尽管她也参加了上面提到的那次会面。

  在随后的日子里,许多人对埃塞尔•罗森贝格遭到处决的罪证提出了严重质疑。

  戴维•罗森贝格在1996年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自己在庭审时撒谎,为了保护自己和妻子而夸大了姐姐埃塞尔的罪行。

  他承认那次同朱利叶斯•罗森贝格会面时打字的并不是埃塞尔,而很可能是自己的妻子露丝。

  他说,“老实说,我觉得当时是我妻子在打字,不过记不清了。”他还说,“对我来说,我的妻子比我的姐姐、我妈、或者我爸更重要,她是我孩子的母亲。”

  (2014-10-16 08:03:15)

  

  【延伸阅读】冷战期著名间谍沃克死于监狱 曾对美造成灾难性打击美情报部门“钓鱼执法”:工程师卖航母图纸被抓约翰·沃克(网络资料图)

  中新社纽约8月29日电 (记者 李洋)美国官方29日宣布,美苏冷战时期的著名间谍约翰·沃克死于北卡罗来纳州的美国联邦监狱,终年77岁。

  约翰·沃克据报患有糖尿病和喉癌,于本月28日去世,当局没有说明他的具体死因。沃克原为美国海军军官,1985年因间谍罪被联邦调查局(FBI)逮捕,并被判处终身监禁。如果他还活着,将有机会在2015年获释。

  FBI称,沃克向苏联提供情报长达17年,直到他1985年被抓。如果美国与苏联那时爆发战争,沃克提供的情报对美国的打击是“灾难性”的。

  沃克据报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间谍网”,把他的哥哥和儿子都牵扯进谍报事件中。沃克的哥哥和儿子后来也都被判刑。沃克答应与美国当局配合,换取其子能够减刑。

  沃克的儿子于2000年保释出狱,而他的哥哥被重判三个无期徒刑外加40年有期徒刑,于今年7月死于美国联邦监狱,终年79岁。

  FBI称沃克自1968年起就开始为苏联提供情报,其中包括美军通讯系统、技术手册等机密文件,从中获得100万美元的收益。沃克据报帮助苏联破译超过100万份加密情报。将沃克告发的是其前妻,并最终导致他的被捕。

  沃克间谍案被列为上世纪十大著名间谍案之一,美国《纽约时报》形容沃克组建的间谍网是有史以来“对美国最具破坏力的苏联间谍网之一”。近些年来也有不少书籍描述沃克间谍案的过程。(完)

  (2014-08-30 09:20:49)

  

  【延伸阅读】境外间谍金钱拉拢军事发烧友 互联网成泄密重灾区

  山东青岛,一名男子在夜色中潜伏到我军航母基地周围,暗中观察着军舰的停泊和进出港动态,并通过电话和网络不断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境外某间谍。

  广东东莞,李某一名联系热络的“网友”突然抛出金钱诱惑,让他偷偷地向国家图书馆订购了大量只有境内专业人员才能订购的军事类书刊。从此,李某开始走上了泄露国家秘密的道路。

  湖南湘潭,少年张某接到一个神秘的快递包裹,他摸出包裹中夹藏的存储卡,并对里面的加密资料进行处理,用电子邮件悄悄发往境外,充当了泄密情报的“传递员”。

  这些并不是谍战剧中的场景,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近期,我国媒体连续披露了数起普通中国公民被外国间谍拉拢、策反的案件。

  间谍,这一看似古老而遥远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中。

  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引起舆论的广泛热议。针对间谍策反的相关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教研部于巧华教授、裴士连博士。

  普通人也可能遭遇境外间谍策反

  中国青年报记者:于教授,裴博士,非常感谢二位接受我们的专访。近期我国媒体披露了多起普通中国公民被外国间谍拉拢、策反的案件。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原来间谍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在你们看来,哪些人容易成为境外间谍拉拢和策反的目标?

  于巧华:过去境外间谍机构策反的对象主要是掌握国家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机密的相关人员。目前,境外间谍策反活动的目标群体正在由这些专业人士向普通公民扩展。现在一些不掌握秘密的普通公民也可能被策反,成为替境外间谍搜集情报的“棋子”。

  从公开的间谍窃密案件来看,被策反、雇佣的人员有企业员工、高校学生、打工者、军事发烧友等,范围比较广泛。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来普通公民也有被间谍策反的风险,那么这些不掌握秘密的人为什么也会被境外间谍盯上?

  裴士连:有些人虽然不掌握秘密,但是间谍可以慢慢去发展他,雇佣他去搜集需要的情报。比如今年4月被山东省国家安全机关抓获的曹某,就是接受境外间谍指令去偷拍航母基地照片,这是境外间谍惯用的伎俩。

  当然,这些被境外间谍盯上的人必须有接近情报源的机会。比如,有些间谍会雇佣去涉密单位收废品的人员,企图从废品中找到一些对他们有价值的东西。

  前两年在上海,某国驻华领事馆人员专门在高档酒店宴请一名在领事馆内做家政的中国员工,并以提供旅游机会等条件诱使其打听一些消息。这个家政员工觉得不对劲,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是名退役军人,一听非常警惕,立刻让妻子拒绝了领事馆的要求。通过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境外间谍的情报黑手几乎是无孔不入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披露的案例来看,个别高校的学生也成了境外间谍的目标。

  于巧华:个别大学生安全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够丰富,有的还需要寻找一些经济来源以支持学业。境外间谍便用做兼职、发调查问卷之类的名目去吸引学生,给的酬金也很高,这个时候就有人动心了。比如,哈尔滨一大学航天专业硕士研究生常某某由于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为间谍搜集情报和内部资料50多次,接受“经费”20多万元。他的这种违法犯罪行为,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还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间谍刚开始提的要求一般都比较简单。他们先让学生去图书馆查查资料,或者搞个调研,照样提供丰厚的酬金,慢慢让其产生依赖,然后再安排搜集、窃取情报的任务。实际上这时候学生已经有把柄握在间谍手里,如果想退出,对方就会采取威胁讹诈等手段逼迫学生继续为他们效力。

  境外间谍拉拢大学生还有几个原因。比如某些大学生在高校里能接触到经济、技术、材料等领域的资料,个别学生参与的课题、项目对间谍来说也可能有价值。而且间谍有可能介入个别学生的求职过程,鼓励其报考涉密的部门。

  美情报部门“钓鱼执法”:工程师卖航母图纸被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军迷“爬墙党”(图片源于网络)

  互联网成泄密案重灾区

  中国青年报记者:最近几年间谍题材的影视剧热播,一些年轻人对间谍的了解也仅限于影视作品和小说,对现实生活里的间谍策反并不是很清楚。从最近公开的案件里,我们可以看到间谍策反的方法是多样的。在你看来,间谍一般会通过哪些手段拉拢目标?

  裴士连:影视剧里的间谍往往看起来很酷,非常神秘。但实际上这些间谍往往伪装得很巧妙,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有很多用来伪装的身份,比如记者、商人、宗教人士、教师等。

  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经把从事间谍活动的动机简写为MICE,就是金钱(Money)、意识形态(Ideology)、妥协(Compromise)或强迫(Coercion)、自私自利(Ego)。境外间谍一般采取金钱收买、感情拉拢、讹诈胁迫、满足虚荣等方式接近拉拢目标,而且这些手段往往是交叉使用的。

  中国有句老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些被境外间谍拉拢过去的人自身往往也存在着问题。有的人见钱眼开,间谍机构就可能用金钱等来进行收买拉拢。还有的人喜欢炫耀、虚荣心强,为了获得网友追捧而在网上发布一些所谓的“机密信息”,这种人也容易被拉下水。

  中国青年报记者:所以一些活跃在网络上的军事发烧友也是境外间谍关注的对象?

  于巧华:军事发烧友马某某就是因为个人表现欲和虚荣心太强被拉下水的。2000年,他在某网站的军事论坛上贴了一篇《×××舰大曝光》的分析文章,迫切地等着网友评价。这时,自称L先生的台湾“军情局”间谍发来邮件,吹捧马某某“业余钻研军事专业领域竟有如此深厚之功力”,这就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一来二去,他就被这位L先生发展成了间谍。

  其实不仅是军事发烧友,每一个网民都应该有高度的警惕。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大幅降低了间谍策反的时间、金钱等成本,日益成为境外情报机关获取我国机密的重要渠道。今年5月,广东省国家安全机关就破获了一起境外间谍网络策反中国人的案件, 这个间谍已经利用网络在20多个省市策反了50多名网友。

  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计算机网络泄密事件已占泄密总数的70%以上。这已经是几年前的数据了,但是它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机网络泄密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利益。

  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大部分网民都是青年人。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上,青年网民该怎么防止泄密,避免成为间谍的目标?

  裴士连:实际上,现在的间谍在选择策反对象时一般都是“普遍撒网、重点捕鱼”。他们会在网上广泛搜集公开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判。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有国外情报机构声称,在该国获得的情报中,约80%左右来自公开信息,其中又有近一半信息来自互联网。上世纪60年代,某国间谍就是通过照片和其他的公开信息推断出大庆油田需要购买炼油设备,提前做好了准备。

  一些境外间谍会在论坛上故意发布错误的信息,比如部队的番号、装备的性能、武器的参数等,引诱某些真正知情、表现欲又强的网友回帖反驳,从而拿到正确的情报。有些网友甚至把自己拍摄的相关照片贴到网上,这往往会给间谍提供一个线索,这是非常可怕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所以平时上网一定要有保密意识。

  于巧华:对,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对自己准备提供在网上的信息,要看是否有涉密内容。如果有涉密问题,一定不要在网络上发布。还有,不能为了炫耀自己或获得网友追捧而发布一些涉密信息,特别是一些军事信息。也不能出于好奇心和虚荣心,对重要军事设施进行偷拍、探听,用作网上谈资。

  此外,大家还要注意,不要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邮件收发带密的信件,不要把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保存在与互联网联接的计算机、移动硬盘、光盘等媒介中。

  不能在陷阱里越陷越深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披露的案例来看,境外间谍在接近拉拢目标时往往会使用各种合法的名目,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一些中国公民初期就是被“骗”去的。

  于巧华:你说得对,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做境外间谍的同伙,往往是掉进了他们布控的陷阱。当这些人发现自己在从事间谍行为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间谍会进一步威胁讹诈。这就跟人陷入沼泽地一样,难以自拔。

  中国青年报记者:实际上一些年轻人是无意中被拉下水的,然后面对间谍的恐吓不知道该怎么抽身。那么您认为遇到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办?

  于巧华: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根据《反间谍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机构、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间谍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 第二十八条规定:“在境外受胁迫或者受诱骗参加敌对组织、间谍组织,从事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及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机构如实说明情况,或者入境后直接或者通过所在单位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如实说明情况,并有悔改表现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国青年报记者:如果明知对方是间谍还不采取措施,不仅会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自己也可能付出惨重代价。

  于巧华:在陷入泥潭难以自拔的时候,当事人应该立即主动向有关安全机构反映情况,交待自己的违法行动,并积极配合安全机构捉拿间谍分子。千万不要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期公布的案件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反间谍形势,但是一些公民的保密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另一方面一些公民对于如何防范间谍显得有些陌生,您觉得应该如何针对普通公民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

  于巧华:的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不仅仅是一些军事机密,包括许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情报也成为境外间谍所窃取的目标。但是一些人在保密意识方面还相对薄弱。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比如,在中小学开设国防安全和保密教育的公开课,在大学、企业、社区等广泛开展有关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宣传普及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在媒体上分析相关案例,解读国防安全政策,等等。

  安全和保密方面的教育是国防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可以让大家了解公民保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同时也能让大家明白间谍对国家安全带来的严重危害,以及从事间谍行为带来的法律后果,让普通公民提高安全意识,远离间谍的陷阱。

  (2014-12-05 09:41:00)

  (原标题:美情报部门“钓鱼执法”:工程师卖航母图纸被抓)

相关阅读

A股疯了,可别跟着瞎High!

最近同事和朋友圈都被A股刷屏了。A股涨疯了,再不进去就晚了,风口来了,猪都能飞上天了,云云。

媒体札记:女将军落马

“将军落马岂止在战场”,@谁与浮生记的一句感叹,道出的正是“如火如荼的军界反腐再落一马”。

国民党“百年老店”需改革

马主席走了,对于“趴在废墟上”的国民党而言,必须尽快疗伤止痛、改革重生。要迎战2016的“立委”和“总统”选举,党主席确定才能稳定军心。马英九的辞职对于国民党的止血并不会产生太大效应,国民党的改革才是重点。

石油冲击或成俄经济优化契机

熊市会帮助俄罗斯朝野社会认识到牛市期间许多民粹主义要求、措施的不合理之处,认识到许多“防华”措施之违背事实和经济规律,只要我们诚恳,不趁人之危搞讹诈,俄罗斯伙伴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接受改革阻力会相对大大减小。

  • 医生回应视频:炫耀收红包都是调侃
  • “毒公寓”背后的高校疯狂扩招
  • 宋江是怎样逼人入伙的
  • 古今行文为何离不开“三”字
  • 王菲香港会霆锋十指紧扣秀恩爱(图)
  • 8年69次分手耗186张票的婚姻靠谱吗
  • 美国见闻:买枪容易用枪很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