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黎巴嫩首都又现大火 五周内被“同个石头绊倒两次”

黎巴嫩首都又现大火 五周内被“同个石头绊倒两次”
2020年09月11日 09:36 新京报

  原标题:黎巴嫩首都又现大火,五周内被“同个石头绊倒两次” | 京酿馆

  黎巴嫩港区仓库五周内“两次绊倒在同一块石头上”,是这个多灾多难国家总体命运的一个缩影。

  ▲黎巴嫩港口再起大火人群四散逃命 官方承诺大火不会引发爆炸。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文 | 陶短房

  黎巴嫩首都又现一场大火。

  当地时间9月10日中午,黎巴嫩贝鲁特港区发生了五周来的第二场大火。

  第二场大火

  据黎巴嫩议会工作委员会副主席纳吉姆对当地媒体透露,火灾发生于黎巴嫩港保税区两座相邻的仓库。

  仓库内装有国际红十字会提供的数千包粮食、50万公升燃油,以及用于黎巴嫩圣乔治医院的,由国际机构捐赠的食品和药品。

  此外还有等待进出口的各种商品,包括轮胎、伏特加酒、消毒剂、红茶、化妆品和香水、氢氧化钠,以及机械设备等。

  据港区工人称,火灾起先发生在其中一座装满燃油罐和汽车轮胎的仓库,后迅速蔓延至第二座。黎巴嫩公共工程及运输部长纳加尔称,因为“现场混乱且复杂”,用了5个多小时才控制住火势。

  目前尚不清楚具体损失情况,国际红十字会中近东区域总监加尔博尼警告,“五周来的第二场大火,将令贝鲁特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面临被严重破坏的危险”。

  尽管迄今这“第二场”大火所造成的伤亡、损失情况不明,却几乎立即引发黎巴嫩公众、政坛强烈反应。

  这自然是因为五周前的第一场大火了。

▲现场视频截图▲现场视频截图

  第一场大火

  8月4日,黎巴嫩港接连发生两次大爆炸,导致至少192人死亡,6500多人受伤,12号库区的12座大型仓库被夷为平地,只留下直径达140米的巨坑,爆炸还造成贝鲁特东区大片建筑受损,至少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勉强复元。

  据了解,爆炸是由于2013年11月进港、从格鲁吉亚至非洲莫桑比克,悬挂摩尔多瓦船旗的“罗素”号货轮所卸下,多达2750吨具有剧烈爆炸性的化肥硝酸铵被贝鲁特港管理部门长期遗忘,最终在一次仓库门维修的电焊操作中被电焊火花引爆。

  事故导致长期遭受内战、外国势力干预折磨,对政府派系纷争、颟顸无能怨声载道的黎巴嫩社会“怒气值满溢”,并最终引发了一系列政坛和社会危机,迫使以迪亚卜为总理的黎巴嫩政府于8月10日总辞职,由前黎巴嫩驻德国大使阿迪布取而代之。

  然而,黎巴嫩的深层危机系一系列内因、外因造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单纯政府更迭远难治本,难以挽回经济颓势和政治危局。

  更让黎巴嫩人难以容忍的是,新政府的事故责任调查、灾后恢复等工作,做得欠佳。

  相反,当地人士和国际救援人员屡屡抱怨,黎巴嫩当局灾后救援、人道主义物资分发等秩序混乱、管理糟糕、效率低下,而刚刚经历过浩劫的港区也依旧乱作一团。

  这次大火发生后,现场港区工人对外国媒体透露,此次火灾可能系维修仓库所引发,这名被称作“海瑟姆”的仓库雇员表示,当时为维修仓库正在进行电焊工作,然后“突然就起火了,再往后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若果真如此,这次火灾的起因几乎和“8•4”大爆炸如出一辙,五周内两次掉入同一个大坑。

  事实上,在两次大火期间,还发生了一次小火:9月9日,港区内堆积如山的垃圾、木头和轮胎突然着火,所幸很快被扑灭。

  而这第二场大火并不像第一次那样暴烈,但仍烧了5个多钟头。

  而公众怒火再次被点燃,是因为当地民众想知道,这种“非常复杂的火灾和救灾”,贝鲁特还要受多久、忍几回?

  ▲黎巴嫩总理宣布政府辞职:大爆炸是地方腐败的结果。新京报我们视频

  又一个轮回

  于是又一个轮回开始了。奥恩总统在第二场大火尚未被彻底控制的10日当地时间19点,就匆忙召开了最高国防委员会会议,并很快给出了一个官方解答——第二场大火“可能是由于歹徒破坏、技术失误或疏忽大意所引发”。

  尽管总统和检方已下令“尽快展开调查以找到原因并追究责任”,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当地媒体、公众人物和普通民众再一次被激怒,五花八门的阴谋论不胫而走。

  例如有人在推特上质疑,第二场大火“系为掩盖第一次大火罪责而人为制造”,引发一片附和之声。

  这背后的问题,仍是不信任。

  黎巴嫩现状的症结所在,是1943年《国家公约》(National Pact ),和1989年《塔伊夫协议》((Taif Accord)所规定的依照宗教族群分配权力的机制,这导致黎巴嫩国家机器效率低下、责权不明。

  而作为东地中海各大势力的交汇点,自上世纪70年代内战爆发以来,黎巴嫩不断被各股境外强大势力介入、干预,导致政治版图支离破碎,“殃及池鱼”的不幸屡屡发生。

  黎巴嫩港区仓库五周内“两次绊倒在同一块石头上”,说到底,不过是这个多灾多难国家总体命运的一个缩影。

  大火迟早会灭,但黎巴嫩人更希望看到的,或许是政治“火患”也尽早消除。

  □ 陶短房(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朱学森

黎巴嫩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