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拜登时代”6大猜想
1月20日,美国将迎来“拜登时代”。作为一名老牌政客,雄心勃勃的拜登会如何谋划属于他的四年?
面对肆虐的新冠疫情,他会否通过行政命令让民众戴上口罩?种族撕裂仍在继续,他努力捏合成“多元化”内阁,能否促成种族平等?美中关系、美欧关系愈发紧张,摒弃“美国优先”策略,会是转折点吗?
猜想1 疫情应对
疫苗接种提速计划能推广吗?
截至当地时间1月17日,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370万,累计死亡病例近40万。
去年12月8日,拜登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向民众承诺,开放学校、佩戴口罩和接种新冠疫苗是他上任100天内的三个主要目标。他承诺新一届政府将为各学区提供足够的资金,帮助学校实施安全措施,让大多数学校能重新开放。
拜登还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佩戴口罩的重要性,表示会在就任总统后,签署一项佩戴口罩的行政命令。不过,总统并没有单方面强制要求所有民众佩戴口罩的权力。拜登表示,会在权限范围之内实施这项命令,如要求民众在联邦大楼内以及乘坐飞机、火车时佩戴口罩。
实际上,佩戴口罩或许是美国在新冠疫情期间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BBC指出,科学证据被不断赋予“党派色彩”,口罩已经成为两党政治冲突的催化剂。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指出,新冠疫情期间关于口罩的争议,实则彰显了两党间的价值观念对抗。“民主党强调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而共和党主张个人权利不受任何干涉。更何况,特朗普还有意炒作议题,口罩问题就变得高度政治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表示,不论是确诊病例与死亡病例数量持续攀升,还是新冠病毒出现变异,都让美国民众逐渐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民众佩戴口罩的意愿已经较初期有所提升,关键在于口罩令的具体操作,否则等到拜登上台,推行口罩令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麻烦,偏向共和党的州也许会提出抵制、举行示威游行甚至引起法律纠纷。
分发疫苗的计划也不顺利。拜登承诺会在上任100天内注射1亿剂疫苗,但目前分发速度远远达不到该目标。
据CNN报道,为进一步扩大疫苗覆盖群体,拜登上任后将努力推出几乎所有的新冠疫苗,供第一次接种使用。
1月14日,拜登发布了一份价值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助计划”,其中约4000亿美元将直接用于抗击疫情。他呼吁建立大规模疫苗接种中心,并向难以到达的地区派遣流动疫苗接种单位。
1月15日,拜登团队公布疫苗接种提速计划,希望扩大疫苗接种人群范围,包括教师、65岁以上老人以及目前暂不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
拜登团队表示,将动用《国防生产法》增加医疗物资产量以及支持疫苗的储存与运输。拜登指出,希望联邦紧急措施署能在他就职一个月内,建立100处疫苗接种中心,后续疫苗接种中心的数目还将增加。
“一方面,拜登希望通过扩大疫苗覆盖群体,让更多民众直接受益,提高民众对新一届政府的评价。另一方面,这也会反推疫苗生产企业加速生产,紧跟第二针供应。”刘卫东认为,能否在4-6个月内给60%的美国人打上疫苗,是拜登政府抗疫成败的关键。
猜想2 经济举措
1.9万亿美元救助计划能兑现吗?
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指出,拜登将接手一个尤为“脆弱”的经济。
当地时间1月14日,美国劳工部发布报告显示,新年第一周,有115万民众申请失业救济,比上一周增加了25%。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由于天气逐渐寒冷,加之政府实施限制措施,不少餐馆与酒吧被迫关闭或缩减规模,仅在12月,他们就裁减了37.2万个工作岗位。
其他极易受到新冠病毒传播影响的酒店、博物馆、观光景点以及政府机构和学校也都纷纷裁员。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3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一项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纾困计划,价值2万亿美元。
随后,两院经历了9个月的相互“撕扯”,年底特朗普又签署了一份近9000亿美元的新冠疫情纾困计划。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两次经济救助计划的作用仅仅是纾困,帮助解决民生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补贴,但对于美国经济恢复实质性增长并没有提供太大帮助。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经济学家Troy Ludtka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表示,未来两三个月很可能是疫情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时期。
那么,拜登上任后还有哪些经济“牌”可打?
1月14日,他发布了价值1.9万亿的“美国救助计划”,除去用于抗击疫情的款项,还有约1万亿美元将为受疫情冲击的美国家庭提供经济救助,约4400亿美元将用于援助在疫情中挣扎的小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等。
当然,这一计划还需得到国会批准。
最近,民主党接连将佐治亚州的两个参议院席位收入囊中,时隔10年再次同时控制参众两院与白宫。不过刘卫东指出,民主党对于参议院的掌控非常“脆弱”,民主党党内对于经济刺激方案同样存在分歧,届时如果有一名民主党议员不认同拜登的理念,哪怕只是投票弃权,拜登倡导的法案就很难推行。
谢韬也指出,即便共和党不再是多数党,但根据参议院的规则,共和党人仍有许多途径可以阻挠立法通过。
经济救助不断增加,财政负担也越来越沉重。王勇认为,美国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货币政策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债务水平不断攀升,消耗了美国未来恢复经济增长的潜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入不敷出的财政现状,拜登可能寻求减少其他方面开支,谢韬举例称,削减军费、降低医疗救助、减少社会保障福利费用,会是拜登努力的方向。
此外,在政府收入方面,拜登主张提升税率。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拜登明确提出要进行税改,主张向富人征税。刘卫东指出,目前政府预算赤字过高,新政府需要通过增税填补空缺,保证国民基本开支。
不过,这一税改计划可能在国内遭遇“反弹”。“拜登的征税计划基本方向是对的,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必须要通过征税来解决,但征税无疑动了富人阶级包括中产阶级的奶酪,势必招致反对,富人会进一步动用游说力量试图影响拜登的政策。所以对于拜登而言,采取温和渐进的政策会更加稳妥。”王勇表示。
最后,恢复经济还需要吸引投资,如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刘卫东认为,拜登会进一步放开和鼓励外国对美投资,同时促进美国优势产品如能源、农产品、高科技产品等出口。
谢韬指出,美国宪法规定,拜登就任总统后想在经济方面有所作为,必须同时得到两院支持。
“在刺激经济方面,多项目标不可能同时达成,需要民主党人不断衡量取舍。”
猜想3 种族问题
打造史上最多元化的内阁 实现种族平等?
《国会山报》撰文指出,拜登就任总统的第一天,就会面临解决种族不平等问题的巨大压力。过去一年,美国发生多起大规模抗议活动,民众迫切希望拜登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种族平等。
当地时间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跪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脖子长达8分钟,最终导致其死亡。“弗洛伊德事件”引发了民众的愤怒,民众开始在全美范围内进行反对警察暴力执法、反对种族歧视的示威活动。在这一系列抗议活动中,民众高呼“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随后,威斯康星州又发生了一起类似事件,基诺沙市3名威斯康星警察因家庭暴力问题,试图逮捕非裔男子雅克布·布莱克,布莱克径直走向自己的车,3名警察在其背后连开7枪导致布莱克瘫痪。此案再次引发民众示威活动,并成为“黑人的命也是命”活动的一部分。
许多人认为,“弗洛伊德事件”重新揭开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伤疤。北卡罗来纳州的部分少校联合发布声明称,“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我们不能容忍这种根植于系统性种族主义的警察暴力”。
种族问题一直是拜登竞选时的核心议题,他还把恢复种族平等列为任期内四大优先事项之一。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讲师霍格担心,拜登政府在设置议程时会“孤立”种族平等问题。她认为,种族平等问题应该贯穿于拜登政府的每个政策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应对疫情和经济复苏等各个方面,不应被视为独立问题。
与此同时,拜登正试图打造史上最多元化的内阁,以表明少数族裔的利益会在政策制定中得到体现。刘卫东指出,拜登的内阁提名选择与美国国内日益严峻的种族问题有很密切的关系。另外,通过多元化任命,他也可以继续维持少数族裔和女性选民对他的支持。
王勇也认为,从拜登的内阁构成可以看出,他试图打造一个“进步主义”政府,以多元化的官员组成促进政策多元化的发展。但这一组阁也有很大的“实验性”与“不确定性”,执政能力还须进一步检验。
不过,多元化的内阁任命并不意味着种族问题必然得到有效解决。“仅任命几位少数族裔官员,并不等同于重视少数族裔利益,否则种族问题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就会得到有效解决。”谢韬表示。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分析称,美国内部的种族主义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特征,而系统性的种族主义并不会因为一夏天的抗议和新总统的就职而消失。
此外,拜登还表示,会在上任100天内推行《平等法案》、关注少数族裔经济地位,促进种族平等。但谢韬认为《平等法案》的推进不乐观,如果民主党过于激进地推进法案,势必会引起共和党人不满。目前民主党同时控制参众两院和白宫的时候,貌似是“一党统领天下”,若此时民主党再以两党之间有明显分歧的议题刺激共和党,只会让共和党人感到自身合法、合理的诉求再也不被纳入考虑了,会更加激化两党矛盾。
王勇指出,美国种族不平等矛盾是长期积累而成,不太可能短期内得到解决。就目前而言,拜登政府显然会表明积极的政治态度,出台政策改善少数族裔的境遇,从而使种族问题的顽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不会得到根治。
更何况,有时种族问题只是两党斗争中的“一张牌”。刘卫东指出,要真正解决种族不平等问题,应从转变少数族裔价值理念和有效提升少数族裔经济地位这两方面入手。
猜想4 与中国关系
短期有望缓和 但冲突不可避免?
拜登赢得美国大选后不久,美国《新闻周刊》刊文称,美中关系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状态。
“在美中关系问题上,拜登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处理特朗普留下的烂摊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告诉新京报记者,特朗普这些年发动对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对抗,使得美中关系遭受建交40多年来最严重的破坏。
特朗普上台之初,美中关系尚且平稳。但2018年年中开始,特朗普针对中兴通讯发起审查和制裁。2018年12月,在美国的授意下,加拿大逮捕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美中关系陷入僵局。此后,美中在香港国安立法、南海主权、台湾问题等方面博弈加剧,特朗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国政府的政策举措。
即使离任在即,特朗普政府还在不断打压中国,许多人称之为“最后的疯狂”。
那么,拜登会如何调整对华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认为,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短期内美中关系可能会缓和,中国面临的压力也可能会缓解,因为拜登的作风相对温和,作为建制派政治家,他的政策可预期性也大一些。譬如,拜登政府可能会逐渐恢复美中官方交往,在气候变化、抗疫等问题上和中国合作。“但美中关系也回不到过去,因为时空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政界在对华问题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拜登政府也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
而且,美中之间的很多问题仍然棘手。
“特朗普时期出台了很多涉华行政命令,拜登肯定没法很快全部推翻,可能也没有这个意愿和精力去做这件事,主要还是忙着解决国内问题;此外,拜登仍把中国看作最大的竞争对手,这就决定了他不会对华太温和;此外,拜登可能在民主、自由、人权等问题上加大对华压力,包括新疆、西藏、港台问题等。”袁征表示。
在吴心伯看来,拜登新政府的对华政策将有三个特点。首先,拜登在对华问题上可能继承特朗普时期的基调,因为这几乎成了美国社会“政治正确”的一部分,但和特朗普时期不同,竞争的同时,拜登政府也会和中方开展必要的合作,譬如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伊核问题等。
其次,和特朗普时期相比,拜登政府的对抗性和冲突性会下降。特朗普政府到后期几乎完全失控,处理对华问题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所以从竞争走向对抗、走向冲突。拜登政府上台后,会尽可能避免这样的手段。
最后,拜登政府的外交团队都是建制派官员,是职业外交官,有比较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其中大部分在奥巴马时期就和中国有比较多的交往,包括拜登本人。所以他们会更注重和中国的沟通,这意味着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会提高。
袁征表示,短期内美中关系可能会缓和,但长期来看,会更加复杂。因为中国的崛起是必然,和美国的竞争也不可避免,双方可能都会更加警惕。拜登的四年任期基本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时间重叠,其间美中关系如何发展,将对未来美中关系走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得看美方能不能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样一个事实,并且与中国和谐相处、互利共赢。如果处理不好,美中之间的不确定性就会加强,甚至不排除战争的可能。
吴心伯也认为,美中关系未来走势需要密切关注,若双方走向恶性竞争,因为失控而导致对抗和冲突,或将爆发新冷战。“现在就看拜登上台提供的缓和与调整的机会窗口,双方是否能够有效开展合作,同时管控好分歧,这对于美中双方都是一个考验。”
猜想5 与欧洲关系
减少贸易摩擦 让盟友跟着美国走?
美国国会山发生暴乱之后,特朗普一夕之间成为了“孤家寡人”,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遭受两次弹劾的总统。其实,经过他四年的“折腾”,美国也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在任期间,特朗普推行单边主义、美国优先,忽视盟友甚至打压盟友。在欧洲,特朗普多次抨击北约,将欧盟称为“敌人”,骂德国总理默克尔“愚蠢”,和法国打起了贸易战,将传统盟友得罪了个彻底;在东亚,特朗普施压日本、韩国增加防务费,退出TPP要求重谈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蒙上阴影;在家门口,特朗普退出北美自贸协定,施压加拿大、墨西哥重新签署了《美墨加协定》,充分体现“美国优先”的立场。
前欧洲议会议长帕特·考克斯(Pat Cox)曾撰文称,特朗普在任期间,欧洲受到的“背叛”也许是最严重的,欧洲-大西洋关系恶化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拜登上台后,将怎么处理破碎的盟友关系?
“他可能会从这些方面入手,譬如减少和盟友的贸易摩擦,不再动不动搞制裁、打贸易战;在军费分摊问题上,可能会用更缓和的方式来处理,不会像特朗普那么强硬。”吴心伯表示。
此外,拜登会努力让盟友跟着美国走。吴心伯认为,拜登会在贸易、科技、金融、数字经济、WTO改革等方方面面,拉盟友一起对付中国,还可能让盟友多分担一些责任,多出一些力,譬如在安全方面,要求北约国家增加军费开支等。
袁征指出,特朗普在任期间把美国的盟友关系搞得很紧张,他推崇的美国优先、单边主义都是只强调自身的利益,完全忽视盟友。这一方面是他个人的认知问题,另一方面其实也是迎合美国国内政治的诉求——因为美国民粹主义抬头趋势明显,很多人支持特朗普,就是希望他做出这些行动。
拜登上台之后,面对的是美国实力相对衰弱的情况,因此会更强调盟友之间的协作。但也不会改变让盟友承担更多义务的做法,只是方式上会更加巧妙、温和,以协商对话来解决问题。碰到重大问题时,拜登可能更注重和盟友提前沟通,达成一致后再宣布相关决定,这样也能缓和和盟友的关系。
拜登曾明确表示,希望恢复与欧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地区亲密的盟友关系,但很多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已经无法再彻底修复受损的欧美关系。
另外,欧洲近年不断地强调独立自主,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多次呼吁建立欧洲自己的军队,看上去已经对美国失去了信心。
吴心伯指出,经过特朗普的折腾,欧洲人对美国的信任感已被严重削弱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不大可能回到过去。“总体上,欧洲面临的是一个多极化的时代,而不是一个单极化、围绕着美国转的时代。从长远来讲,欧洲还是要加强战略自主,尽管跨大西洋关系会有所恢复,矛盾和摩擦会减少,但是已经不大可能回到奥巴马时期的状态了,因为美国发生了变化,欧洲发生了变化,整个世界也发生了变化。”
袁征认为,虽然欧洲人对于特朗普政府非常不满,但他们和美国在价值理念上还是相互认可的,欧洲国家对于即将到来的拜登政府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欧美能够继续合作,保持和谐的跨大西洋关系。“近些年来,很多新兴国家崛起,但美国的影响力、综合实力仍然遥遥领先,因此在当前的全球背景下,我认为不能主观淡化美欧之间的关系。但欧洲也不会像过去一样跟在美国后面跑,而会寻求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
猜想6 与国际组织关系
摒弃“美国优先” 重新“加群”?
当地时间2020年11月24日,拜登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介绍自己的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团队时称,“美国回来了”“美国准备好再次领导全球”,直言将摒弃特朗普时期的单边主义、“美国优先”政策。
这一表态与特朗普的“退群”模式形成鲜明反差。正式进入白宫的第一天,特朗普就签署行政令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理由是这个协定伤害美国制造业。
此后,特朗普以“对美国不公”为由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以“对以色列存在偏见”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以伊朗没有履约为由退出了伊核协议,以俄罗斯未遵守协议退出了《中导条约》和《开放天空条约》,以不符合美国利益为由退出了万国邮政联盟等。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美之时,特朗普还退出了领导全球抗疫的世界卫生组织。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曾在《华盛顿邮报》撰文称,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可以直接命名为“退出主义”。
袁征告诉新京报记者,特朗普政府一直把美国的利益放在绝对优先的位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色彩非常浓厚。只要觉得不符合美国利益就要退群,完全不考虑国际义务甚至是其他盟友的看法。
作为美国老牌政客,拜登显然会走不一样的道路。他多次表态“美国回来了”,批评特朗普退群成瘾的行为。拜登提名的国务卿布林肯也强调,美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但特朗普退出的“群”,拜登能都加回来吗?
袁征表示,拜登和团队都支持多边合作,强调和盟友、伙伴的关系,主张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主导性作用。《巴黎气候协定》、伊核协议等奥巴马时期的政治遗产,他们肯定会重新加入;世卫组织正在退出中,拜登可能会停止退出,同时提出一套改革方案;拜登还会重新加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因为他非常重视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推广;在世贸组织问题上,现在美国虽然没有退出,但基本导致世贸组织瘫痪,拜登上台后可能会联合西方盟友,推出世贸组织的改革方案。在军控方面,特朗普退出了《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拜登上台后应该会和俄罗斯重新谈判,寻求更稳妥平衡的局面。
吴心伯也表示,拜登上台后对外战略最主要的一个转变,就是从单边主义回归到多边主义。有一些“群”,他明确表示上台后就会立即重新加入,如《巴黎气候协定》、伊核协议等;世卫组织没有完全退出,拜登很可能会停止退出程序。还有一些组织,或许会受到政治环境影响,难以快速返回。“譬如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拜登可能想加入,但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情绪仍然强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万国邮政联盟等,拜登可能会重新加入,但可能不是优先事项。”
吴心伯指出,特朗普政府频频“退群”,不仅对美国的声誉和全球影响力造成了影响,也对国际机制、全球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拜登重回多边主义,对于国际机制正常运行、推进全球治理是有利的。
“譬如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美国是排放大国,它的退出,严重削弱了《巴黎气候协定》的效用。还有伊核协议,美国退出后基本无法顺利运作。拜登重新‘加群’,有利于这些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正常运作,也有利于推动一些国际问题解决。”
事实上,拜登确认当选总统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等人在祝贺他时都表示,期待和他的政府“密切合作”。但专家认为,拜登会否如承诺的重新“加群”,发挥美国在全球事务上应有的作用,仍需观察。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谢莲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