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26届了!这一次能否让《巴黎协定》长出“牙齿”?
来源:瞭望智库
10月31日,在经过两天的紧张会议后,20国集团(G20)领导人在公报中就气候问题达成了乏善可陈的一致共识:承诺将继续遵守《巴黎协定》的共识,敦促各国采取“有意义且有效的”行动来抑制全球变暖。
这是各国外交官们经过数日艰难协商后得到的不易结果。主持此次峰会的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对最终声明表示欢迎,他说,G20国家首次对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水平的重要性达成了一致。科学家们认为这对避免气候灾难至关重要。
然而更多的人对G20的声明表示了失望,其中也包括部分G20领导人本身。
美国总统拜登在公报发布后的记者会上说,他对未能加大应对气候问题的努力而感到失望。“许多人对此表示失望,我自己本人也感到失望。”
在G20峰会的最后一天,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在峰会结束前向20国领导人发表讲话,敦促世界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为子孙后代采取紧急行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危机。
“我们不能装作听不到年轻人绝望的声音,他们把你们视为这个星球的管理者,他们未来的生存掌握在你们的手中。”查尔斯说。
G20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球80%以上。G20峰会结束后,大多数领导人从罗马直接飞往格拉斯哥,参加于当晚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外界普遍认为,G20峰会后关于气候问题的定调为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留下了艰巨的任务。
“G20公报再次强调落实《巴黎协定》长期目标的政治决心,并首次突出了1.5℃温升目标的重要性及所需做出的额外努力,为COP26开幕奠定了基调。”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际湃”(ID:pengpainews907),原文首发于2021年11月1日,原标题为《G20成果有限,“最难气候大会”暴风雨中开幕》,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G20声明乏善可陈
“我们认识到,气候目标设在1.5摄氏度所造成的影响要比2摄氏度低得多。将1.5摄氏度的气候目标保持在可及范围内,需要所有国家采取有意义和有效的行动和承诺。”公报称。
这是此次G20公报中关于气候变化议题少数几处相较于《巴黎协定》共识中有所变化的地方。
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中,各国领导人表示,他们“致力于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低于工业化水平前2摄氏度的水平,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摄氏度的水平。”
然而,公报中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具体的行动,只是提到了目前各国关于如何遏制排放的计划“在必要时”必须加强,到本世纪中叶前后将达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但没有设定具体的时间。
公报还表示,G20领导人同意终止对发展海外燃煤发电的公共融资,但没有设定国内淘汰煤炭的目标,并淡化了承诺减少另一种强效温室气体甲烷排放的措辞。
在其他关键气候议题中:20 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对能源市场的演变保持警惕”,近期全球各地的能源危机已经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20国集团表示,确保能源“负担得起”是关键。他们还重申了通过到2025年,每年联合筹集1000 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承诺。
“关于此次G20气候声明,总体来讲没有取得实质的突破,是对过去一些承诺的重申。这样的一个结果,是目前全球气候行动乏力,需要提速的一个反应。”联合国气候问题非政府组织观察员、绿色和平东亚区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说。
“《巴黎协定》已经达成六年,全球气候行动已进入深水区,各国面临不断的提升气候力度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地缘政治也在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总的来说,G20峰会对格拉斯哥大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后者仍然非常重要,尤其是还有许多(G20外)气候脆弱国家的加入。”李硕说。
联合国专家此前表示,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即使目前的所有国家减排计划得到全面实施,全球仍将变暖2.7摄氏度,大大超过《巴黎协定》2摄氏度的红线。这将加剧气候变化已经造成的破坏,使更多的人和动植物面临致命的极端天气和生存危机。
2
暴风雨中开幕
10月31日晚,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正式开幕。全球近 200个国家的2万多名代表将就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加剧这一人类共同挑战展开为期两周的紧张谈判。
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就在会议开始前,10月31日,一场席卷英国各地的暴风雨使得多处通往格拉斯哥的铁路停运。据《卫报》报道,包括英国环境部长在内的众多参会代表被迫耽误了行程。
当天,在英国西海岸干线上,一棵倒下的大树压倒了电气线路,导致一列载有数十名参会代表的火车疏散。伦敦东北铁路公司(London North Eastern Railway)也建议乘客出于安全考虑,不要乘坐东海岸开往格拉斯哥的火车。
大会举办地格拉斯哥已经连续多日阴雨绵绵。此次大会的主席,英国议员夏尔马(Alok Sharma)在会议开始前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这将是非常“艰难”的一场会议。
柴麒敏表示,本次气候大会的工作层主要聚焦《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中的未决议题及周期性进程,如市场机制、长期资金、应对措施影响以及即将启动的第一轮全球盘点的前期安排,政治层则关注提高力度、煤炭退出、电动汽车、甲烷减排、减少毁林等热点议题。在疫情影响下,本次大会的规模不如从前,但重要性仍不可小视,《巴黎协定》需要通过重要机制安排长出“牙齿”。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研究所所长、2006 年气候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斯特恩报告》作者尼克·斯特恩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个关于交付实施措施的大会,而不是一个关于协定的大会。问题是,我们能做到吗?”
《外交政策》评论则指出:已经举办了25次的气候峰会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每年照一次镜子的机会:自问我们在气候问题上做得如何?
“如果格拉斯哥失败了,所有事情就都失败了。”英国首相约翰逊说。
延伸阅读
观中国 | COP26将把世界带向哪里,关键看中美欧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0月31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中国、美国和欧盟是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参与方。中国低碳技术进步惊人,未来逐渐摆脱煤炭依赖值得期待;美国近年来将气候问题政治化,态度反复无常;欧盟整体气候政策是一贯的,但各成员国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广泛的国际合作,尤其是中美欧三方合作,对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
文 | 芮悟峰
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观中国”(ID:ChinaWatch2018),原文首发于2021年11月1日,原标题为《观中国 | COP26将把世界带向哪里,关键看中美欧》,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这几天,世界的目光将聚焦英国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正在那里举行,全球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派代表参加,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将出席。
中国、美国和欧盟将是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参与方,理由很简单: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中美欧加起来占了一半。目前,中国的排放量占28%,美国占15%,欧盟占8%。然而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计算历史累积排放量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美国占了29%,欧盟占了22%,中国则仅占13%。
中美欧三方都为自身设定了未来十年,乃至更加长远的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美国总统拜登承诺,美国将在2030年前减少50%的排放量,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盟则承诺将在2030年前减排55%,并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低碳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如今,全球45%的风电机组和72%的太阳能电池板均为“中国制造”。但是,尽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仍然需要依赖煤炭能源。习主席在2021年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停止新建海外燃煤发电项目,这无疑是一项重大进展。然而对于中国来说,煤炭依旧十分重要。2020年,中国的煤炭发电量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三倍多。随着“生态文明”被庄严地写入中国宪法,以及不久前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了这一理念,我们期待中国未来将逐渐摆脱煤炭依赖。
美国在特朗普时期退出了《巴黎协定》,这使得人们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诚意心生疑虑。拜登上台后,很快表示要重回《巴黎协定》,并对外宣布了大手笔的气候计划。美国的问题在于:气候政策变成了一个党派色彩浓厚的政治问题:民主党人雄心勃勃地要大砍大减,而共和党人则非常不愿意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现在距离美国中期选举只有一年的时间了,而下届总统选举将在2024年举行,我们很难预测美国未来几十年的气候政策会出现何种变故。然而,要想让其他国家履行减排承诺,美国必须首先作出表率。
相比之下,欧盟的气候政策是一贯的。今年6月28日,欧洲理事会发表公报称,欧盟国家最终通过了《欧洲气候法案》,把遵守减排目标列为了一项法律义务。然而,最令欧盟头疼的难题是,其内部27个成员国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比如德国等一些国家支持更大幅度的碳减排,但另一些国家——尤其是中欧国家,则更为谨慎。德国认为核能已经过时,并计划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剩余的核反应堆,而法国则不这样想。目前法国共有50多座核反应堆,核电占该国发电总量七成以上。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还宣布了一项新的能源政策,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大批量修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长期以来,欧盟和中国在气候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从2005年《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2018年《中欧领导人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联合声明》,这些曾经的努力都为双方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美应该以今年4月发表的《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为起点,进一步推进双边合作。欧盟和美国今年也发表了联合声明,承诺在应对气候危机上加强合作。
这样的国际合作是必要的,有助于解决一些有争议的议题,比如“碳边界调整机制”。这个机制是欧盟提出来的,希望通过阻止“碳泄漏”来避免气候政策有效性受到破坏。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针对进口商品的新型税收,凡是对温室气体排放管制不那么严格的国家,今后向欧盟出口商品时都要额外交这么一笔钱。中国已经明确表示,不赞成引入那些可能阻碍贸易的新型调控手段。美国对此也不怎么感冒。
然而,更大的挑战正在降临。国际能源署最近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全球能源相关排放在因新冠疫情大流行而短暂下降后,今年将会重新上升,净增长量将是2010年以来的最大值。即使各国政府都能够落实其减排承诺,到2030年,世界各国对天然气和石油的需求量,也将远高于零排放所限定的使用量。因此,各国政府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完全兑现他们的承诺。
国际社会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虽高,但只有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国家自主贡献,更坚定地履行承诺,更密切地相互合作——特别是在气候政策上尤为重要的中美欧三方合作,这些目标才能实现。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面的团队协作:如果在其他问题上都存在竞争甚至敌意,那我们更别指望能在气候问题上达成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