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用狂欢告别青涩!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看“红帆”驶过

用狂欢告别青涩!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看“红帆”驶过
2022年06月30日 03:15 环球网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李琳佳]又是一年毕业季,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相继举行。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年一度的毕业盛宴“红帆节”日前在这个靠近北极圈的城市盛大开幕,全市为中学毕业生们举办了浪漫的成人礼,少男少女们彻夜不眠,在涅瓦河畔见证象征梦想和希望的“红帆”驶过,用狂欢的方式告别青涩,或进入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迎接人生新开端。今年“红帆节”,笔者的朋友作为摄影爱好者早早蹲守在涅瓦河畔,捕捉红帆驶过的画面,这令他兴奋不已。

  23 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红帆节”彩排活动。

  一睹“梦想之船”的风采

  “红帆节”是俄罗斯中学毕业生的节日,每年在圣彼得堡庆祝,通常在夏至前的最后一个周六举办,今年的举办时间是在6月24日晚至25日凌晨。笔者的朋友董道明就读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当晚他与一支华人摄影爱好小分队端上“长枪短炮”,早早地就占据了有利地点,调好快门,准备捕捉红帆驶过的画面。他告诉笔者,现场热闹非凡,涅瓦河两岸站满了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每年的“红帆节”是圣彼得堡最浪漫、也是最热闹的节日,不仅是中学毕业生,许多城市居民和外国游客也渴望一睹“梦想之船”的风采。“红帆”早已成为这座“北方之都”的名片之一。

  确实,“红帆节”不再是简单的毕业庆典,今年共有120多万人参加了活动,其中6.5万人是学校毕业生。当天傍晚,一场以“时间、自由、劳动、爱和友谊”为主题的水上戏剧表演在涅瓦河畔展开。22时,陆上庆祝活动正式开始,冬宫广场的露天舞台上,俄罗斯摇滚乐队组合和诸多流行歌手为毕业生们献歌。台下毕业生们穿上美丽的服饰,举起双臂,跟随音乐节奏尽情地摇摆,尖叫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另一边,悬挂着红色风帆的“俄罗斯”号双桅船在涅瓦河上扬帆起航,航行范围是彼得保罗要塞对面的涅瓦河水域。圣彼得堡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有20多座开合桥,不少游客会特地前来欣赏大桥“断开”的壮观奇景。23时30分,灯光璀璨的冬宫桥缓缓打开近28米宽的巨型“双臂”,为即将通过的红帆开桥。堤岸、桥身、船体都布置了彩色的探照灯,在红帆穿过冬宫桥后,烟花绽放,整场活动被推向了高潮。水面上帆船巨大的红色倒影与灯光交织,如梦如幻。

  朋友告诉笔者,现场有大约40台电视摄像机跟随红帆移动,直播节日盛况。为映衬节日气氛,位于圣彼得堡的欧洲第一高楼拉赫塔中心也染上了红色。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红帆节”还邀请了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毕业生前来参加,其中有40名来自乌克兰马里乌波尔的毕业生。在马里乌波尔,另一艘小型的“红帆”首次在亚速海上驶过。

  红帆源自童话故事

  “红帆节”的口号是:“与俄罗斯同在”,这反映了这个节日的精髓,即俄罗斯寄希望于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少年。“红帆节”于1968年6月27日首次举行,列宁格勒的中学毕业生第一次在涅瓦河上看到一艘红色的帆船,随后“红帆”成为节日的象征。1979年,因公共安全问题该节日被取消,从那时起“红帆节”被遗忘了二十多年。2005年,在多方呼吁下,这一活动得以恢复。

  “红帆节”得名于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格林创作于1923年的作品《红帆》。这是一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小说,也被称作俄版灰姑娘的故事,还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故事饱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必定实现的信念。它告诉人们:奇迹是用自己的手,用真诚和信念创造的。源于此,“红帆”在俄罗斯也就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在现代俄语中,它也是幸福和希望的同义词。

  为打造这样一艘童话中的红帆船,2019年“俄罗斯”号双桅船诞生,工匠采用古代造船技术,模仿上世纪的船只造型,甲板上铺设柚木,缝制了900平方米的红色船帆,使其看起来更复古。

  梦想与自由的象征

  作家肖洛霍夫曾受邀为圣彼得堡的毕业生写寄语,他写道:“在青年时期,每个人都会登上一艘双桅船……出海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发现自己陷入咆哮西风带。在这里,水手意志和技能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重要的是,无论怎样,船帆和水手都要坚持到底!”1973年的红帆节,近2000名毕业生都收到了印有这段话的卡片。

  在俄罗斯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中,船帆多是在猛烈的暴风雨中飘摇。画家伊万·康斯坦丁诺维奇·艾瓦佐夫斯基的作品《彩虹》《帆船》《海上风暴》等众多作品里,都有一艘忍受风暴摧残的小船。诗人莱蒙托夫在诗歌《帆》中写道,“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帆”不仅是梦想和自由的象征,更寄托了俄罗斯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责任编辑:祝加贝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