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德国做出这个“危险决定” 先将了美国一军

德国做出这个“危险决定” 先将了美国一军
2023年01月30日 07:00 中国新闻周刊

  用各种方式避免冲突升级

  是德国高层和民间此刻的最大公约数

  近日,德国宣布将给乌克兰运送14辆豹2-A6型主战坦克。对于美国和一些其他西方国家来说,这块难啃的骨头总算表现出了一些软化。毕竟,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时,德国遭西方媒体群嘲“不够意思”,“仅仅给”乌克兰赠送了头盔。

  豹2坦克因其传奇般的综合作战能力,从而受到冲突双方的高度关注。自打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一再“点名”要求欧洲援助豹2。而德国则因为一些“骑墙”立场和行为,遭受着西方阵营中“分裂盟友”的质疑。重重因素叠加,德国成了横跨俄乌冲突、二战后国际秩序、欧盟、北约等诸多问题上的公约数和题眼。

 德国正式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豹”式主战坦克 图/视觉中国 德国正式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豹”式主战坦克 图/视觉中国

  从北溪管道原因不明的爆炸到2022年11月间俄国导弹击中波兰边境造成两死多伤,这场俄乌冲突中,德国经常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逼到边缘试探。是否向乌运送豹式坦克,也是一个从2022年春夏就被不断提起的话题,所有西方国家都在等和敦促作为“豹式坦克老家”的德国松口。

  但德国总理朔尔茨却始终沉默、犹豫,甚至一再阻挠和拒绝包括波兰在内的向乌运送坦克的申请。俄乌冲突爆发近一年后,朔尔茨的名字已经在西方社交网络上成了一个梗:作为动词的“Scholzing”,指“传达善意,只是为了使用/找到/发明任何可以想象的理由来延迟和/或防止它们发生”。但最终,这只靴子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落下,源自德国的豹2坦克开启了向乌克兰运送的步履。

  而另一边,这个举动引发了俄罗斯的激烈反弹,称德方做出“极为危险的决定”。

  二战期间,在如今乌克兰的北部重镇哈尔科夫,苏联与纳粹德国进行过坦克决战。时隔不到一个世纪,历史难道要重演?

  朔尔茨的棋局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朔尔茨在援助乌克兰坦克等一系列事务上小心谨慎的做法,在德国内外都面临着重重压力。在外,美国方面带头表示不耐烦,乌克兰方面更是一再出言讥讽;在内,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共同组阁的联邦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利用朔尔茨和美国间的间隙而与总理府公开分庭抗礼的“小朝廷”。

  以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为代表的绿党是联邦政府里对俄主张最强硬的一派。这位曾经在选战中以“绝不给战地输送任何武器和武装设备”作为其竞选口号的前总理候选人,自冲突爆发以来,一再口无遮拦,甚至在公开场合说出一些尚未在政府里获得协调通过的话。正当朔尔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坐在一起庆祝象征德法和解、携手欧洲和平发展的“爱丽舍协定”60周年纪念日时,贝尔伯克却在法国电视台表示,如果德国政府收到华沙的相应请求,德国政府不会阻止豹式坦克运往乌克兰。此言论马上被波兰视为一种鼓励,或者一种机会。周末刚过,当地时间1月23日一大早,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即公开宣布,将正式征求德国联邦政府的许可运送坦克。两三天之后,来自华沙的文书抵达柏林。

  为了卸掉贝尔伯克带来的选票压力,朔尔茨换上了党内更加老谋深算的皮斯托瑞斯做国防部长。

  一月中旬时,西方盟国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拉姆施泰因会面。朔尔茨表示,德国是否销售及运送坦克,取决于美国行动。“美国送我们就送”,其实是一个在谦逊表面下将对方一军的说辞,因为柏林方面认为美国政府原本不想派遣任何M1艾布拉姆斯型主战坦克。华盛顿方面称,技术和后勤方面的要求太高。而朔尔茨以这样的方式逼得美国不得不应声,表面上看是德国表示维护盟友团结,实际上却也起到了德国向所谓的“老大哥”喊话勿再隔岸观火的效果。其背后的情绪信息是:美国以后若要染指欧洲局势,请不要一味让欧洲国家顶在前面,而是必须躬身入局。眼看压力将要顶不住,德美或欧美之间的权力结构却因为朔尔茨的一句话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改变。

  凡尔登战役的隐喻

  风口浪尖的豹2主战坦克主要由“莱茵金属”生产,是制造商“克劳斯-马菲 韦格曼”(KMW)的旗下品牌,而后者又是德法共同持股的KNDS集团的子公司。“莱茵金属”以向欧洲军方提供坦克的主要武器和弹药而闻名,在过去几十年中,欧洲军方购买了其生产的该系列主战坦克。打算运送给乌克兰的A6是豹2型坦克中排位较高的一款。“莱茵金属”的投资者在向乌克兰交付主战坦克的宣告中看到了追加订单的积极信号。德国官宣后,市场随即作出了明确反应:“莱茵金属”股价当日一度升至232欧元左右的历史新高。尽管随后小幅转跌,但与一年前开战前相比,如今的股价明显翻了一倍有余。

  从军事角度出发,俄乌冲突围绕巴赫穆特进入消耗战是促成这一决定的导火线。

  2022年9月到11月间,乌克兰军队在哈尔科夫及赫尔松一带逼退俄军。然而自打进入严冬,乌克兰前线就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北约军事家认为,乌克兰需要借助西方坦克重新发动攻势。

  2023年一月初以来,俄军在顿巴斯北部的巴赫穆特取得成功,并在那里压制住了乌军火力,巴赫穆特以北乌军的供给线被几乎切断。与此同时,俄军在巴赫穆特以南凶狠进攻,合围之势渐成。乌方战壕被猛烈的炮火所覆盖,而装备并不十分精良的俄军则以此为掩护冲向敌人。双方伤亡惨重,前线却始终只在几百米之内来回推拉。目睹了此情此景的北约某高级官员随即联想起“那里就像是在凡尔登,方方面面都像”。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法国在西线战场上时间最长、代价最高的战役之一。也正是在一战时,人们第一次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到现代化机械部队所能带来的杀伤力效率。

  获得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影片《西线无战事》讲述的就是以一战凡尔登战场为背景的故事,也是德国式反战主义的映照。尽管小说原本由德国作家埃里希-马利-雷马克写就,却在2022年才被德国本土影视团队改编搬上大荧幕。

  在此之前的两版电影都是美国团队拍的。对比广为流传的1979版西线无战事,无论从叙事还是镜头语言上都可以看出,尽管主题都是反战,但两国团队对于战争的理解和表现并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死在战争结束前夕,美国版的叙事是主人公想要去抓一只蝴蝶,被冷枪打死,哀伤的音乐响起,镜头似有所指,长久地停留在那只美丽的蝴蝶上。而德国版的叙事是主人公误入已经作废的战壕,撞见一名法军士兵,双方都不想伤害对方,谁料身后突然冲出另一名法军士兵,不假思索地杀死了主人公扬长而去,与此同时战壕外传来“战争结束”的号令,镜头在一脸抱歉、茫然的法军士兵和流着血说不出话的主人公之间来回切换。德国版电影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巨大的荒诞感和无意义感,对于战争以及战争中人物的命运没有一丝一毫的浪漫化处理。影片看完,毫无诗意的嗟叹,只有黑洞般彻骨的寒冷与空虚。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经典读本。其德语原名直译为“西线没有什么新鲜事”,意指凡尔登战场上长时间在几百米以内的拉锯战,尽管人们不断死去,但对于身在高位的人来说,战事僵持,并无所谓“突破”,因此自然没什么值得报道和注意的新鲜事。

  就在德国官宣向乌克兰输送坦克的前一周,《明镜》周刊还做了个“德国该不该向乌克兰运送豹式坦克”的问卷。即使已被西方盟友“群嘲”快一年,国内以绿党为代表的主战派也一再推波助澜,但从小接受深度反战教育的德国人,还是有43%的人表示反对,而支持的比例只是略微占优,为47%。这种双方几乎持平的结果在其他西方国家是很少见的。当其他西方国家几乎一边倒地强调“反对侵略”的道德观时,很多德国人却念兹在兹:反战也是一种道德观。

  新东方主义道德的悖论

  德国自二战后创下经济奇迹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经济繁荣以及如今在欧盟的领导地位,皆以战后与周边国家的和解为基础。这是一个自联邦政府第一任总理起就有的惯例:阿登纳上台后最重要也是最先的外交举措便是去法国与戴高乐握手言和;以华沙一跪写入历史并赢得交口称赞的勃兰特更是引入了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欧国家交好的“新东方主义”;默克尔任内与普京多有互动,包括其力促“明斯克协定”的签署,都可上溯到新东方主义的传统。这一切来源于德国作为一个曾经在侵略过其他所有邻国后被“群殴”炸成废墟,最后千夫所指,又在漫长岁月里不断反思和赎罪的社会心态。

  无论豹式坦克由谁运送,终究是产自德国。甚至,“莱茵金属”所生产的坦克早在二战时期就曾作为侵略者的武器与苏军坦克有过交手。朔尔茨对于“历史映照”所表现出来的忌讳,既出于对历史与和平的尊敬,又出于不愿冒着把德国和德国人民推上风口浪尖的考量。所有的西方国家里,恰恰是德国对俄罗斯的历史包袱最重,却又与被寄予厚望的豹式坦克有着即使日后其他西方国家全都抽身、自己也难以撇清的最最直接的关系。外长可以渲染,但如果总理也为了获得关注而迎合情绪,那就太不负责了。外长可以同其他国家势力暗通款曲来获取外部支持,但总理如果也这样,那就等于自己拆自己的台。

  只是这些考量,出于另外的“政治正确”的禁锢,无法被公开表达。恰恰是出于同样的历史包袱,德国也在战后与其他国家和解后一直扮演也必须扮演“西方世界良心”的角色,以换来世界对自己的信任。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任何公众人物对俄罗斯表现出哪怕丝毫的理解或尝试理解(即使不是同情)都要做好被口诛笔伐的准备。前总理施罗德被公开羞辱,甚至余温犹在的默克尔都不能幸免。理解了这些,才能注意到无论在北溪管道至今“查无后续”的爆炸还是后续的一系列事件中,相较于其他西方国家媒体,处在风暴中心的德国媒体有些一反常态地安静。在这样的安静里,藏着德国民众因为历史包袱和政治正确无法被宣之于口的情绪和思虑。

  因此,德国领导人对外对内都处在一种道德和利益双重矛盾的动态平衡中:从道德上,对外既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侵略,并团结盟友,又必须不能背离二战后对曾经饱受其蹂躏的东欧国家与俄罗斯满怀亏欠感的新东方主义道德;对内则既必须表现出从历史中吸取了足够多的教训,又必须感知民众拒绝战争噩梦重演的心理。从利益上,德国既不可能背弃西方盟友,又不可以使国家和民众深陷战争泥沼。朔尔茨的所有看似犹豫不决的行为,都是因为他必须如同走钢丝一般,一再在这样的双重矛盾里寻找平衡。

  何时是个头?

  自2022年2月底德国总理朔尔茨发表“时代转折”演讲以来,德国和德国政府一直在摸索承担更大国际政治责任的思路。不过对于具体如何承担,德国该扮演一种什么角色,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见解。

  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向乌克兰运送坦克的次日,已不是第一次用辞任性的外长贝尔伯克在欧盟会议上激情发言:“我们处在一次对俄的战争中……”。此语一出,德国国内舆论哗然。俄罗斯方面也强烈要求德国作出解释。

  而联邦政府则一再强调德国不是战争方。1月25日当日,朔尔茨再次登上德国电视二台,通过节目回答德国及其盟国决定交付坦克是否意味着参战的质询。在清楚明确地表示“不,绝对不会”后,他进一步补充“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绝不能发生战争”。而贝尔伯克亲自坐镇的联邦外交部也很快作出明确表态,德国“不是冲突双方里的一方”。第二天,朔尔茨又再次通过《明镜》周刊表明,尽管愿意支持乌克兰,“与此同时也必须阻止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冲突升级”。

  一系列来自德国高层政治和民间的声音表示:亲自下场参战绝非德国的利益所在。用各种方式避免冲突升级,是德国高层和民间此刻的最大公约数。

  俄乌冲突是二战后第一次发生在欧洲本土的战争。无论是德国还是欧洲,谁也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左右这场战事走势的,早已不是军事部署,而是变动中的国际政治。对于德国来说,不仅要面对可能打到家门口的战争以及一系列漩涡效应,更要思考新的环境带给自己的机遇或挑战。

  随着输送坦克的官宣,德国这个本次冲突里西方国家中的“异见者”似乎最终被“同化”了。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乌克兰实际所需的坦克数量远比德国宣布输送的数量多。德国方面也并不认为英国运送14辆老式“挑战者2”坦克会对战局产生实质性影响。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乌克兰很快又向德国提出了运送飞机和战舰的要求。而自冲突以来一向“谨言慎行”的德国主流媒体也传出声音:这样要下去,何时是个头?这样来看,或许朔尔茨长达将近一年的犹豫,并不会因为最终“松口”而变得毫无意义。

  (作者系德国汉堡大学社会学者、政治评论员)

  作者:周睿睿

责任编辑:张迪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