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硬核!他又给美国一记重拳

硬核!他又给美国一记重拳
2023年02月11日 14:04 新浪新闻综合

  来源:环球人物

  他爆料:“在华盛顿国家安全圈子

  秘密讨论9个多月后,

  拜登做出了炸毁‘北溪’的决定。”

  作者:毛予菲

  “拜登秘密炸掉了‘北溪’管道!”

  2月8日,震惊世界的“北溪”天燃气管线爆炸事件,在全球舆论场发生了一次更为重磅的爆炸。

  美国一位知名调查记者发文称,2022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下令让美情报部门和美军人员秘密炸掉了“北溪”。

  这位记者名叫西摩·赫什,今年85岁。在美国新闻界,赫什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揭露美军在越战中制造的美莱村屠杀,由此一举成名。他还揭露过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掀起轩然大波。

  此次赫什的深度调查报道,再次在全球引发惊诧与愤怒。

  “这将是一场政治噩梦”

  在Substack社交媒体页面上,赫什发布了这篇《美国是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全文长达5000字,种种细节令人脊背发凉。

德国卢布明的“北溪”天然气接收站。德国卢布明的“北溪”天然气接收站。

  赫什写道:”在华盛顿国家安全圈子秘密讨论9个多月后,拜登做出了炸毁‘北溪’的决定。“

  他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话说:“如果追溯这次袭击的源头,那就是美国。这是一场战争行为。”

  按照赫什的说法,拜登和他的外交政策团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国务卿布林肯和负责政策的副国务纽兰,一直对“北溪-1”和“北溪-2”这两组并排运行的管道“持毫不避讳的敌视态度”。

  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1年底,华盛顿就已经开始秘密筹划此事——2021年底,拜登就授权沙利文召集一个跨部门小组,制定对付“北溪”管道的计划。

  2021年12月,在白宫附近的行政大楼会议室内,沙利文主持召开了一次会议。与会者来自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国务院和财政部等部门。

  会议上,沙利文提出,要制定一个破坏“北溪”的计划。

  关于袭击计划的讨论持续了9个多月。美国海军提出直接攻击管道,空军讨论了投掷炸弹远程引爆,中央情报局则强调,重点是如何不留下证据。“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必须保密。”

  经过一番研究,他们认为,挪威是执行任务的最佳地点。据赫什分析,炸毁“北溪”,挪威也有利可图——能够向欧洲出售更多自己的天然气。

  赫什在文章中写了“整个计划的具体实施”。2022年6月,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了远程遥控炸弹。

  9月26日,一架挪威海军侦察机进行了一次看似常规的飞行,投下了声呐浮标,触发炸弹,炸掉了“北溪-1”和“北溪-2”4条管线中的3条。

  几分钟内,甲烷气体在水面上扩散,全世界都震惊了。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9日,“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天然气不断喷涌而出。当地时间2022年9月29日,“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天然气不断喷涌而出。

  赫什还写道,那位全程参与的消息人士透露,在筹备这些阴谋活动的过程中,连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都在不断地提醒:“不要这样做。这是愚蠢的,将是一场政治噩梦。”

  但中情局工作组最后又总是如此向沙利文的跨部门小组汇报:“我们肯定有办法炸毁‘北溪’。”

  “嚎叫着深入最黑暗处”

  85岁的赫什在美国新闻界声名显赫。

  他获得过许多奖项:1970年获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1969年、1973年、1974年、1981年、2004年五次获得乔治·波尔克奖,直到201779岁高龄时,还获得了姆·亚当斯诚信奖。

  这些荣誉背后,是赫什几十年坚持不懈的真相调查。正如美国《沙龙》杂志评价:“赫什常常像狼一样嚎叫着,深入到世界的最黑暗处。

赫什。赫什。

  赫什出生于芝加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32岁时,他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随后,他去了美联社,成为一名专跑五角大楼的记者。这段经历帮助他在美国军方积累了大量人脉。

  1968年的一天,五角大楼里的一位消息人士告诉他,一名越战军官因为杀害平民将被送上军事法庭。这名军官就是卡利中尉。

  顺着这条消息,赫什一点点挖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

  1968316日,美军一个连队进入越南美莱村,开始了一场持续几个小时的血腥屠杀。整个村子109名村民无一幸免。

美军士兵在美莱村焚毁房屋。美军士兵在美莱村焚毁房屋。

  令赫什没有想到的是,多家媒体最初拒绝刊登美莱村屠杀案报道。他后来说:“这些媒体或许对越南新闻已经极度厌倦,不觉得这是大新闻。

  赫什四处寻找发表机会,最终在一张小报《圣路易报》上刊发文章《在美莱,我们发疯了》,揭露了美军的恶行。

  第二天,媒体争相转载这篇报道,引发了大规模反战游行。有人说,是赫什的调查报道,间接导致美国最终从越南撤军。

  “美国人意识到,他们的孩子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变得和纳粹一样凶残。赫什说。

  因这一报道,赫什一举成名。但他没有因此止步,而是跑遍大半个美国,找到参与屠杀的每一名士兵,在《圣路易报》上刊登了他们的故事。

  后来,这些报道集结成书《美莱四号:对一场大屠杀和其后果的报道》。赫什凭此获得1970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国际报道奖。

  1972年,赫什进入《纽约时报》。调查记者的工作,让他越来越“反对战争”。他后来回忆说:“和官员共进午餐,听的全是资深说谎家的言辞。他们总以尸体数量衡量业绩。

  同时,赫什进一步积累了人脉,军队内部的一些“正义人士”成了他的可靠信源。此后,他开创性地报道了数个爆炸新闻。

赫什。赫什。

  1972年加入《纽约时报》后,赫什通过在五角大楼与白宫的线人,参与了对“水门事件”的报道。如果不是供职于《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幸运地先接到了消息,那么“水门事件”的披露者就是赫什。

 伍德沃德 伍德沃德

  1993年,赫什成为《纽约客》供稿人,后来他开始关注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

  2004年,赫什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揭露了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真相。这一丑闻又一次掀起轩然大波。

  赫什也总喜欢叫板白宫主人。从肯尼迪、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到小布什,这些总统的“猛料”都被他收录进书里。

  有人说,几十年来,身为调查记者的赫什就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他凭借敏锐的触角和永不放弃的执拗,孜孜不倦地挖掘真相,并将它们公之于众。

  “他是美国新闻界为数不多从事调查报道的记者。赫什的朋友默里·瓦阿斯说。因报道“水门事件”名声大噪的伍德沃德“懂得左右逢源”,而赫什是“站在无产者一边的传统记者”,他不怕和当局撕破脸。

  瓦阿斯还说,在美国,许多记者有名望和财富,而“赫什有尊严”。

  把美国推上全世界的质询台

  赫什此次发布《美国是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后,《泰晤士报》等国外媒体纷纷转发。

赫什在Substack社交媒体页面上发布《美国是如何摧”北溪“管道的》。赫什在Substack社交媒体页面上发布《美国是如何摧”北溪“管道的》。

  但不出所料,美国白宫发言人艾德丽安·沃森在当地时间2月8日通过邮件对媒体表示,赫什的指控文章“完全虚假和纯属捏造”。

  中情局发言人塔米·索普则在回应邮件中写道:“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可他们都没说出究竟哪里是“虚假”,哪里是“捏造”。

  在社交媒体推特上,不少美国网民认为赫什对美方炸掉“北溪”的爆料是可信的,因为“他列举了大量的细节”。但也有人对文章内容持怀疑态度,理由是“他这些说法都来自匿名消息人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和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的学者孙成昊都认为,“这一报道的可信度较高”。

  两位学者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首先是赫什作为调查报道记者,其履历和专业背景过硬,二是因为这份报道材料十分详实,证据链比较完整。

  孙成昊认为,赫什报道的可信度,也来自美方确有炸毁“北溪”的动机。在文章中,赫什就提到,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一直“沉迷于俄罗斯的低成本天然气”,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这成为美国炸毁“北溪”的重要原因。

  “在舆论场,该报道受到各方热切关注是必然的。” 钟新说。攻击和破坏重要民用基础设施,是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危险行为。如果赫什报道为真,美国这种做法严重伤害北溪管道的利益相关方,严重突破道德底线,推动冲突、战争升级。

  说,希望该报道能够形成国际舆论压力,对任何破坏世界和平的行为进行施压,推动俄乌冲突的和平谈判进程。“各国间处理矛盾,应该回到谈判桌上。

  2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方已注意到相关报道,“北溪”天然气管线是重大跨国基础设施,有关爆炸事件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如果赫什的调查报告属实,这是不可接受,并且必须受到追责的行为。美方应当向世界作出负责任的交代。

  有评论认为,“北溪”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最后有可能会成为21世纪的一场“罗生门”。但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对真相的追寻,因为这不仅关乎道义、责任和良知,更关乎人类未来在回溯这段历史时,将为战争与和平写下怎样的注脚,这很重要。

  “今年85岁的赫什,仍坚持一线调查、亲自写稿、挖掘真相。他是全世界新闻人的榜样,值得尊敬。” 钟新说。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   凌  云 

  

责任编辑:刘鹏林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