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欧佩克“意外”减产后,美联储如何接招?

欧佩克“意外”减产后,美联储如何接招?
2023年04月04日 08:04 第一财经

  5月加息悬念再起。

  在与高物价的持续斗争中,产油国和消费国站在了天平的两端。

  为了维护原油市场稳定,沙特、俄罗斯联合多国宣布自愿减产,国际油价应声而起,机构纷纷上调市场展望。减产消息则让美国政府感到不安,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潜在通胀风险或让美联储在物价和金融稳定之间寻找平衡变得愈发艰难。

  原油今夏挑战100美元?

  上周日,包括沙特在内的8个OPEC+生产商先后宣布了自愿减产的决定。如果考虑俄罗斯2月份开始削减的50万桶产能,年底前OPEC+成员国的额外减产总量达到166万桶/日。受此影响,周一早盘国际油价一度飙升近8%。

  美国政府此前多次呼吁欧佩克增产,以缓解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沙特的决定可能与其对白宫未履行采购战略储备维稳市场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随后对欧佩克决定评论道,“考虑到市场的不确定性,削减产能是不可取的,我们已经明确表示了这一点。”

  周一,OPEC+在部长级监督委员会会议后的声明中提及,自愿减产是一项“旨在支持石油市场稳定的预防措施”,但并未说明各国的决定意味着组织内生产计划的修改。

  原油经纪商PVM Oil Associates高级市场分析师瓦尔加(Tamas Varga)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参与者到减产程度看,OPEC+表现了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产油国需要将油价维持在一定水平以维持财政收入的需要,当潜在的风险开始威胁需求时,进一步减产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原本逐步降温的通胀将被能源价格再次推高。”

  机构迅速上调了对油价的预期。高盛将年底布伦特原油的目标价从90美元调整至95美元,分析师布鲁斯(Callum Bruce) 等人认为, OPEC+拥有非常大的定价权。意外减产符合该组织先发制人的新原则,他们可以在不大幅损失市场份额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瑞银和Rystad Energy则预计布伦特原油有望在夏季冲击100美元关口。

  另一方面,产油国额外减产也可能加剧下半年供需失衡的风险,进而导致油价超预期上涨。国际能源署IEA在上月中旬的市场报告中表示,全球石油市场将从上半年的供应过剩转向今年下半年的供应短缺,原因是亚洲经济反弹将推动全球石油需求升至创纪录高位,日需求增长将从第一季度71万桶增长到四季度的260万桶。随着新一轮减产落地,无疑将加剧供应紧张的风险。杰富瑞(Jefferies)表示,如果新的削减措施得到全面实施,第二季度的原油库存将大幅减少,而不是此前预估的三季度初。

  瓦尔加告诉第一财经,亚洲经济的复苏将成为下半年一大看点。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印度近期保持了非常强劲的消费势头,与俄罗斯的能源交易规模出现了报复性增长。而随着逐步走出疫情,中国经济也走在了缓慢加速的道路上,能源需求也将进一步释放。“如果供应紧张最终反映在了库存变化上,那么100美元的油价就不会变得遥不可及。”他说道。

  美联储或陷入困境

  对于美联储而言,高油价可能将带来更多的政策压力,并给经济造成巨大不确定性。最新公布的标普全球和ISM采购经理人PMI调查显示,美国制造业迎来了连续五个月萎缩,其中ISM制造业指数创下了近三年新低。这与此前多个地区联储制造业指数表现相吻合。

  标普全球市场情报高级经济学家琼斯(Sian Jones)表示:“美国制造业继续发出令人担忧的趋势信号。由于利率上升和通货膨胀导致的客户支出压力导致的需求疲软,说明了商品生产商面临的挑战。”

  亚特兰大联储周一将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速从2.5%大幅下调至1.7%,这也创下了1月数据更新以来的新低。

  随着多家地方银行破产,美联储正在密切关注其对经济的影响。高盛指出,存款外流将使得金融部门面临压力,银行将被迫收紧贷款标准,进而企业和家庭将难以获得信贷拖累经济。市场一度预期,美联储有望在5月结束加息周期,并可能在年末降息。

  不过能源价格或将使得美联储不得不进一步延长加息周期。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同比增长4.6%,好于预期,但依然远高于2%的中期目标。原油大涨也提振了加息预期,联邦利率基金期货显示,5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周一一度升至近60%。

  分析认为,美联储将因此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政策局面。服务性通胀受到了劳动力市场带动,热度很难迅速降温,住房通胀的拐点还没有反映在数据上,如果商品通胀卷土重来,反通胀进程将再次面临威胁。然而进一步收紧政策可能会加剧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引发衰退担忧。

责任编辑:张迪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