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4日,土耳其迎来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两场大选。69岁的现任总统埃尔多安寻求连任,主要挑战者是由6个反对党组成的“民族联盟”阵营候选人克勒奇达尔奥卢。民调显示直到选举前一天,埃尔多安的支持率仍略微落后。执政期间,埃尔多安曾叫板美国,批评北约。他与俄罗斯的关系也让西方不快。对这场选举,西方紧盯埃尔多安会否成功连任。
“土耳其甘地”与“竞选大师”
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4日报道,超过6400万合格选民将投票选出任期五年的总统以及600名议员。投票当地时间8时开始,下午5时结束。晚上9时解除禁令之前,各媒体和组织不得报道部分结果。此外,来自国外的密封选票袋被空运到安卡拉,存放在一个房间里,房门用五把锁锁住,议会中四个政党的代表和一名最高选举委员会成员各有一把钥匙。
虽然选举前的民调显示,埃尔多安在13日略微落后于主要反对派候选人、被称为“土耳其甘地”的克勒奇达尔奥卢,但路透社14日也提醒称,埃尔多安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他是一位强大的演说家和竞选大师”。根据土耳其宪法,首轮投票中只有候选人获得51%的选票才能赢得大选。
而来自土耳其官方的阿纳多卢通讯社的最新消息显示,在计票率96.89%的情况下,目前埃尔多安正以49.39%的得票率领先于克勒奇达尔奥卢的44.92%。但克勒奇达尔奥卢一方认为阿纳多卢通讯社的消息并不准确,存在误导。美国CNN等多家西方媒体则认为,土耳其的选举很可能要进入第二轮,因为现在看来埃尔多安和克勒奇达尔奥卢可能都无法在第一轮得到51%的选票。
14日,埃尔多安在伊斯坦布尔投票后说,“我真诚希望,今晚计票结束后,结果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土耳其的民主都是有利的。”克勒奇达尔奥卢在投票后称,“我们都怀念民主。你们会看到,春天会来到这个国家”。
埃尔多安:拜登下令推翻我
“这是土耳其跨入新世纪的关键之战”,埃尔多安这样评价此次大选。2023年是土耳其建国100周年,本次大选事关未来五年内土耳其内政外交走向。英国广播公司(BBC)14日称,反对派的梦想就是打败埃尔多安。
克勒奇达尔奥卢在竞选中称,尽管面临许多挑战,包括通货膨胀高企的经济和2月份灾难性的大地震,但他仍力争让土耳其屹立不倒。这名74岁的反对派领导人被形容为性格温和,但他13日对选民发表了一场强有力的演讲。土耳其媒体称,听众因此相信他是迄今为止从埃尔多安手中夺走权力的最大希望。
埃尔多安也积极行动。当地时间13日,他在大选前的最后一次集会上指责美国总统拜登,“拜登下令推翻我,我知道,我的人民都知道。明天的选票会给拜登一个答案。”对此,美国国务院当天回应称,华盛顿在土耳其大选中不选边站。
而克勒奇达尔奥卢则在竞选前一度指责俄罗斯干涉土耳其选举,但被俄方强烈否认。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还表示任何让克勒奇达尔奥卢认为俄罗斯在干涉土耳其选举的人,都是在撒谎。
法新社14日报道称,这场选情胶着的选举可能会延长埃尔多安20年的执政,也可能会让这个国家走上一条更加世俗的道路。这次大选实际上变成了对土耳其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及其政党的公投。
“可能有三种结果”
对于土耳其的此次选举,西方主流媒体十分关注,且立场鲜明。一些舆论认为,埃尔多安的时代将终结。
路透社称,埃尔多安在竞选过程中竭尽全力,努力经受最艰难的政治考验。此外,埃尔多安获得了虔诚的土耳其人的忠诚,他经历了2016年的未遂政变,但政治生命延续至今。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学学者多斯特说,政府连续3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在选前给公务员再次加薪,还出台大型保障房项目等惠及中低收入群体的措施,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执政党支持率。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研究员阿穆尔·加吉耶夫14日告诉“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目前来看,土耳其选举可能有三种结果。一种是埃尔多安和他的政党在一到两轮选举后获胜。第二种情况假设埃尔多安赢得总统选举,但他的执政联盟在议会选举中失败,这意味着议会的组成将发生有利于反对派的变化。第三种结果是埃尔多安和他的执政联盟都失败。加吉耶夫表示,不管此前土耳其地震的后果和有关埃尔多安健康状况不佳的报道如何,埃尔多安再次当选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他的政党会失去影响力,这意味着,在议会中的权力重新分配将不会有利于执政联盟,“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危机”。
但半岛电视台政治评论员马尔万13日称,无论谁获胜,指望土耳其放弃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地位都只是美西方国家的“幻想”。而多家西方对土耳其选举的报道,也流露出了这一迹象。他们的报道中的主要篇幅都给了土耳其的内政和埃尔多安本人,但对土耳其的外交政策的走向却往往是一笔带过,仅称克勒奇达尔奥卢如果真能击败埃尔多安,那么他可能会更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会不那么“反西方”。
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早在今年4月的一篇分析文章中曾指出,不论谁赢得土耳其的选举,土耳其可能都会继续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在西方、俄罗斯以及乌克兰之间平衡,因为这个更符合土耳其的国家利益。
本报驻土耳其特约记者 苏进 本报特约记者 王逸 本报记者 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