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又是芬太尼。
近年来,这个原本陌生的药品名变得不再陌生,原因就在于美国多次就其国内芬太尼滥用问题无端指责中国管控不力。
美国人对芬太尼越来越上瘾,美国政府打“芬太尼牌”也同样如此。美司法部近期竟然宣布以涉嫌生产销售涉芬太尼化学前体为由起诉中国企业和公民。
PART.01
先看“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美国“坚持不懈”地就芬太尼问题指责中国,难不成中国真有责任?
当然不是。
中国过去曾深受鸦片之害,一贯厉行禁毒。而且中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一直尽力帮助美方应对解决芬太尼问题。2019年5月,中方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整类列管芬太尼物质,为防范其非法制贩及滥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美方在一次次指责中提到的所谓“芬太尼前体”,只是普通化学品。众所周知,国际贸易中防止普通化学品流入制毒渠道的责任在进口方。
针对近日美方以芬太尼为借口在第三国采用钓鱼执法诱捕中国公民事件,我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24日至25日在推特上连发7文表示,这是典型的任意拘押、单边制裁,美方应立即撤销对中方禁毒执法机构的制裁,停止实施悬赏诱捕和任意拘押,立即释放非法抓捕的中国公民。
PART.02
既然如此,美国为什么要在芬太尼问题上针对中国做文章?
简单说,美国的毒品泛滥问题十分严重,政府受到了国内各界的严厉批评,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又太过费时费力,因此选择了用指责他国、制裁他国企业的方式做做样子,假装在禁毒。
过去几十年,美国毒品泛滥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毒品种类不断更新换代。20世纪,美国最常见的非法阿片类药物是海洛因。近年来,合成阿片类药物,特别是芬太尼导致的死亡人数急剧上升。
最近一些吸毒者甚至将芬太尼与大型牲畜用的镇定剂甲苯噻嗪混合在一起使用,使用者往往意识不到周围环境变化以及身上的疼痛与溃烂,走起路来姿势就像电影中的“僵尸”一样。
另一方面,美国吸毒人数不断攀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吸毒过量死亡人数几乎每年都在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有10.96万人死于吸毒过量,这一数字创下新纪录。
英国《柳叶刀》杂志发布报告预测,如果美国不采取新措施,从2020年到2029年累计将有约122万美国人死于过量服用阿片类药物。面对如此情况,美国打着“从源头禁毒”的旗号将矛头指向中国、墨西哥等国。
过去美国毒品管制局还曾在未经墨西哥政府授权的情况下派人渗透进当地贩毒集团。美国似乎想用此类的“电影情节”,一边耍耍自己大国霸权的威风,一边假装在努力禁毒,安抚各方的批评声音。
只不过,如果“内病外治”有用,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吸毒死亡人数仍在节节攀升?
PART.03
难道美国真的不知道如何有效禁毒?
并不是。
美国《纽约时报》今年2月还曾给其政府提供禁毒建议,包括加大医疗投资、建立完善的禁毒系统等等。
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1971年宣布毒品是“头号公敌”,大张旗鼓发起“禁毒战争”。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自那时起,美国已花费超过1万亿美元来遏制毒品传播。
钱没少花,但事儿没办成。其中关键原因在于,美国政客总是优先考虑如何利用禁毒问题来为自身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
这场“禁毒战争”伊始,就充斥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曾任尼克松高级政策顾问的约翰·埃利希曼199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尼克松在美国国内面临两类敌人:反对越南战争的左翼人士和非洲裔群体。
如果把左翼的“嬉皮士”与大麻联系起来,把非洲裔与海洛因联系起来,就可以打击这两类人。此后,越来越多声音认为,在美国的“禁毒战争”中,一些政客利用对非洲裔等群体的社会偏见来隐晦表达种族主义立场,以吸引白人保守派选民,为自身捞取政治利益。
从经济角度看,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大麻合法化获得可观的税收,2012年,科罗拉多州实行大麻合法化。此后,该州大麻销售收入累计已超过10亿美元。
另一方面,政客们可以从利益集团获得大量政治献金。
美国“公开的秘密”网站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2年,美国与大麻产品相关的一些公司、行业协会等在政治游说上累计花费超过2240万美元,平均每年花费是2016年的10倍以上,是2012年的约百倍。
在政客和利益集团的共同腐蚀下,美国的医药制度成为精神性药物泛滥的温床。阿片类处方药奥施康定的滥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美国普渡制药公司研发的这一药物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销售。
过去医生由于担心成瘾性,一直不愿意给患者开强效阿片类药物。普渡制药不仅“说服”医生改变这一习惯,更是“说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可关于奥施康定比其他阿片类药物“更不易上瘾”的欺诈性描述。
结果,从1999年到2017年,共有20万美国人死于与奥施康定和其他处方阿片类药物有关的过量服用。最终,普渡制药遭到起诉。
说到底,“权”“钱”二字是美国“解毒脱瘾”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今天是国际禁毒日,希望美国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这既有利于美国民众的健康福祉,也能帮助美国戒掉不论什么国内问题都“甩锅”他国的瘾。
(读懂世界大事,请关注“伍之管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