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室是当今世界现存的古老王室之一,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从家族成员的爱恨情仇,到珠宝名宴的老钱风范,王室的一举一动总是抓人眼球。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的王室并非来自英国本土,有着“欧洲祖母”称号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可以说是德意志人。英国王室里,究竟有着多少种血统?追根溯源,谁才是欧洲王室的“老祖宗”?澎湃问吧邀请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廖平,一起溯源欧洲王室。
@子非鱼啊:为何说英国王室里,有很多外国血统?是指王室与其他国家常常联姻吗?
廖平:不光光是联姻,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王室本身就是“外来”的。七十多年前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威斯敏斯特教堂外专门竖立了12尊“女王神兽”(Queen’s Beasts)雕塑,代表英国各地区以及历史上的不同王室世系。不过其中大部分神兽所代表的世系都离王室非常遥远,而关系最近的反倒是唯一一尊象征“外国”的神兽——一匹象征着神圣罗马帝国汉诺威选侯国的白马。1714年,汉诺威的索菲亚之子格奥尔格·路德维希(1660—1727)登基为英国国王,是为乔治一世,今天的英国王室都是他的直系后代。
根据1705年《索菲亚归化法》(Sophia Naturalization Act),乔治一世(及其非罗马天主教徒后裔)在法律上为英国公民,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王室是地地道道的“德裔英国人”。在1837年之前,英国君主同时也是汉诺威的统治者,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1683—1760)经常会搬到汉诺威呆上几个月。这种与德意志地区的联系自然也会因为联姻关系得到强化——在20世纪之前,英国王室的王子公主们几乎都与德意志新教邦国通婚。这一联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言:在乔治一世之后,历代王室的英语越来越流利,但他们的德语始终没有丢,毕竟家里总是少不了英语说得磕磕绊绊的小媳妇和七大姑八大姨,以及数量不小的德意志随从人员。例如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就是被德意志保姆路易丝·莱岑带大的,导致她小时候讲英语带有较重的德语口音,需要专人进行矫正。而她和夫君阿尔伯特亲王之间经常讲德语,甚至还能分辨不同地区德语的方言口音。如果我们穿越到19世纪的白金汉宫,听到有人说德语,一定不要觉得违和。
自家的王室是“外国人”,自然会让一些英国人感到不快。在18世纪,他们不敢直接攻击王室,而是对王室的故乡汉诺威极尽丑化,指桑骂槐。不过这在当时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因为在近代早期欧洲,让“外国人”做君主并不罕见,更何况英国王室也很愿意展现他们的“英国性”——维多利亚女王可以关起门来讲德语,但她的“德味”英语一定要改掉。
但随着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到民族主义高涨的“一战”期间,王室残留的一点“外国性”也难以被容忍了。尤其是1917年,伦敦还遭到了德军“哥达G4型”重型轰炸机的空袭,王室的名称“萨克森—科堡与哥达”(阿尔伯特亲王的故乡)就显得尤其刺耳了。于是国王乔治五世正式将王室名称改为“温莎”,并剥夺了德军中几位亲戚的英国亲王头衔,以示与自己的德意志“血统”一刀两断。从那以后,王室越来越被英国内外的人视为“典型”(quintessential)的英国事物——外国游客到英国不去参观白金汉宫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王室在“脱欧派”中的支持率也明显高于“留欧派”——但这不过是一百年来的事情,这在喜欢营销自己“历史悠久”的英国只是一瞬间。
其实,今天王室的德意志“血统”并没有彻底消失。在圣诞节这个英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普通家庭一般会在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交换礼物,但英国王室却是在12月24日平安夜的下午茶过后交换礼物,据说这是根据德意志的传统。而那部让英国王室成为“英国人”的《索菲亚归化法》也一直生效了很长时间,一些与汉诺威家族沾亲带故的欧洲大陆贵族援引此法弄到英国公民身份,包括“二战”期间曾在德国国防军服役的汉诺威家族后人恩斯特·奥古斯特。
英国王室的“外国”血统不仅仅是有趣的冷知识,它还与历史研究的一些新趋势有关。在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一个人同时作为两个以上国家君主的“共主邦联”(personal union)或“复合君主国”(composite monarchy)现象颇为常见,这些复合君主国有一些发展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例如英格兰与苏格兰(英国)、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西班牙)等,另一些则没有,例如英国与汉诺威、波兰—立陶宛与萨克森等。
传统的历史书写往往以民族国家为中心,忽视那些后来分道扬镳的复合君主国,但在近年来历史研究的“跨国转向”(transnational turn)中,复合君主国可以成为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它不仅仅事关一家一姓,还会对两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英国史学者开始重视近现代英国史的“汉诺威维度”(Hanoverian dimension),甚至有人提出用“英国—汉诺威”(Britain-Hanover)来称呼1714年至1837年的英国。
另一个有趣的冷知识:汉诺威驻英公使汉斯·卡斯帕·冯·博特默(1656—1732)为乔治一世顺利入主英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还负责在英国协调汉诺威事务。他的官邸就是唐宁街10号,那里后来成为英国的首相府。
@乌龙:欧洲王室追根溯源,老祖宗是哪里人?
廖平:英国女王维多利亚(1819-1901)的9个子女中有不少与欧洲其他国家王室联姻,她的孙辈中有德国皇帝,曾孙辈有挪威国王、希腊国王、罗马尼亚国王、西班牙国王以及差一点当上俄罗斯皇帝的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重孙辈有瑞典国王和丹麦女王,故有“欧洲祖母”之称,但其实她的后裔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欧洲王室。
与她同时代、早年曾打算与她联姻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1818-1906)则有“欧洲岳父”之称,今天的比利时国王和卢森堡大公也是他的后代。不过今天的荷兰国王、列支敦士登大公和摩纳哥大公都不是维多利亚或克里斯蒂安九世的直系后代。
如果论今天欧洲所有统治王室君主最近的共同祖先,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黑森—达尔姆施塔特方伯路易九世(1719-1790),当今所有欧洲君主基本都是他的八世孙(列支敦士登大公汉斯—亚当二世为七世孙,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十世为九世孙)。
其实,追溯欧洲君主共同祖先都得往德意志地区找。首先,欧洲王室的理想联姻对象是其他国王的王室,过去哪怕是和本国贵族通婚也属于门不当户不对的“贵贱婚”。而小国林立的德意志地区自然能提供充足的联姻对象,并且这些邦国往往国小民弱,与之联姻没有“外戚干政”之忧。
其次,在19世纪之前,跨教派联姻的现象还比较敏感,例如根据英国1701年《王位继承法》,与罗马天主教徒通婚将会失去英国王位继承权,所以欧洲王室往往是新教国家与新教国家联姻,天主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联姻。而根据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后确立的“教随邦定”原则,德意志地区既有新教邦国,也有天主教邦国,有的家族还有新教支系和天主教支系,甚至邦君只要不破坏既定的教派安排,个人改变信仰也是可以的。因此欧洲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的王室就在德意志地区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欧洲王室的共同祖先其实都是德意志人。有趣的是,“欧洲岳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和“欧洲祖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某种意义上也算“德意志人”。克里斯蒂安出身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松德堡—格吕克堡公国,以奥尔登堡家族旁支的身份继承丹麦王位(奥尔登堡家族最初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封臣)。维多利亚则是出身德意志的汉诺威家族,年轻时讲英语还带着德语口音,如果不是萨利法禁止女性继承王位,她也可以从伯父威廉四世那里继承汉诺威王位,成为“汉诺威女王”(汉诺威王位最后由她的叔叔恩斯特·奥古斯图斯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