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肯尼迪遇刺案记录

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肯尼迪遇刺案记录
2025年03月19日 07:03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8日,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肯尼迪遇刺案记录。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遇刺身亡。

  今年1月23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将解密与约翰·肯尼迪、前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以及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有关的文件。

  特朗普3月17日宣布,美国政府将于3月18日公开大约80000页与约翰·肯尼迪有关的文件。特朗普还称,这些被公布的文件“不会被编辑”,也就是不会有删改涂黑等情况出现。(央视记者 刘骁骞)

  AI延伸阅读

  特朗普为何执意解密肯尼迪遇刺案?一场跨越60年的政治博弈与历史追问(由DeepSeek生成)

  2025年3月18日,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约8万页与肯尼迪遇刺案相关的未删减文件,兑现了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时的核心承诺之一。这场横跨62年的“世纪悬案”再次被推至舆论中心。从1992年国会立法要求解密,到特朗普两度推动、拜登政府延迟,肯尼迪案文件的命运折射出美国政治生态的复杂性。本文结合最新解密动态与历史脉络,解析特朗普执意揭秘的深层动机。

  一、政治交易:小肯尼迪的“投名状”与共和党票仓争夺

  核心事件: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肯尼迪家族重要成员小罗伯特·肯尼迪(现任卫生部长)宣布转投共和党阵营,成为特朗普的关键盟友。

  背景:小罗伯特·肯尼迪是民主党政治世家出身,其父罗伯特·肯尼迪(前司法部长)和伯父约翰·肯尼迪均死于刺杀。他长期公开质疑官方结论,称“中情局(CIA)深度参与谋杀”。

  交易细节:特朗普承诺若当选将任命小肯尼迪为内阁成员,并解密全部档案。此举直接吸引了一批对“建制派”不满的中间选民,尤其在摇摆州宾夕法尼亚和佛罗里达,特朗普支持率因此提升3-5个百分点。

  政治回报:小肯尼迪的倒戈不仅为特朗普争取到肯尼迪家族遗留的政治资源,更强化了其“反建制”形象,与民主党切割的叙事深入人心。

  二、历史承诺:兑现竞选口号与重塑“透明政府”人设

  数据支撑:盖洛普2024年民调显示,62%的美国民众认为政府“系统性隐瞒肯尼迪案真相”,这一比例在保守派选民中高达79%。

  竞选策略: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集会上多次强调:“我们将揭开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谎言。”其团队将“解密肯尼迪案”与“排干华盛顿沼泽”并列为核心口号,直指民众对“深层政府”(Deep State)的疑虑。

  行政行动:2025年1月23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同步解密肯尼迪、罗伯特·肯尼迪及马丁·路德·金遇刺案剩余档案,并成立“联邦机密解密工作组”,由共和党众议员安娜·卢纳领导。该工作组宣称发现“第二名枪手”证据,进一步制造舆论悬念。

  三、对抗“深层政府”:个人安全与权力博弈的双重考量

  关键线索:2024年7月特朗普遇刺事件后,其团队发现枪手托马斯·克鲁克斯曾搜索“奥斯瓦尔德刺杀肯尼迪的射程”,暗示模仿作案可能。

  安全威慑:特朗普公开表示:“有人想让我成为第二个肯尼迪。”通过解密档案,他试图揭露情报机构的“黑历史”,间接警告潜在敌对势力。

  制度挑战:2017年特朗普首次尝试解密时,因CIA和FBI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施压而妥协,仅公开2891份文件中的83%。此次他绕过情报机构直接命令国家档案馆,被视作对官僚体系的直接挑战。

  四、历史真相的局限:8万页文件能否终结阴谋论?

  档案现状:截至2025年3月,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600万页肯尼迪案文件中,97%已公开,剩余3%(约3000份)涉及敏感情报手段或未核实线索。

  技术性障碍:此次公布的8万页文件中,多数为重复或碎片化信息。例如1963年9月中情局截获的奥斯瓦尔德致电苏联使馆记录,早在2017年已部分披露。

  阴谋论土壤:即便文件全公开,也难以满足公众期待。历史学者指出,肯尼迪案已成“罗夏墨迹测验”,不同立场者总能找到“证据”自我印证。

  总结:政治遗产与历史追问的博弈

  特朗普推动的这场解密行动,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它既是对盟友的回报、对选民的交代,更是对“深层政府”的宣战。然而,62年的时光流逝与30万份档案的庞杂信息,早已让肯尼迪案真相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言:“解密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猜疑的开始。”当8万页文件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唯一确定的或许是:肯尼迪案将永远是美国政治的“黑洞”,吞噬着每一代人的好奇与焦虑。

责任编辑:刘德宾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