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被释放后,与妻子温妮一起高举拳头
2007年7月24日,曼德拉儿童基金会的孩子们一起庆祝曼德拉89岁生日
曼德拉电影 2013年 《漫漫自由路》 根据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改编的电影,有望于今年11月上映。
2009年 《成事在人》 也被译为:不败雄心,打不倒的勇者,不可战胜,永不屈服。该片依据1995年南非举行世界杯橄榄球赛期间,当时的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如何与国家橄榄球队队长法兰索瓦·皮纳尔同心协力,联手凝聚国人向心力,让刚摆脱种族隔离制度不久而面临分裂的南非团结一致的故事改编而成。
2007年 《再见,巴法纳》该片讲述了曼德拉服刑期间,白人看守葛瑞格里如何从种族主义者到最终理解曼德拉的理念。影片最令人动容的是,当葛瑞格里告诉曼德拉自己多年前曾间接害死了曼德拉的儿子时,曼德拉说,那只是葛瑞格里的工作,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放下仇恨。
1997年 《南非风云之德克勒克和曼德拉》 该片主要叙述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的相关故事。我们正进入一个“众神消逝”的时代,诸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布热津斯基、李光耀、斯密特等对二十世纪国际政治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代人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的专业化、技术化和网格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能达到相似高度的一批伟人得以产生的可能。因此,随着那一代人的逐渐消逝,我们或许会进入一个“无神”的时代。当然,在谈论当今和未来的“神”或伟人的时候,也必须牢记的是,这些伟人是真实的而非虚构或神化的,曼德拉也不例外。
尽管Beyond乐队的歌曲更多赞颂的是曼德拉对种族平等事业的追求,但同样适用于在这一事业成功之后的他。
如果曼德拉的成就止步于终结南非种族隔离制度,那么他一定不会赢得今天的声望。
就所处的时代而言,曼德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伟人。
首先,正是他带领着非国大推动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最终和平结束。
作为旧时代的产物,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推翻经历了长时期的艰苦斗争。尽管现时代的人对那个时空人们的遭遇难以想象,但如果略微参观一下约翰内斯堡的各个博物馆,任何人都会感叹那段历史的残酷,都会对包括曼德拉在内的诸多斗士油然生出敬佩之情。
如果曼德拉的成就止步于终结南非种族隔离制度,那么他一定不会赢得今天的声望。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总体上是和平的,特别是就南非政治的转型而言。姑且不谈更为长远的历史,就非洲的非殖民化运动而言,赢得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国内政治转型的和平与成功。事实上,在非洲独立后的历史中,记载着太多的国家内乱和动荡。今天还处于严重对抗的苏丹与南苏丹便是典型。但曼德拉却推动着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的种族和解与种族宽容,不主张“将白人赶到大海里”,而是建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以真正的宽容来化解种族隔离时期的仇恨,真正做到了“以德报怨”。的确,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对于南非从种族隔离向民主制度的政治转型有着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其他非洲国家处理国内种族和部落矛盾有着重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其次,曼德拉的伟大还在于他并不贪恋权力。
作为南非和国际社会的一个英雄人物,曼德拉成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的第一位总统,拥有着其他人难望其项背的影响力和威望。但曼德拉并没有滥用南非人民赋予他的信任,只担任一任总统后便坚决退隐。同样,如果略微考察一下非洲在民族解放运动成功后的历史,也充斥着大量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长期执政的案例,从二十年到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都有。事实上,也正因为那些领导人贪恋权力,逐渐地走下神坛,甚至从一国的“伟人”成为“罪人”,最终落得众叛亲离。
第三,最重要的,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道德标杆。
终结种族隔离制度和实现南非政治的和平转型本身,有着相当强烈的道德意义。尽管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使得“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得以普及,但这一理想在南非却成为一种奢望,甚至成为“人类良心上的一道伤疤”。试想,到20世纪90年代,仍有人以法律制度明确规定了因肤色而来的歧视,这是多么的令人难堪,但那正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终结前的现实。在曼德拉的领导下,南非人民在1994年正式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其意义远胜于其他的民族解放运动,它是人类道德的一次解放。而这一解放的重要性和深远历史意义,又为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的种族和解政策所强化,同时也使得曼德拉的伟大形象被进一步神话和强化。
曼德拉的道德标杆形象,还因为以下两个方面而进一步强化。一方面,在曼德拉的领导下,种族隔离之后的新南非的外交也充满了道德正义感。需要指出的是,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使南非一夜之间从国际社会的“弃儿”变成了“宠儿”,其根本原因正在于这一事业本身的道德高点。因此,在实现对种族隔离制度的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根本性逆转之前,利用这一道德优势推动南非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显然难度更低。另一方面,曼德拉的个人形象始终得到良好的维护。曼德拉将他在狱中27年的种种思考,化为他生活的坚定原则和宝贵财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经常就政治斗争和私人问题咨询曼德拉的建议。同时,曼德拉还相当热心于各种公共问题的改善,如冲突调解、艾滋病、贫困问题等。“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尽管Beyond乐队的歌曲更多赞颂的是曼德拉对种族平等事业的追求,但同样适用于在这一事业成功之后的他。在退出政坛后,曼德拉也始终保持着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慈爱老人形象。在纠纷不断、互不相让的国际事务中,曼德拉的这种温厚、和蔼,像是一道轻风,很多人愿意通过曼德拉寻求一种心灵的平静。可以说,曼德拉的存在满足了西方社会追求政治人物与道德模范完美结合的一种圣徒心理。
曼德拉领导实现了南非的第一轮转型,即从种族隔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但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转型,远非曼德拉一个人所能完成,它需要多代人的努力,是所有南非人的事业
需要看到的是,曼德拉毕竟也是人,一个真实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真实的伟人”。这种真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一方面,曼德拉所取得的成就,远非他个人的成就,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特定群体的集体成就。
南非种族隔离由来已久,是西方种族优越论的产物,但其制度化的历史却并不长,很多措施都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真正形成法律制度的。为什么这一被视作“人类良心伤疤”的制度能在二战后被系统地制度化,又被彻底推翻?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由于冷战及国际道德规范的原因,独裁、种族歧视等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成为普遍的道德禁忌。事实上,南非种族隔离政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国际支持,特别是西方国家出于各种考虑给了南非种族隔离政府相当多的援助和投资。但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际人权规范等得到重大发展,种族隔离制度逐渐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是为什么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到20世纪80年代后遭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制裁的原因所在,而正是这一国际道德规范的转变,使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成为可能。
就曼德拉个人的声望而言,必须指出的是,他最终的成就更多是种集体性的成就。从1962年被捕到1980年期间,曼德拉很大程度上被人们遗忘了。一方面是因为他被长期关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种族隔离政府有意隔绝所有有关他的消息。如果没有1976年的黑人暴乱和1980年的“释放曼德拉运动”,或许人们要记起曼德拉还需要一些时日。1980年的运动发起后,一开始并没有对南非国内产生多大影响,反而是在美欧等地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与整个国际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转变相结合在一起。结果是,在1980年后,西方各国政府“缺席”授予曼德拉各种荣誉,使他成为南非种族解放运动的标志性人物。需要指出的是,在曼德拉被关押的27年里有大量的斗士为了这一事业而献身,推动这一事业继续前进。1990年曼德拉被释放时,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大局已定,所缺的只是具体的细节或最后的步骤。曼德拉很大程度上没有直接参与此前27年的相对而言长期但却是异常艰苦的斗争。另一方面,曼德拉领导实现了南非的第一轮转型,即从种族隔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但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转型,远非曼德拉一个人所能完成,它需要多代人的努力,是所有南非人的事业。
众所周知,实现一种制度形式上的转变,远比实现实质内涵的转变要容易。就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而言,实现政治制度上的改变相对而言是容易的,但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彻底消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影响便相当艰难和长期。
在种族隔离制度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的同时,实现民主转型后的南非却又产生了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如经济发展缓慢、腐败严重、黑人内部阶层分化、排外主义滋生等,都使得既有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更为困难和复杂。也正因如此,非国大于2012年提出要实现南非的“第二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即1994年的民主转型。“第二次转型”的核心是实现南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致力于提升黑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全面消除种族隔离时期的各种看不见的后果。正如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在1994年种族隔离制度结束之际所说,曼德拉正站在一座山巅,但他知道在这座山巅背后还有无数的山巅等待他征服,曼德拉只是开启了南非转型的第一步,还有更多更长的路要走。
(作者张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
(原标题:曼德拉 为什么伟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