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郑也夫:愿否合乘拼车考量社会心理指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02:08 新京报

  愿否合乘,实在是一项包括节约意识,却远不局限于此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指标。

  “早晨的交通高峰期,总见一群乘车上班的人在一家饭店外面排成一队。只要有车停下来,两三个等车的人便搭上车,驶向北面的华盛顿市区。以这种结伴方式乘车的人称自己为“斯拉格”。此种方法始于1973年,当时为了对付石油危机,政府把95号洲际公路的内车道宣布为HOV-3,即在交通高峰期,使用该车道的车辆上至少得有三名乘客。利用HOV的这一
限制,乘车人的上下班可以缩短40分钟。斯拉格逐渐确立了一套较为详尽的规定,无论是车辆还是乘车的人,不允许加塞,乘车人有权拒绝乘坐某一辆车,禁止车上抽烟或兑换货币,谈话内容不要涉及性、宗教、政治等。结伴乘车的做法是自发的,因为政府发布命令只是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而民众为了按时上班的自身利益,自下而上地建立起这种秩序。(当然在美国,斯拉格的方式)也不是在任何地区都能行得通。”

  这是美国学者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重建》中的一段话。其实,我最初听说的合乘是发生在世界第一大汽车城洛杉矶。那里不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完全是为了减少道路的堵塞,即市政府规定进入某条宽阔的高速路必须合乘。大约同时间,我还听说莫斯科也流行合乘。搭乘的人在路边打个手势,轿车就会停下,如果顺路,就会搭乘,搭乘人付给车主一点小钱。莫斯科的合乘不是源自政府为缓和道路堵塞做出的某种规定,完全是民间自发的互惠行为———你方便,我省钱。

  我深深地为此种自发的合作而感动,并一直在进行着一项没有结果的思考:当然我们还没有利用制度杠杆去催化合乘,但是如果北京市也有了合乘才能上某条道路的规定,我们的合乘会流行吗?我怀疑。我以为,我们的社会中没有足够的信任,却有过多的猜疑,使人们难于坦然安心地选择合乘。当然它只是我个人无根据的猜想。

  与此同时,我倒是一次次目睹同胞们对另一种合乘的拒绝。我住的楼房高18层,每层8户人家。楼中有两部电梯,都可使用。我屡屡见到,当两部电梯同时到达,等电梯的两个人,不乘同一部电梯,意向明确地各自分乘。有时一部电梯到达了,另一部快要到达,一人上了电梯,另一人宁愿稍等一会儿,也不合乘。再经观察,这之中主导的似乎不是性别因素,因为同性的两人,也常常选择分乘。我自己是绝对选择合乘的,其实省的也不是自己的钱,可是习惯上对无端的浪费看不下去。我如果在别人后面等电梯,是一定进一部电梯的。而如果在前面,看到我后面的一位故意进另一部电梯,心中常愤愤:装什么孙子,昨天你不也是穷小子在挤公共汽车吗?今天是亿万富翁了不成,电梯都不能与人合乘了。

  我以为,合乘是手段,无论是轿车还是电梯,合乘都是节约的选择。更大规模的合乘就是更有效的节约方式,比如公共汽车、地铁、火车。应该以制度安排来鼓励合乘。与此同时,合乘也是指标。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愿意合乘与否,反映该社会中的节约意识,信任程度,对陌生人是否恐惧,有无足够的安全感,愿否与邻里来往,等等。愿否合乘,实在是一项包括节约意识,却远不局限于此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指标。作者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