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志:俄罗斯筒子楼 砌进居民楼里的政治

0

列国志:俄罗斯筒子楼 砌进居民楼里的政治

第180期

2015年03月28日21:46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在北京不少老旧小区,仍能看到一些“筒子楼”。其实,这种楼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引进于苏联,真名叫做“赫鲁晓夫小楼”。如今在莫斯科,已经很少见到这种小楼,更多的是另一种承载着苏联历史的“勃列日涅夫大楼”。

筒子楼原是“苏联范”

  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单位曾经两次分配住房,两次都住进筒子楼。我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国际水准”的居民楼。

苏联的赫鲁晓夫楼。赫鲁晓夫楼。

  这种楼房的结构特别简单,砖混结构,只有两层。每层楼中间是一条走廊,走廊两侧是住房。每一户房子都只有一个开间,大小有15平米左右。这种房子的典型特点是挑高极高,有的高度达到3.2米。但是墙壁极薄,隔音保暖效果不好。厨卫都是公用的,位于走廊的两端。走廊根本没有自然光线透入,即使在白天也阴暗无比。

  工作几年后到了北京,发现这种“筒子楼”也不少,除了红砖房,还有灰砖房,外表上朴实到呆板的地步。北京的红砖楼楼层稍多,一般都在四、五层左右,房间里有暖气片,其余跟南方的筒子楼区别不大。

赫鲁晓夫楼,是不是很眼熟。赫鲁晓夫楼,是不是很眼熟。

  如今,在北京不少老旧小区,仍能看到这种筒子楼。实际上,这种楼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引进于苏联,真名叫做“赫鲁晓夫小楼”。这是1953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的时候推动建设的一种住宅楼。

  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苏联各地兴建了一大批5层小户型简易住宅楼。1955年,苏共中央专门就此下发了文件,要求在住宅设计和建设上厉行节约。正是根据这份文件,苏联全国开始兴建千篇一律的5层标准小户型住宅楼。

 

两代民居的政治意味

  2014年,到莫斯科和基辅出差。本来怀着美好的念头,想要重温一下“原版”赫鲁晓夫小楼里的生活。但寻找的结果让人失望,这两座城市市中心基本上没有看到“赫鲁晓夫小楼”。或许这些房子已年久失修,或许是另一个原因:“勃列日涅夫大楼”取代了“赫鲁晓夫小楼”。

  “勃列日涅夫大楼”是我在基辅和莫斯科最常见的民居式样。这些楼房在整体结构上跟“赫鲁晓夫小楼”非常相似,就是以一条走廊为轴,走廊两侧是单门独户的套间。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套间有独立的厨卫,面积大约在50-80平米之间,以两居室到三居室为多,带开放式阳台。“勃列日涅夫大楼”一般建有20层左右,楼下有商店、运动场和公园。

  “勃列日涅夫大楼”是苏联的实力达到巅峰时期的建筑作品。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改善住宿,大量修建筒子楼。但筒子楼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隐私,“勃列日涅夫大楼”多少解决了这个问题。

  “勃列日涅夫大楼”的出现算是体现了当时领导人试图解决不平等的一种努力。但实际上它又制造了新的不平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住进“勃列日涅夫大楼”。住进这种大楼,往往有某种特权和身份的意味。

  有关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民居,位于基辅北部四小时车程的切尔诺贝利也十分典型。在这里,废弃的普里皮亚季小城是当年苏联精英住宅样板。它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建设起来的核电站配套设施。这所五万人口小城里主要居民均为核电站员工及其家属。

切尔诺贝利被废弃的勃列日涅夫大楼。切尔诺贝利被废弃的勃列日涅夫大楼。

  这座如今已废弃的小城里,十几层乃至20层的高楼全部是典型的“勃列日涅夫大楼”。普里皮亚季从1986年成为“废城”,但这里的居民楼至今从外表上看依然坚固无比。同莫斯科的“勃列日涅夫大楼”相比,这里的居民楼配套设施更加全面,从音乐厅到拳击馆,从游泳池到医院,一应俱全。对于一个五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它所拥有的五层楼医院甚至奢侈得有点过分。或许,这才是列宁当年所描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一美妙愿景的具体呈现。

  不过,到21世纪的今天,“勃列日涅夫大楼”仍旧在莫斯科大量存在,恐怕只能说俄罗斯的基础建设有些停滞不前了。(文 孟秋 更多精彩文章@全球眼GW)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