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这是一个时代的焦虑症——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大家都被集体无意识的“成功”观念左右了。工作第一、生活第二的人,是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是处于上行阶段的社会积极分子,某种程度上也是病人。[全文]
有压力的中国人
中产阶层不堪重负
GDP增长率跟国民焦虑指数、睡眠指数、做爱指数紧密相关。当GDP飞涨,该国人民的焦虑指数必定上升,而睡眠指数、做爱指数齐齐下落。[详细]
人无压力轻飘飘,我有压力向谁说
中国的GDP达到了空前的18.2万亿,微超英国,“赶英”终于实现。可没人计算过中国的焦虑总量几何,恐怕早就“赶英超美”了。有了压力就说出来,但做到这点似乎很难。[详细]
改变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解压大法
过去30年里,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并没有使人们增加相应的快乐,这就是进步的悖论:今天的一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长寿,享受更大限度的自由,但比起上一代人,他们的生活似乎更压抑。[详细]
各群体压力源报告
蓝领和白领:经济压力并不总是第一位的
在各类工人九类压力源排序中,矿工把职业发展排在首位,然后是住房问题、工作特征。国企职工的排列是工作特征、社会环境和职业发展,而住房问题排在三甲之后。火车司机则将社会环境排列第一,然后是工作特征和职业发展。[详细]
农民和农民工:更需要平等和基本安全感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远离了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整天感受到他人的白眼和歧视,内心的人际压力和内部冲突非常强烈。他们更需要人与人的平等和基本的安全感。[详细]
学生群体:学业压力始终是第一位
中学生的应激事件压力源分为三类,第一类压力源的排序为学习压力、异性交往、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详细]
科研人员群体:工作和生活冲突非常严重
工作与生活冲突对科研人员来说非常严重,他们经常长时间工作,工作对于一些人来说已变得非常单调,似乎只有工作,没有了个人生活。他们内心还是渴望有更多的娱乐休闲和家庭生活。[详细]
  • ·是男性压力大,还是女性压力大? 女 14.35%;男 85.65%
  • ·什么年龄段的人压力最大? 50岁以上 0.56%;20岁以下 0.89%;40~50岁 12.78%;20~30岁 27.97%;30~40岁 57.8%
  • ·什么收入阶层的人压力最大? 1200~3000元 35.64%;1200元以下 24.2%;3000~5000元 20.74%;;5000~10000元 12.37%;10000元以上 7.05%
  • ·你心目中压力最大的城市:上海 40.69%;北京 26.23%;深圳 15.75%;香港 8.81%;广州 4.47%;台北 0.89%;重庆 0.66%;成都 0.56%;大连 0.5%;天津 0.49%;青岛 0.46%;珠海 0.21%;拉萨 0.16%;丽江 0.13%
  • ·你认为压力的来源:金钱 29.09%;职场 21.12%;自我实现 18.47%;房子 17.81%;人际关系 7.44%;婚恋 2.5%;社会舆论 1.97%;亲情 1.04%;个人形象 0.56%
为什么压力最大的在亚洲
日本人非常不快乐,27%的人承认不快乐,5%的人说自己根本活得很惨。如今的亚洲,似乎变成了“压洲”。每个亚洲人都向往香榭丽舍大街的露天咖啡座、托斯卡纳的艳丽阳光,每个亚洲人都期望生活可以慢下来,但亚洲慢不下来,亚洲还嫌自己的速度不够快。西方资本向亚洲转移,同时也转移了压力。
亚洲式家庭及社会结构
中日韩东亚三国有着更为接近的家庭结构。孝顺长辈和传宗接代成为东亚三国家庭里向上和向下两条伦理主线的通俗解释,上有老、下有小成为了成年人最大的压力源泉。[详细]
功利性价值观
最高最快最强成为所有亚洲城市的口号。台湾城市的压力来自失去标杆荣誉的失落,中国大陆城市的压力来自如何尽快成为标杆,香港的压力来自已经成为了标杆,而有人觊觎已久。无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乃至东南亚各国,资源短缺、人口众多都是亚洲大同小异的压力基础。背负最重的包袱、要走最长的路、正跑着最快的速度、但是还要完成最高的目标,让亚洲成为一个飞速前进而没有刹车的汽车,可想而知司机和乘客的压力。[详细]
  •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新一页掀开了,政治高压不见了,生存压力接踵而来。
  • ·1977年,恢复高考。下乡知识青年的大救星。
  • ·1978年,待业青年。一种中学毕业后坐在家里等待社会分配工作的特殊群体,20余年后,海归硕士博士都成了“海待(海外待业青年)”。
  • ·1981年,托福啦。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首次托福考试举行,出国留学之路被打通,出国潮开始。
  • ·1982年,家用电器热。冰箱、空调、洗衣机被称为家庭必备的“三大件”。
  • ·1990年,深圳股票热潮。“百万富翁”取代“万元户”,成为靓女择偶的第一要素。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