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知识改变命运”是多少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奋笔疾书的动力所在;“逆境辈出英杰”又是多少农村孩子从小被灌输并笃信的人生信条。时至今日,我们却需要面对农村大学生比例30年下降近一半,各种优势教育资源向发达省市严重倾斜的现实。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寒门学子求学难的症结所在,而当前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则是造成这种教育不公的幕后推手。教育公平乃社会公平的基础。寒门难出贵子的背后,折射的是未来城乡在社会心理方面的鸿沟差异,传递的是可能带来群体分化和意识冲突的危险信号。[详情] [我要评论]

现状:农村大学生比例30年降一半

早在2009年,随着媒体报道指出一些重点大学农村新生比例持续下滑,“寒门难出贵子”一时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有数据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而当年高考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中国农业大学2011年大一新生中,农村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详情]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占30%以上。有专家认为,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绝对人数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增加,但来自农村的生源比例在明显下降,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2006年,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详情]

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系根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造成当前大学生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的原因,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向经济发达省市严重倾斜也好,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购买力远低于城市家庭也罢,症结还是落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与此同时,当下就业形势严峻与求职成本的提高,也让农村学生雪上加霜,导致“读书无用,上大学不值”心理在农村的普遍存在。

教育部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难以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农村考生在高考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怪乎有观点认为,当前教育不但没有起到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的作用,反而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而加深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另外,当前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也在人为地加剧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不少超级中学,这些中学多分布于各地省会城市,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甚至占到全省招收名额的一半以上,而这些超级中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成就于近年一系列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在这些高等教育招生系列新政的刺激下,那些最富竞争力的重点高中实力越来越强,迅速升级为超级中学,绝大多数普通高中与县城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中学教育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经过多达10万个样本的抽样调查后,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报告显示,家住农村的学生获自主招生名额的机会较低。其中,近三成保送生来自省会家庭,生活在直辖市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5.5倍,农村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可能性仅为1.9%。[详情]

反思:寒门难出贵子传递危险信号

曾几何时,“知识改变命运”是多少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奋笔疾书的动力所在;“逆境辈出英杰”又是多少农村孩子从小被灌输并笃信的人生信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考升学率低,但仍旧让寒门子弟心怀憧憬。据统计,1978-1998年,北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在20%-40%之间,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三成多北大学子出自寒门。那时,中国社会结构松动,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底层群体成为这一阶段社会变革中的受益者。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历史时期最温暖人心的时代烙印。

反观当前社会现实,虽然城乡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相反,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城市居民在信息接收与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固化,阶层流动趋缓,而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交流不畅等先天不足,与城镇居民在经济、社会特别是思想层面的差距甚至有扩大之势。

过去农村中比较浓厚的重教氛围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开始逐渐消散。农村不再以谁家出了个名牌大学生而传为美谈,取而代之的是,谁家挣了大钱盖了新房成为村民街谈巷议的焦点。长此以往,未来在就业领域、职业范围、社会心理方面都将出现鸿沟差异,社会结构趋于板结,谁能保证不会因此带来群体分化和意识冲突?

出路:解决好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方能治本

农民是务实的,他们会算账。上大学既然费力不讨好而成为赔钱的“买卖”,那就不读了,让孩子去打工,赚钱养家。而农村孩子个人也不想辛辛苦苦大学毕业后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苦恼,回头看到自己早年外出打工的同学工作如意,这种心理落差对他们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

要打消农村家长和学生的这种疑虑,最根本的路径是要着力解决好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题,公开、公平、公正地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此外,如今社会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一致、高校扩招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农村孩子站在更低的起点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却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要解决这种“起点不公”到“结果不公”,还要狠抓教育改革,使之与市场需求相配套,使就业结构性矛盾得到逐步缓解。如最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文东茅就表示,可以考虑为农村学生单列高考招生计划,给寒门子弟更多的机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