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走”的社保:拿什么拯救农民工养老?

2015年05月30日09:08  新闻专栏  作者:一图观政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数量已经逼近4700万,透支身体多年后,这群背井离乡的“爷爷辈”农民工必须要面对更为严重的生存问题——养老。

  老龄化来袭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就业,利用这些廉价劳动力优势,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中国经济成就的重要名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同时,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仍未有松动,制造出了“农民工”这样一种特殊身份。

  近年来,“民工潮”高峰已过,农民工总量增速逐渐回落,但农民工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数据显示,41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不断上升,截至2014年占比已高达43.5%,农民工群体年龄结构老龄化已成事实。澎湃新闻的调查发现,建筑、运输等“苦力”行业工作又苦又累,年轻人越来越少,活跃在这些行业的多是50岁以上的“老骨头”。2014年,全国50岁以上的农民工已达4684万人。

  边缘群体,参保率低

  无论如何参与城市经济建设,农民工依然未能得到正式的工人身份,其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一直较低,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农民工没有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农民工的身份被户籍制度牢牢捆绑于农村,难以享受城市中的各种福利,成为在城乡间游走的边缘群体。

  在轰轰烈烈的“民工潮”高峰过后,壮年时期参与城市建设的农民工们正在慢慢步入晚年,他们不再能享受市场化进程带来的机遇,转而需要面对严峻养老问题。而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强,且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合同的签订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职业,劳动合同签订比例低必然导致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一些企业为了减轻负担和经营压力,甚至不为农民工上社保。

  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职业危险性较高的建筑业农民工的“五险一金”参与比例远低于制造业农民工。这也意味着职业风险高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程度更低,更有可能出现一身职业病却老无所养的局面。

  转移接续困难成参保率低的根源

  《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明确指出,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需累计满15年以上才达到福利待遇领取条件。农民工离开就业地时,原则上不“退保”,由当地社保机构为其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需由两地社保机构共同办理。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制度,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单位缴费的30%和个人缴费划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为统筹基金,缴费达到一定年限及其他条件后才可享受相应待遇。“统账结合”制度对农民工而言意味着什么?按规定, 养老保险转移时只转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就留在农民工流出地, 而流入地则要承担职工退休后的资金。流入地为减轻当地财政的压力,通常会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拒绝外来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入。我国各省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地方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地方之间缴费水平和保障程度不一,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制造了障碍。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缴费年限长、转移接续困难,大部分农民工都选择退保,而退保之后仅可得到个人账户中自己缴纳的部分,无法再享受退休领取养老保险的待遇。2007 年1- 6月份深圳市退保农民工有41.3万人,而真正办理保险关系转移的仅有6648 人。

  结语

  当前农民工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其养老问题也日渐紧迫。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较低,基本只在省内统筹,对于农民工这样的高流动性群体来说,缴费需满15年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高龄农民工的增多,其参与养老保险的收益正在逐渐减小,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农民工 养老保险 社保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