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要建“亚洲统一战线”,美国算盘打得响吗?

要建“亚洲统一战线”,美国算盘打得响吗?
2021年03月19日 20:50 新浪新闻综合

  原标题:要建“亚洲统一战线”,美国算盘打得响吗?

  谁来买单?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前夕,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踏上其任内首次亚洲之旅。此举被认为试图修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形象,重新拉拢地区盟友伙伴,以服务其对华政策。

  那么,拜登政府欲建“亚洲统一战线”的算盘,能打得响吗?

    美国印太战略有多重考虑

  此番亚洲行,布林肯和奥斯汀先是共同到访日本、韩国,随后布林肯前往安克雷奇参加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奥斯汀则前往印度。为何美国新政府分管外交和军事的“一把手”首访亚洲选择日、韩、印三个国家?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分析,中国目前的影响力在亚洲、亚太地区,美国正试图通过修复、加强与该地区盟友的关系来从军事、经济、生产体系等各个方面限制中国发展。基于这一思路,在其印太战略中,日、韩、印是削弱中国发展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则提到,在印度洋上,美国除了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以外没有太多军力部署,所以希望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存在,通过把住海上力量来更好管控其盟友。

  专家同时指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部署亦有经济层面考量。

  王义桅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以往“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已经被打破,随后美国并未重启本土工业化,造成即便如今其拥有足够研发能力,但缺乏产业基础,阿斯利康新冠疫苗产能不足就是一个例子。如今美国希望利用印度的制造能力(尤其在制药方面),印度也乐于借助美国扶持开展工业化,从而一同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去中国化。

  不过王勇也指出,早在奥巴马政府后期,美国一些战略家、经济学家就曾提出用印度来替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相关机构曾将报告送交美国和印度政府,最终被认为印度不具备足够能力,美国政府对此也不甚积极。因此他认为,尽管此举可作为一种向中国施压的手段,但国际贸易自有其规律,不必过于担心。

  盟友或难以为美国利益买单

  对于美国印太政策的效果,专家们普遍认为,由于美国在该区域内盟友各自利益和诉求复杂,其建立“统一战线”难度很大。

  以日本为例,王义桅称,其与中国是邻居,且在市场上依靠中国,与美国希望与中国全方位“脱钩”不同,日本不太可能选边站,或完全与中国“脱钩”。

  就印度而言,王义桅认为,尽管其诉求与美国有类似之处,但仍属新兴国家,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对其自身而言并不利。实际上,印度一直以来都主张推翻旧国际秩序,尽管现在换了说法,但其明白自己终究不可能成为西方社会一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表示,美国目前正急于修复因特朗普政府时期向盟友狮子大张口所造成的同盟体系伤害。但对于其盟友能否真正选边站队,目前来看美国心里并不托底。尤其要推动地区战略,形成对华合围,其盟友能否在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紧密配合,美国心中仍有疑虑。

  苏晓晖称,在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潮下,中国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更多发展合作上的信心,美国想迫使盟友完全放弃自身利益,为美国的地区战略买单,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应提防合作成果被破坏

  尽管美国欲建“亚洲统一战线”难度不小,但专家们提醒,仍应提防中国此前已经达成和正在推进的一些合作成果被破坏。

  “虽然美国成事不足,但它肯定败事有余。”王义桅提醒,从亚洲经济整合态势,到RCEP、CPTPP,美国一定会阻止中国参与地区规则制定,包括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也不排除存在一定变数。

  “无论长臂管辖还是掌握安全命脉,美国要挟盟友的手段非常多,在这方面不要低估美国的影响力。”王义桅说。

  对于中国的应对策略,王勇认为,与共和党右派、极右派政策不同,拜登政府对外政策更多突出外交作用,也有军事联盟意味。美国的战略家希望打造一个军事联盟,但这不符合亚洲的现实情况,因此中国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王勇说,中国是几乎所有亚太地区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间有非常深的经济关系。与美国发展更深关系,开展共同对付中国的政策,不符合相关国家利益。在此情况下,中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外交行动非常重要。此外,在地区安全方面,中方可更多借助东盟作用,让对话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国是直通车

点击进入专题: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