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钱去哪了,钱在哪呢?央行货币政策报告重磅发声

钱去哪了,钱在哪呢?央行货币政策报告重磅发声
2024年05月11日 07:12 第一财经

  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超300万亿元,存贷款规模也十分庞大,而且还在较快增长。但同时,我国经济内需不足,通胀水平保持低位,市场有疑问:这些钱去哪了?是否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资金有没有空转?

  对此,5月10日,央行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专栏2中通俗地解释了“什么是钱”,并通过分析银行存贷款流向,用详实的数据解答了“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和市场关于“为什么金融和经济数据走势会不一致”的疑问。

  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门

  目前,我国的货币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即我们常说的“现金”,最活跃,流动性也最高;M1,是M0加上流动性稍弱一点的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动性更弱一些的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通过统计银行负债端的存款可以体现出“钱在哪”。

  由于M2可以通过贷款等渠道派生,因此也可以通过银行资产端来分析“钱去哪”。

  从“钱去哪”角度看,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供给端。分析钱去哪了,先要看贷款的流向。

  分部门看,3月末,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住户贷款分别达163万亿元、81万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66%、33%,企业仍是贷款的大头。

  也就是说,贷款投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居民购房和消费。

  分期限和行业看,目前我国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行业约占全部贷款的五成,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10%。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融资相对较多,而需求端尤其是消费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央行可以适度引导“钱去哪”,但主要还得靠经济主体的自身需求。业内专家表示,近些年,央行已在主动引导资金投向,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信贷结构也在优化。但总体看,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得到的融资更多,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通胀仍保持低位。

  而从“钱在哪”角度看,存款主要在居民部门。经济循环恢复需要时间,一部分钱沉淀在居民部门。

  《报告》表示,只要银行还在资产扩张,钱一经创造就不会减少,只是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循环转移。

  2024年3月末,在约296万亿元的存款总盘子中,居民、企业、政府各占49%、27%、14%,分别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7.1个、下降4.2个、下降3.3个百分点。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通过各类支出会体现为居民存款,但由于居民消费有待恢复、总需求不足,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门,没有进一步通过居民部门支出转化为企业存款。

  同时,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已由2017年的“六四开”升至目前的“七三开”。

  此外,表内存款和表外资管产品等各类资产相互间的回报率出现变化,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这也是影响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

  “由于疫情冲击、风险偏好下降,企业和居民资产摆布上也更倾向于收益更稳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导致经济循环中的“活钱”变少、循环不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百姓和企业微观感受上都缺钱,而金融体系货币总量还在增加的矛盾。”业内专家称。

  宏观政策重心转向提升消费需求、促进供需平衡

  货币存量已经不少,关键是盘活存量,畅通循环。

  《报告》指出,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持续增大,都会带来资金需求的上升,规模庞大的存贷款,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人民银行着力调节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但对于“钱去哪,钱在哪”等存贷款的结构问题,实体经济主体的影响也很大。

  贷款投向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借款人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存款在各经营主体之间的流动更多受实体经济供需是否平衡、循环是否顺畅影响。

  专家表示,未来宏观政策的重心要从过去的增加供给更多转向提升消费需求、促进供需平衡。央行能调节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但对于存贷款等资金流向,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借款人的需求,需要财政等政策发挥合力。我国直接融资和债券市场正快速发展,这些投融资活动并未通过传统的银行存贷款实现;居民买柜台债更加便利,存贷款和货币需求也会下降。

  业内人士还提到,随着直接融资发展,未来M2增速将放缓,但这并不是金融支持力度减弱,反而是融资结构优化、金融质效提升的体现,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满足也是好事。

  央行表示,下阶段,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同时,支持发挥政策合力,有效调动经营主体的资金运用,更好实现居民敢消费、企业愿投资、政府能兜底,推动实体经济畅通循环。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祝加贝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