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BOE IPC·2024 智慧医工论坛精彩演讲内容实录

BOE IPC·2024 智慧医工论坛精彩演讲内容实录
2024年09月05日 16:13 新浪新闻综合

  未来医疗:医工融合与创新发展

  会议时间:2024年9月4日 下午 14:00-17:03

  会议地点: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 G03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京东方智慧医工的张伟,非常荣幸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请允许我代表京东方智慧医工全体人员,对各位的莅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BOE IPC大会智慧医工分论坛到今年应该是第七届,在京东方医工事业蓬勃发展的10余年间,我们与整个事业的各界朋友相识、相知,成为朋友、成为伙伴。今天在现场我们看到了很多老朋友,同时也非常高兴认识更多的新朋友,让我们一起预祝今天的分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

  本次大会以“未来医疗:医工融合与创新发展”为主题,我们将会有来自医疗机构、协会专家,以及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未来医疗的健康生态体系和智慧医工创新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和应用。从2024年开始,京东方IPC大会的主题是“屏之物联 聚智向新”。京东方智慧医工业务也积极响应京东方的战略,推动屏之物联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创新与实践,通过10余年的耕耘,京东方智慧医工定位为医工融合产品和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提供商,以成为生命科技和智慧健康服务领域全球典范的愿景,将科技与医学相结合,医工融合创新,聚焦家庭、社区、医院等应用场景,坚持以人为中心、生命数据、治未病三个关键点,构建以健康管理为核心,医工产品为牵引,数字医院为支撑的智慧健康医疗服务生态体系。

  下面我们有请京东方集团执行副总裁、智慧医工董事长兼CEO张羽先生,为我们分享京东方医工创新的发展成果,掌声有请。

  1。医工融合与创新发展

  张羽: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朋友们:

  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京东方智慧医工论坛。我是张羽,今年年初开始负责智慧医工业务,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业务规划,探讨合作机会。在此,我代表京东方智慧医工业务,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也特别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从历史来看,每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推动医疗水平提高,甚至是跨时代的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传感、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基因、细胞等技术快速创新迭代,并正在向健康医疗领域渗透、融合。举几个例子,谷歌推出的AlphaFold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预测了六七亿个蛋白质结构,大大提升了药物研发速度;斯坦福推出的Mobile ALOHA机器人可基本完成日常的照护服务;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加快健康医疗行业的智慧化进程,颠覆产业格局、推动商业模式变革。

  新的模式下,健康医疗服务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院内治疗为主”向“院内院外全病程治疗”转变、从“经验/循证医疗”向“基于细胞、基因和大数据的精准医疗”转变、从“单个专科/机构”诊疗向“多专科合作/跨区域合作/多层级合作”转变,实现健康医疗服务的可预防、可预测、可参与、个性化和精准化(5P医疗),大幅提升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及质量,改善当前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分布不均衡、患者就医体验不佳、医保支出承压等。

  大家都知道,京东方是一家以显示起家的公司,为何进军健康医疗领域?我们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基于京东方企业使命。京东方作为大型国企,始终秉持“科技造福人类、用心改变生活”的使命,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进军健康医疗领域,要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基于京东方产业发展。面对智慧物联时代,京东方充分发挥自身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加快向物联网创新企业转型,提出“屏之物联”战略,将“屏”植入更多细分应用场景,实现价值链延伸。

  三是基于大健康产业前景。随着老龄化加剧、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国家不断出台支持政策、技术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大健康领域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价值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之一。

  京东方智慧医工业务定位为医工融合产品和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提供商,以成为生命科技和智慧健康服务领域全球典范为愿景。将科技与医学结合,医工融合创新,聚焦家庭、社区、医院场景,坚持“以人为中心、生命数据、治未病”三个关键点,构建以健康管理为核心、医工产品为牵引、数字医院为支撑的智慧健康服务生态。在业务落地上,我们采用“医”、“工”融合、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

  “医”的方面,致力于打造“防治养”全周期服务闭环,通过自建自营三级综合医院,建立核心能力,并向预防和康养两端延伸复用,发展健康管理和智慧康养业务,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平台、输出能力,为合作伙伴赋能。

  数字医院业务,已规划运营了5家,其中北京明德、合肥、成都、苏州医院已运营,北京医院正在建设中,预计2026年开诊。总投资170多亿,总床位5600张,拥有医疗卫生人员3000人,专家团队900余人,其中省级以上专家48人。与国内一流的高校、医院等展开合作,医教研协同发展,形成了骨科、心血管、肿瘤等优势学科,为300多万患者提供了优质、便捷、可负担的医疗服务。同时对外拓展管理咨询业务,已落地西安中大医院、青岛慈念医院等多个项目。

  在医院管理创新上,通过技术领先、数字驱动和模式创新,提高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提升患者体验。

  技术领先方面,坚持“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技”原则,建立集团化的COE(卓越医学中心)中心,与国家顶尖医疗专家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展国内领先的特色技术;利用物联网医院系统,线上线下整合,提供院内外全病程管理服务。数字驱动方面,通过建设智慧医工大数据平台以及客户服务、医教研与运营管理等应用平台,满足客户服务、临床教研、精益管理等集团化协同需求,实现“4零4D”的智慧化管理,“4零”即“零距离、零库存、零事故、零泄密”;“4D”即数字化的诊疗、服务、管理和推广。模式创新方面,依托数字医院,建立互联网医院平台,连接社区服务中心、诊所建立服务,形成物联网分级诊疗体系,把优质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健康管理业务,坚持治未病理念,上线物联网医院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包括301、协和等顶尖医疗机构和专家,组建“1+1+1+N”的专属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风险早筛、预警和干预,一体化的健康指导、检查和诊疗,以及专病的全病程服务,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目前合作专家2400名,注册会员120万人,为近千名社会精英、企业高管提供服务。

  智慧康养业务,结合医工融合优势,打造“医养融合、科技赋能、活力共享”的医养社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高品质医养服务。首发项目成都锦城拾光智慧医养社区,紧邻永安湖森林公园,设置700余个居住单元,与成都京东方医院比邻而建,三级医院专家定期巡诊、直通就医入院,真正实现了医养互通共享与无缝衔接。

  全域配备智慧物联设备以及全场景智慧服务系统,带来智慧家居、智慧餐饮、智慧康复等360°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鼓励家人“走进来”同住,24小时亲情陪伴,支持长者“走出去”,通过旅居、游学等活动拥抱世界的精彩。项目6月正式运营,得到业内和客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对外拓展管理咨询业务,已落地项目3个。

  “工”的方面,打通从临床来到临床去创新转化全链条,构建从临床需求到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最终在临床应用的端到端创新转化体系,聚焦智慧终端及系统、分子检测、再生医学等方向,开放平台,与伙伴们共同推动医疗器械和药品创新转化及临床应用。

  智慧终端与系统业务,一方面基于半导体显示优势,为体征监测、超声、诊断、手术等医疗全场景提供高分辨率、细节显示、色彩还原、图像处理等高技术医疗专业显示产品,目前已成为全国出货排名头部的显示器件及模组的供应商。

  另一方面,聚焦严肃医疗场景,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供硬件与系统方案支撑,目前已推出远望学习屏、物联网体征监测、AI辅助影像诊断、智慧医院解决方案、智慧医养社区解决方案等多项产品及系统方案。远望学习屏基于AR自由曲面专利技术模拟望远,帮助孩子减缓近视发生发展;物联网体征监测针对血压、血糖、心电等指标,创新无扰、无创、连续的监测设备;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主要针对超声、CT等检查,助力医师精准、高效、快速诊断,赋能基层诊疗能力提升;智慧医院、智慧医养社区解决方案基于京东方数字医院建设运营经验,结合HIoT软硬融合产品及服务能力,对外输出医院全流程的智慧化管理、社区数字健康小屋等解决方案,目前已有10多个项目落地。

  分子诊断业务,孵化出知微生物。知微生物致力于打造创新性POCT分子诊断快速检测平台,将分子诊断临床检测的金标准,和微流控芯片工程学设计相结合,实现一步加样、30分钟完成检测。目前已有20余款产品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注册证及CE认证,产品涵盖病原体检测、耐药基因检测、病毒学检测等领域,已在众多知名医院、疾控中心、海关装机应用。

  再生医学业务,致力于开发治疗退行性疾病的干细胞药品和治疗癌症的免疫细胞药品,逐步形成以细胞存储、细胞及再生医学技术开发、细胞新药物研发与生产、全流程一体化CDMO服务为主导的科技平台。目前正推进6条研发管线,均与业内领先的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其中干细胞核心产品心脏膜片已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展临床一期试验;NK免疫细胞治疗前列腺癌已在山西肿瘤医院启动临床研究。

  业务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合作伙伴,包括医院、院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等,与我们一道,通过协同创新,解决行业痛点问题,联合研发项目20多个,参与省部级研发课题10项、授权专利900件、参与发布国际/国家等行业标准8项。

  未来,京东方将坚持医工融合创新发展,进一步开放平台,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医工融合新生态。具体落地上,我们依托坐落在中关村房山园的北京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以医工融合为特色,以三级综合研究型医院做支撑,加强产业孵化中心、云算力中心、总部研发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创新转化中心等内涵建设,厚植医工融合创新转化土壤,补强创新转化短板,打通端到端的创新转化全链条,打造医教研产用一体化的国际医工融合创新硅谷。

  各位朋友,在生态的打造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们本着“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价值共创”的理念,真诚希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医疗专家、创新企业等业界同仁,特别是在座的各位能够深度参与和鼎力支持。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内容。最后,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创造医工融合的未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羽总的精彩分享。十余年京东方事业一直秉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与国内外诸多的优秀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各界的专家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发展。其中我们和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开发的脑卒中二级防治智慧管理系统,旨在推动脑卒中全病程的管理,以推动中国脑卒中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下面就有请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拥军给大家分享医学人工智能的临床评价,掌声有请。

  2。医学人工智能的临床评价

  王拥军:刚才很激动的听了张总对京东方未来医疗的描述,我记得第一张幻灯片讲的很清楚,说医学进入了4.0时代。4.0时代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呼应一下张总,说一下临床大夫怎么是看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临床怎么去评价它,就是现在人工智能已经非常多了,这是咨询公司做的2019-2025年医疗AI市场的规模,这个市场还是非常诱人,这是中国的情况。

  从全球情况来看,可以看到全世界最活跃的地区,其实还是在中国,中国人工智能公司也多,我们产品也多,临床评价也多。所以在接人工智能的时候,临床医生首先想的是为什么要人工智能;第二个想回答的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好的,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两个话题。在什么地方真的需要人工智能,都是人工智能的话医生就不需要了,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人工智能只是对临床的一个补充和提高,重点的是放在第二个,什么人工智能在医学算个好的人工智能,就是怎么去评价它。

  我们把人工智能的评价跟所有的药品评价一样,放在二级评价。第一级评价是为了满足药监局的要求,昨天我是在北京大学参加了药监局的药品安全宣传周的会。我跟药监局领导也说,药监局关心的实际是不是安全,是不是有效不是它很关心的事情。所以造成我们3000多个品种药品还在中国医保付费,美国是有800多个品种,所以它关心的是安全,它是可用,但不一定必须用。医生关心的什么?就是把评价变成循证医学评价,就是要把一个人工智能写进指南,让它变成我们临床的常规。医生关心的是对患者是不是产生好的影响,做那么多肺结节、甲状腺结节,对患者有用吗?患者可能不知道,可能对医生多少有点帮助,好的评价是把两类评价放在一起,这就是一个好的评价。

  临床的评价历史实际现在不到300年,就是判定一个东西好不好,别看医学有5000年,真正知道好不好就290多年,不到300年,全世界第一个临床评价是1747年,当时在一个英国军舰索尔兹伯里号,那个医生叫詹姆斯林德,他那时候想治坏血病到底哪个更好,5种方法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到现在的200多天到延伸真正成熟2005年,是在加拿大。我们现在用的方式,都是现在在加拿大产生的CONSORT原则,CONSORT创造这个的渥太华大学的老师。1996年,他制定了国际临床实验报告的统一格式,现在是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网站上去看。

  这是从1994年到现在,每年都在更新,所以好的临床评价就是满足CONSORT和SPIRIT的两个标准,这是好的临床评价。今天这是它在加拿大的网站,我们今天回到AI,AI能不能用在,因为这是200多年一直用药物评价。2020年AI的第一个标准评价文件刚刚发布,在国际上三本杂志上在同一天发的。一个叫CONSORT AI,就是AI临床评价之后怎么去描述、怎么去发表、怎么去表达。第二个就是我们怎么设计好一个AI评价的标准方案,这个叫SPIRIT AI,这两个从2022年成了全球新的大家的共识,也是现在全球药检部门批我们二类证、三类证的重要依据。我们批证的时候都会强调SH,SH是管操作过程,表达方式是CONSORT,因为这两个标准要同时满足。

  现在临床评价现状是什么样的?给大家分享一下今年公布的几个数据。这个数据是从全球人工智能评价的数量,我们看到颜色最深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就是中美两个国家是人工智能形成的最主要国家,全世界的其他国家加在一起总和不如中美两个国家的数量多。而在绝对数量上,就是中国的数量上临床比美国多,我们分析一下,把全球的数据摆在一起比较的话,这是全球有哪些专业更多的?排在第一位的是消化道疾病,就是AI用的最多。排在第二位的是放射科,就是影像诊断,第三类是在心脏科,第四类是外科,第五类肿瘤科,这是常五类。这是全球人工智能上临床比较多的,除了中美两个国家,挪威、法国这些国家占了全球2%,加拿大、欧洲一些国家占了全球的1%,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占了全球1%。但是这些数据加在一起,都没有中国多,中国现在人工智能上临床的评价非常多,这些真正进到ICU,真正进到称的上临床实验的,已经发表的有86项。你看那么多,只有86个真正进入到网站,在国际上有登记。

  这86个里面,阳性的,就是认为有效的65个,认为没效的15个,认为达到非劣效的5个,达到有坏处的,用完人工智能还不如不用1个,我没查这1个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是它的主要结局的比较。第一个是比较AI好还是大夫好,这个实验占了8项,第二个是比较AI好还是传统医疗好,占了20项,第三个用的最多的,就是张总最后展示京东方做的,就是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CDSS占了58项,这是我们目前AI用的最多的一些数据。

  我们把这些临床实验放在大的背景下去比的话,发现了几个问题。阳性结果占了81%,这个比药品,比医疗器械阳性结果占的显然高。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单中心实验居多,不是标准临床实验,这个可以带来很多临床的偏差。它的偏差在什么地方?我们把偏差做一个分析,这是循证医学分析的系统,叫PROBAST,就是想分析一下这个研究靠不靠谱。发现最不靠谱的就是分析方法,就是AI的分析方法包括怎么设计,什么叫AI有效,AI到底有没有帮助,这个指标设计是占了偏差最大多数。研究对象的偏差少,它的预后,就是有效指标偏差少,我们在AI的临床设计方面、方案的设计仍然是最大挑战,怎么把一个AI评价好。

  刚才讲的是RICT研究,其实还有很多真实世界研究会更多,这是它的真实世界研究里边的用登记研究的一些偏差。这篇文章分析了我们目前在AI系统里,目前在诊断人工智能好还是医生好的所有东西的分析,最终的结论大多数都是非随机而且不是前瞻的,偏移风险很高,所以这些结果使得临床不会主动去使用它。回过头来讲,什么是一个好的临床评价呢?工信部在最近的三年间开始要求医院参与人工智能研发,这是在上个月8月9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是国家的揭榜挂帅项目刚刚公布,赋予了天坛医院一个新任务,天坛医院从今年开始成为工信部神经系统疾病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实验中心,我们要评价在神经系统人工智能领域里哪些标准是好的。而这些标准到底怎么能够在过去生产了AI之后,跟医院说你得买我的AI,医院不买。每次在市里开座谈会,市长就说这么好的创新为什么不买呢?我说医院为什么要为创新买单呢?患者为什么要为创新买单呢?这是没道理的,患者和病人只会为有效买单,创新不一定都是好的,有些创新没准还会有害。所以要回头来真正推荐临床有用的东西。

  下面拿个案例给大家分析一下,临床医生怎么把一个AI能够评价好,能够变成临床指南用的东西。因为天坛医院最大的病例就是研究脑血管病,这也是和京东方合作的病。我把其中的一个项目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AI项目是从2017年开始投入研发的脑血管病,识别病人在发病之后有没有溶栓可能的一个软件,叫iStroke。这个软件实际是仿美国的,美国是RAPID软件,是在硅谷,这个软件已经在美国有十多年以前就批了医疗器械证。

  它解决的问题是想解决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因为大家在中国和全球静脉溶栓药物就这么4个药: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尿激酶原,这4个药在中国都生产,其中有2个药是北京华润。这些药生产之后会面临一个问题,它的时间窗只有4.5小时,中国人一半以上的人4.5小时根本到不了医院。到了医院之后,医院的延误也会造成他不能接受溶栓。所以我们把溶栓时间窗从4.5小时往后延的话有一个基础理论,这就是英国人创造的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是英国一个神经外科大夫发现的,就是缺血之后,中间出现了核心坏死区,外面还有一圈缺血还没有死的地方,这叫可挽救的组织,才叫缺血半暗带。

  半暗带怎么识别?就是靠人工智能,因为靠医生算的话,病人早就耽误死了。所以我们是从2020年接到任务,是跟公司一起合作开发这个东西,为什么要开发?因为2020年疫情已经开始,美国的RAPID软件要在中国注册,它的软件是靠云计算,领导非常担心云端在哪儿。把每个病人的数传哪儿了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让它进不来的软件,就是把RAPID彻底挡在我们国门外面。做完之后,人工智能的过程非常简单,我们在座的很多人知道就是靠标准,做人工智能看着高科技,其实是个苦力活,根本没什么高科技,就是靠标准完了之后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东西都是开源的,这样标准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完了之后跟美国的标准软件做个对照。至少跟药监局说比美国的不差,才能拿到第一个证,从二类证,再从4家医院拿到三类证。

  评价完之后,2021年7月份,这个软件就公布了,这是软件当时的界面,当时的界面跟RAPID外观比较起来没太大区别,但是性能肯定是以新软件会更好。我们在做的时候,跟药监局申请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问题,药监局在审评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人工智能的审评标准的。所以在之前又浪费了差不多一两年时间,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合作开发审评标准,标准在9月30日就公布了。就是30号之后,大家再申请的时候就有了国家标准。

  完成两步的评价,第一步评价就是先要完成比美国软件不差的一个对比研究,那个是不需要临床结局,只需要这两个影像学的有一致性,这个东西做完之后,其实不是医院要,那是上市用的,这样就可以满足药监局给三类证了。给完三类证之后,医院怎么能够变成刚性的东西,必须有一个实验回答,它对患者是有好处的。所以之后开始启动一个研究,叫TRACE-3,TRACE-3研究是拿国产刚上市的一个药品替代普酶,这样在人工智能指导下,替代普酶药监局批的就是4.5小时,我们看能不能一下拉到24小时,这要看人工智能算出来是不是真的能达到这个效果。

  这个研究设计非常简单,就是找个病人是发病4.5-24小时的急性缺血卒中病人,全部病人开始用人工智能软件把它分出来,把可治,可治的时候再分为一部分针治,一部分是对照,针治就是上溶栓药,用的石药的替奈普酶。按照当时的三级临床实验叫有效设计是516个病人,所以我们用了一年多时间,把516个病人做完,做完之后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发现超过了药监局批准的时间窗,如果给人工智能辅助的话,溶栓病人的致残率还能下降37%,P值0.03,这就是医生需要的。而刚才是药监局需要的,医生需要的我们就能把它变成指南中推荐,也就是在这个研究之后,国际的指南有可能把时间窗改为24小时。而改为24小时的前提必须有人工智能,没有人工智能不能瞎改,这个研究的安全性发现对于病人患者也是安全的,没有问题。

  我们怎么能够改变指南,这个评价必须发在四大顶刊上,不发在四大顶刊,发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没用,发在STROC杂志上也没用,四大顶刊是最保险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再次保险的是柳叶刀,再次保险的是BMJ,最后是JAMA。我们肯定得选前两个,所以今年的6月15日,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发表之后这是全球在人工智能辅助溶栓治疗扩大时间窗的第一个阳性的临床实验,所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很兴奋配了两页的评论,给了同期术评。大家看评论的第一句话,他用的标题是“我们医学的一小步进步还是一大步飞跃?显然是飞跃,这时候看到人工智能的质量,人工智能真正让100%的人都能接受静脉溶栓。这个研究在术评最后一句话,他说将具有深远的全球临床意义,我相信今年全球的指南都会跟着改过来。

  这个研究,同时我第一次没看见文章,第一次合作的同事原来是麻省总院,现在在耶鲁大学,在机场用手机给我写了一段话,他说看到这个文章非常激动,说相信将是晚时间窗静脉溶栓的关键性实验,对全球将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他参与了我前期的一些设计,他说非常感谢你让我参与到这个了不起的研究。这样我们变成从过去的溶栓没有人工智能之前,我们只有4.5小时,全世界都一样,任何国家,现在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时间窗直推到24。这个24的意义是什么?从过去的4.5小时中国的急性缺血卒中的病人真正得到治疗的不到50%,这样我们得到溶栓的100%,现在是任何人都有机会,这是人工智能给临床的意义。

  所以,回到最初讲的,我们讲人工智能有没有用,对患者有没有好处,不是你的图像多好看,也不是药监局给你几类证,那个都没那么重要。因为药监局二类证北京局就能批,三类证几家医院就能批下来,比药品容易多了。但是批完之后,医院根本就不买,我们做它干嘛,做完了以后就在那儿搁着。所以这个人工智能除了做溶栓之外,我们也辅助新药研发。

  这样我们从临床实验角度来讲,给大家传递的就是做人工智能就要先把这两个东西想清楚。第一个做这个方向是不是真正有意义,是为能满足临床需求,如果临床不需要,不要工程师会什么做什么,工程师会什么做什么,那做出来都是没用的东西。就像北京这么多人工智能的公司,挣钱的找不到几个,那个东西可能不是临床最需要的。第二个是评价到底是满足药监局还是满足患者,满足患者是我们最大的需求。如果是满足上市的话,只是可用,满足患者才是必须用,这是想给大家传递的两句话。

  也非常希望未来跟京东方一起把脑血管病、人工智能推向一个更实用,对患者更用好处的一个时代,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王院长,在此也祝贺北京天坛医院在王院长的带领下,在医学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后续京东方健康会深化和推动与北京天坛医院在医教研产用方面的应用,希望取得更大的成果造福患者。

  放眼整个业界,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医工创新融合转化成果的取得,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就开设了医工转化创新的整个学科体系,并推动了诸多项目的落地。今天我们也非常高兴,请来的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唐晓英教授,请唐晓英教授为大家分享医工创新转化方面的实践及落地,掌声有请。

  3。医工融合创新推进科研转化

  唐晓英:首先感谢组委会的邀请,说心里话我跟京东方应该说几十年的交情,因为你们老一代的员工里面或者领导里边有很多是我的同学,我是成电毕业的。按理说我也应该到京东方这样的单位,但是我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因此京东方在酒仙桥和亦庄,亦庄挖地基我就去过。现在你们又到了房山,而我们也到了房山,所以我觉得兜兜转转我肯定会成为京东方的合作方,或者说协同方。我今天想带给大家的是医工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其实这也是我的困惑。

  刚才我听了京东方的领导和王院长的讲话,我们是需求导向,最后产品化,落地要卖出去,整个医工创新才算完成。所以,我想刚才两位领导都从宏观上也讲了一下医工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我今天想从我们小团队所做的一些工作和我们的困惑给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将来有机会和京东方和王院长一起来做医工融合。

  从下面四个方面给大家稍微讲一下。

  一、生命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我是做科研的,所以对于我来说,掌握它的领域发展趋势就变的非常重要。而我刚才听到京东方的领导讲,我发现京东方在很多发展前沿上都有了布局。应该说生命科学最重要的是“健康科学”这一块,在麻省理工科技评选的200项全球突破性技术里面,其实有52项是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这里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包括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资源与能源、工程制造、智慧生活,大家可以看一下发展最多的或者说突出技术最多的就是“信息技术”。而京东方正好就是在这个领域里。第二个就是生命科学,而京东方迈入这个领域其实已经十年了,希望以后在这两个最大的领域里,京东方有更多的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其实全世界各国都非常的重视生命科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们自身定位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学在2000年的时候决定要迈入生命科学,所以应该说从21世纪以后,各国都重视,这是宏观的。从微观的,各个单位、各个学校也都非常重视,在2000年的时候,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物医学工程,当时从20多个学校有学科一下增加到了七八十个。

  在我自己深深的体会到从21世纪开始以后,生命科学发展的非常快,我们学院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团队也是在这个以后的时间发展起来的。我作为学电子工程的,也转入了做医工。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的领域,值得大家花精力、花时间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因此,我觉得王院长刚才说的人工智能,包括京东方所做的一切工作确实是未来可能从医学整个领域来说是未来最有前景的方向。我认为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生命科学本身包括健康,就是一个大领域,跟医工也是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加速生命健康领域的融合,推动生命健康技术领域实现深刻的变革。在这个时候,京东方作为信息领域的老兵,进入生命科学或者是健康领域的新领域,有王院长这样的大佬一起,将来一定是能够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在医学上用的更好。

  刚才王院长说的我感触特别深,其实我们也做,因为我们做医学影像,医学影像必然做人工智能。但是我们做了很多人工智能,也跟很多公司合作,最终发现他们主要都是做肺结节,为什么做肺结节?因为肺结节最容易,它就是个结构上的变化。但是,谁也没有认真思考怎么样把人工智能的东西用成必需品。所以,更多的是融资、拿证,因此我也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向王院长请教学习,我们课题组也跟天坛医院有很多的合作。

  另外一个,实际上是组学,组学的深度和精度都在不断的优化。现在精准医学也是我们一再推动的想往前发展的技术,但是它现在仍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包括癌症的早筛,用组学、用PVC怎么去早筛。实际上前几年非常热,这两年我自己感觉,昨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还没有拿到证,其实投的人很多,为什么没有拿到证,我想可能要借鉴一下就是从需求导向反推的方式,突破拿证的瓶颈还是非常重要的。基因编辑不用再说了,大家非常熟悉,另外合成生物现在不断的进入生命科学健康领域。

  另外一个是类器官,这儿我自己讲的最少的是我自己干的那部分,为什么?像刚才王院长说的一样,真正的要用于医学的很多技术,它不是最创新的一种技术,它以后是成熟的,我们能解释的技术,才能用到医学上。这个的创造又在什么地方?当然它的创造就在医疗器械,包括诊疗诊断、医疗服务等等这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就必须和医院进行深度的合作才有可能。我自己原来也做了很多医疗仪器,也拿了很多项目,但是很多都被我搁在那儿没有转化。所以,实际上这是我们最大的痛点。

  因此,未来从材料、工艺、数据、模式、算法,其实这几个的发展都可以支撑整个医工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和医疗的发展。所以,生物医学工程还有医工、医疗健康,实际都是非常交叉的学科融合领域,对于每个人来说,它的挑战性都非常的大,因为总是有短板的。

  二、医工融合创新转化痛点

  我作为总结了一下,我做了十几年的医疗器件或者说医学应用的开发里面,实际对我来说它的痛点是非常痛,最后我总结出了一句话,就是从实验室到市场,到应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之路道阻且长。并且长某个个体或者某个领域是很难走出来了,因此转化链条太漫长了,需要系统的支撑。另外一个绝大多数创新成果是难以转化的,因为这里有王院长说的最大的痛点,就是怎么证明创新在医疗里面是有用的,这个是非常不容易做的。所以,现在医院现在参与的积极性比十年前要大得多,使得整个医疗器件的创新速度快很多了。

  另外独立资本运作其实很难,国家一直强调创新的时候非常谈,必须有京东方大的、有能力的企业加入,才有可能推动。另外一个是知识体系与转化需求,其实是经常被匹配的,我的知识不允许我一直把这个链条都做下去。另外专业的临床和产业对接的平台怎么建设,至少在我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点。另外一个是早期项目缺少概念验证的支撑,这是我们这边应该继续扩张的。最后一个是孵化挺不容易的。

  这个是我说了一下碰到的困难,我把它做出来以后,什么都做完以后,最后有可能还是进不了医院。我认为作为高校经常缺乏的是,我们只是注意它的功能,它的合规性、可靠性、易用性都很难考虑到,促使我们非常难转化。所以,希望未来有机会参与到京东方搭建的合作伙伴体系里面,我们北理工和京东方在房山也有地缘上的优势,我也看了那个地方非常好,以后有可能就能够突破这些瓶颈。

  三、我们的特色

  稍微讲一下,其实我们的特色,我们课题组成立之初就给自己的口号是关注人类健康,创新医工融合。希望我们在生命机理、生理信息技术、医学工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主要做的工作是医学影像成像机理的探索、影像组学研究及应用、医学信号大数据处理、装备研发。

  首先是生命机理,这是高校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要不然申不来国资。探究生物多层次对于多种物理因子的响应效果,理解医学成像机理,这个我们拿了国家重点项目一项,还有十来项支持。另外是开展一些新的前沿性的医学影像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分子影像的研究。另外是我们把它叫做影像组学研究,就是医学图像的处理、特征的提取,包括需要信息的一些提取,在这块跟人工智能关系非常密切的,没有人工智能很多东西它很难做了。除了搞这个,我们还专门搞算法的,这些算法包括识别、分割、重建以及我们所需要的参数提取。我们学院现在也有一些平台,包括我们也有联影3.0T的平台,可以做医学影像方面比较高精尖的研究。

  另外是在多模跨域生理信号分析上,这块跟王院长合作比较多,包括脑电、心电等等肌电信号的检测和处理,这个是我们在这些方法学上有很多研究,在这个领域上我们也拿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两个,都是由我们主持的。同时在这个地方研究了很多,包括脑机接口,包括生物反馈、调控等等设备,在这个地方是我们转化比较多的,一共拿了10个注册证。这是其中的一个,就是我们做的胎儿心电的检测,现在已经产业化了,这个是我们做的穿戴式的设备。

  另外包括手术导航,基本上也在这上面拿了1个注册证,最大的特色是混合现实融合显示与手术器械定位引导。除了这个之外也做一些诊疗一体的多模态治疗的光学设备。

  四、未来模式

  我们认为医学未来的模式一定是中心+临床医学的方式,就是数据处理专家。未来医疗大数据+AI医生+有效治疗,能够非常好的配合医生做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这是我们认为未来我们接着要做的一些工作,这是我们团队的成员,其实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团队的成员非常年轻,因为我们团队成立了10年。在这10年里,我们团队里培养了一个长江、一个杰青、首席科学家2个,四青人才2个。你们可以知道这样的数据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是多么的耀眼的数据,拿的全是国家级的项目,那边是省部级的项目。今年又拿了一个重点项目是做脑卒中的,未来也许跟刚才说的管理系统会有很大的关系。

  谢谢各位,再一次感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唐院长,也期待京东方健康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与北京理工大学深度合作,围绕着智慧医工的创新、应用转化以及产品落地能够产生更多的成果。在张羽总的分享当中大家知道京东方正在房山建设北京京东方医院。北京京东方医院作为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医院示范项目,也得到众多伙伴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京东方医院应该来说秉承了京东方智慧医工十年来的发展理念,围绕着智慧医工的创新应用转化,打造以防、治、养全周期服务闭环,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下面有请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急诊分会副会长、北京京东方医院副院长郭树彬教授,与大家分享《智慧物联网健康医疗生态体系的规划》,有请郭院长。

  4。智慧物联网健康医疗生态体系规划

  郭树彬:首先,特别感谢前几位讲者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也感谢京东方所有的合作伙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的亮点。关于北京京东方医院的顶层设计,包括未来的智慧物联网这是我们的整体规划,结合国际国内新的进展,我会跟大家分享我们未来的一些工作。

  首先看智慧,我们整个京东方的指导方向是智慧物联网,相当于软件和硬件的耦联,形成未来真正的智慧物联网。对于整个人工智能,包括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影响了各行各业大的体系。医疗体系也是一样的,经济体系重塑,实际医疗体系也需要重塑。在整个过程中,当今所有科技能力与水平都要与医学进一步的深度融合。所以从国家领导人,包括全球经济都是给我们这个方向性的引领。

  为什么做智慧化合物联网?我们在这儿也做了很多思考。比如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实际我们不管是照护还是很多技术都不能做到对老年人的评价也好,把老人状态改变也好,都无法处理好。医疗资源的分布也是明确不均的,因为我是急诊医生,在北京经常讲甚至走错了门,就是危重病人生和死的问题,也就是患者受到服务的水平是完全不均质化的。健康,老百姓在过去医生说什么是什么,现在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国家政策各位领导都讲了,大幅度的开始了支撑,尤其两三个月前,国家的各类重点研发计划都把科技赋能列入到医疗体系更重要的布局中。

  医疗体系,过去的医疗是没有系统的,现在通过过去IT时代的概念,形成了信息中心,这些信息中心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增加。但信息中心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医院的很多信息是存在壁垒的或者孤岛的,国家想要拿到什么样的数据也是很难的。所以在此过程中,在科技时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科技智慧化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工作,这些工作实际还是“智能化”。大家知道AI和AGI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智慧化建设,也是北京京东方医院下一步智慧化软件和智慧化硬件形成体系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常讲医院,实际我过去做医院,不管做科室主任,包括做院长,整个的过程中我们的医疗体系不是很优秀,不是很好的。比如我们医院是干什么的?只是病人得了病才到医院看病,这本身就存在错误。所以我们的建设体系首先把医疗和健康完全进行了“无界”处理,预防和保健也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然后才是医疗。另外一个情况是医疗的外延,我们知道80岁老年人身体有问题的时候就诊过程很困难,这个困难会导致他频繁到医院,实际这是不对的。健康医疗应该是实时在线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需要治疗支持的时候,健康医疗支持都应该有实时在线的服务。在此过程中,我个人的观点,我们过去的医学,包括现在国内的很多医疗都是经验医学,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碰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应验可能就活下来了,如果遇到水平不好的医生,这个人可能就会走掉。

  大家知道,刚才也说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北京、上海很多地方人均寿命接近84,而其他省市是70多,这是经验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差异。过去说循证医学,循证医学现在也是医疗体系的进金科玉律,但循证医学也存在着不足,需要不断的提升与改变。循证医学是把18岁的人和80岁的人放在一起去比较,来确认他们得了某个疾病,其中的研究对象的均质化都存在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医学给我们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了解每个人的个性化或者疾病异质性的可能性,科技赋能才会形成现在的构想——智慧+物联网。

  因为原来我是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的科普分会的主任委员和会长,所以在想当初做2030规划的时候,我们一直认为对于个人健康知识的普及是最重要的,是医疗健康体系的基础。所以,健康中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科普行动。第二个,这是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个人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包括积极医疗,也包括健康预防与保健。第三个才是医院标准、规范和科学的诊断处理和治疗。但是,我们所说的平均入院日、DRG等等,都让患者短时间内就要出院。所以我们缺的是疾病的后续的康复治疗,这也是未来北京京东方医院接下来很重要的工作,患者回家之后还要继续康复训练,让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我们经常认为,很多的疾病,包括不明确不完整的疾病,只要考虑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然后去诊断,就OK了。实际这些认知是有问题的,医学是什么?我们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像所有的急危重证,首先有一个致病的启动因素,第二这个启动因素如果影响到局部器官,就是一个专科系统疾病;如果影响了多器官多系统,就是个重症疾病。我们所有的急诊病人,所有专科的所有疾病,实际都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去解释。从治疗上看,所有疾病都是控制和去除诱因,进行综合的器官性工程支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从概念上来讲,我们要知道,正确的认知需要区分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能把18岁和80岁,得了不同的疾病的人去用同一个模式、同一个诊断,或者是同一个指南去指导治疗。

  所以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谁?刚才说传统医疗服务体系得了病才能到医院,没有得病和医疗没有关系。所以,传统的医疗服务基本上都是以治病和预防疾病为主。这些服务的地点都在哪儿?都是在医疗机构。诊断模式是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制定一个标准,实际这个标准就是郑人买履,“宁信度、无自信”的度。有了这个标准,就进行这个疾病的诊断,但是忽略了18岁的人和80岁的人不同机体状态的个体性差异。所以,治疗模式也是专科化的,医生熟悉的专科,熟悉的疾病就会治疗,不是就可能考虑不到。比如说,营养是治疗所有疾病的基础,这是我在国内喊的口号,很多人治疗疾病根本不考虑营养,只是给用药。实际这种治疗,绝大多数人会得到不好的效果。学科的设置也分了很多专科。我们要的是一个系统,而不是需要整合多个专科系统,某一个专科疾病都会影响多器官、多系统。信息也是,现在的医院信息需要很多的系统,几十个软件,然后再整合到一个大的体系上,其中的支撑体系也分的很清楚,后勤、安保、消防,还有行政部门。

  实际上,这些在新的未来智慧物联网体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我们从过去只对疾病人群重点服务,实际变成了全人群、全周期实时在线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教育,也从简单的讲课,转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远程教育和咨询,用网络来搭建平台,实时在线。管理过程中,我们会针对管理中关键的问题进行提升改变。而智慧服务,实际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设计,在我们未来北京京东方医院都会去实现,包括各类定位系统,院内导航还有报警求助,都将会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管理不是靠我们的感觉,是有大量的传感器,来管理设备、人员,包括医废还有冷链。这就是我们现在智慧医疗所发生的变化和改变。

  过去大家说,刚开始学医的时候,你学会了诊断就是对了,实际我们现在的

  诊断经常是错的。很多的临床诊断,还是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比如社区获得性肺炎,由此就可以了。但实际上,18岁的人、80岁的人,以及患有不同疾病的人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过去的评价用各种量表,国际上出一个量表,全北京市、全国都会去Follow这个量表。而真正的疾病诊断应该是什么?已经颠覆了过去的诊断,所以我们整体的智慧体系不是简简单单的加上人工智能的软件,一个疾病的评价,是正常人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所有生物学信息的差异,这不是某个或者几个群组数据能解决的,这需要比较每个人,包括不太健康状态、不同年龄人群,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变化,哪些是关键因素,所以是需要我们用大量的数据和数据模型去做的工作。

  所以,我现在学生硕士、博士、博士后,所有做临床的人都是基于自然语言模型,大数据做的临床的预测预警模型、诊断模型,以及支持模型。临床治疗也不是像过去分科那么去详细,从系统思维角度来讲,快速了解他是什么样的致病的因素,去除致病因素之后,控制基础疾病。不能说这个患者血糖高了,血压高了,你还是不考虑而只去治疗新的疾病。过去叫疾病的序贯治疗,包括营养状态、免疫状态还有容量复苏等等,这些都是对基础条件要进行干预处理治疗,然后是综合的器官系统工程支持。所以这些是我们建设的改变与变化。

  我们现有的体系,包括未来的马上要做的三明医改,实际来讲将来的医疗体系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不可能用最好的药物、器械,也不可能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更好的康复。所以,我们在以感染为例,设计一个涉及到全链条的,基于数字化、智慧化的连续性的诊疗体系。

  在北京京东方医院顶层设计过程中,有一天我跟张总汇报,我们北京京东方医院应该是一虚一实,虚拟的医院和实体的医院要适当的分开,我们形成这个理念之后,刚好隔了两三天是英伟达黄仁勋就发布了Earth-2,这实际就跟我们hospital和hospital-2是一致的。所以,只有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才能保证我们更大规模的体系化建设。

  打造未来的医院蓝图,不仅仅我们在思考,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也调研到梅奥,梅奥已经很早就不仅仅在医院看病,也把医疗体系服务推到院前。不仅仅推到院前,整个梅奥拿出了70亿的美金,50亿作为总院,另外10亿是放在两个分院,全面做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部署。所以我们的创新模式,就刚才我说的连续性的医疗模式,和我们到院看完病转身就没有关系的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多科室协同,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云也好、社区也好,包括在线的诊疗也好,都是很重要的。智慧化建筑在京东方,实际我到京东方第一周之内,就要求后勤服务系统对整个楼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设,没有这些智慧化的楼宇,后勤的BIM、SPD都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后面我们融合了各类技术,把我们医院的顶层模型和建筑模型进行深度的融合。

  在此过程中,国外的案例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说急诊、应急也好,包括院前的人员使用也好,也包括各项技术技能,借助辅助决策,我们叫基于AI的CDSS,在国外的急诊体系有很多的案例。作为医疗服务的一环,我们在急诊已经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大约在三五年前,我们跟移动合作做了急诊的应急体系,尽管没在我们团队落地,但是在南方,尤其在四川已经落地了。将基于AI的CDSS应用在各种临床处理过程中,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各个国家也在都做各类各样的模型。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吸取了国内的、国际的各类先进的技术,通过它帮助医生减少负担,让医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临床病人的工作之中。像刚才院长所说的那样,我们也看到了斯坦福大学还有以色列等等,都已经有了相应的设备,通过“混合视觉”——我是自己额外定义叫“混合视觉”,但后来发现人家就叫混合视觉——一方面可以看到实景,同时看到我们要手术的区域内实体的虚拟状态。所以,这些都是我们智慧医疗整个做的很重要的工作。

  如何做智慧医院,全国很多人说自己是智慧医院,但是我跟大家说大多数医院是没有算力平台的。但是在京东方有一个比较大的算力平台,之前说算力可以达到254 PFLOPS,实际最大可以达到7000P。有了算力,才可能把数据进行运算。所以在此过程中,智慧医院的整个基座是算力,加上数据平台,再加上网络的光纤和5G。实际还应该有一个基座,就是AI的知识库,使医生的水平都是均质化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打造的就是刚才说的hospital和hospital-2,两个一虚一实,虚实结合,影响的不仅仅是房山地区的一块,影响的是北京市乃至全国。

  所以,智慧医疗的平台建设,智慧服务的全人群全周期连续性建设,还有我们把后勤医疗和安保体系全建成了我们HOC体系,再加上科教,这个虚拟现实技术培训在我的团队很早已经开始应用。所以我们的网络平台怎么去建,不可能让更多的软件要接口费,很多的数据都在软件里调不出来。所以我跟张总也多次沟通,我们一定要对数据做很好的,我们叫预治理、预处理、预清洗,保证质量统一。还有算力中心,我们京东方有自己的智算中心,也是在羽总那边所做的大概5个亿的智算中心,这将是北京京东方医院的实质。如果我们医院只用了智慧软件,没有这些实质算力,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和需求的。下面所说的这些软件和技术,都是我们未来和京东方体系全面一起来整合应用的一个过程。

  整个京东方智慧物联网医院,我们既可以有指挥中心,又把智慧门诊、智慧急诊、智慧病房、智慧ICU、手术室等等,实际这些体系在我们对后续的设计过程中,全都会融入到数字化和智慧化体系之中。还有智慧影像、智慧输血、智慧检验、智慧后勤,这些将来在网络化数字化和彼此能融合的、可算的数据的基础上,形成未来的北京京东方医院。

  包括家庭健康管家,我会把医院各个角色都做成数字人,在AI和大的数据库加持的数字人,将大大的提高北京京东方医院的诊疗能力水平。还有家庭照护机器人、全周期全方位康复助手。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做做生成式病历和辅助问诊的数字医生,还有数字分诊,这些体系都在建设过程中。还有虚拟现实技术,5G远程、虚拟的教师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质量,改善服务,降低医疗成本,形成新的业态和生态。

  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提出很重要的概念是“无界”,这是我们最开始研究无界诊室所做的。无界的理念将满足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所需要的医疗支持服务。医院也不是简单的医院,是没有围墙的医院,是网络体系的医院,科室也会被进行融合。包括管理、科教和资源,都将成为我们整个北京京东方医院未来建设中一个重点打造的区域。

  以上是我的个人一些见解,说的不对请批评指正。

  主持人:感谢郭院长的精彩分享,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我们正在迎来智慧物联网医疗的时代。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健康医疗将无处不在,健康医疗将实时存在。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无边界的医疗服务体系正在构建。临床的医疗模式也正在从临床循证医学模式向数字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医疗数据的重要性就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如何将医疗数据的价值最大化,把人工智能与医疗全流程相结合,形成融合创新的大健康生态系统及平台的建设就是至关重要的话题。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了德勤中国咨询客户与市场战略总裁黄伟强先生,与大家分享人工智能如何驱动高质量医疗发展,有请黄总。

  5.AI驱动医疗高质量发展

  黄伟强:各位京东方同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京东方给我这个机会,讲一下跟医疗健康有关的人工智能的话题。我看了一下今天所有的嘉宾,基本上都是院长、教授,都是很重要的医学背景,很抱歉我本人不是医学背景,我本人也不是学医的。我今天在这里仅仅凭着我自己有30多年的咨询行业的经验,再加上作为咨询行业,因为我们看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客户、各个行业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有一些总结。

  回到今天讲的话题,就是我们叫大医疗也好或者叫大健康也好,其实站在全局的观念看,就是为一个人的服务,其实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是这样的过程当中,其实围绕大健康产业是很大的。刚才几位院长都讲了在医院、医疗设备各方面的经验,我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大健康角度其实是分成五大领域。第一大领域我们叫生物制药,这个也是大健康的重要领域;第二我们叫医疗设备和穿戴设备;第三我们叫医疗的治疗、医院治疗;第四康养,第五其实今天这个话题里都没牵扯到,就是医疗保险、医疗智能支付和医疗保险。在这5个领域里,大家会问人工智能做什么?我告诉大家,我今天就这句话,人工智能到处都可以用,细到每个行业的细分领域,大到各个业务的包括治疗、生产、康养各方面各个领域都可以用,所以这个就是AI很重要的一个热的原因。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

  第二个我想说明的是在AI领域,作为一个专业做咨询的,包括做最近这几年做了一些人工智能的顾问来说,里面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的AI,大家用的比较多的,现在可能在手机上都能用的叫普通型的,或者一般型的叫AI。还有一类刚才郭院长谈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其实在在我们更多的行业领域用的GAI,叫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其实是我们谈的更多的大数据模型训练等等。所以,这个是我们想要谈的,所谓的AI在大健康、大医疗环境里应用的很重要的东西。

  回到今天要讲的这四个话题,其实在大健康的概念里面,GAI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国外很多领域的应用在GAI的应用跟中国差不多,他们唯一做的比我们稍微好一点的就是他们在整个大数据应用方面会比我们多一点。所以,这4个趋势不光是中国的,是全球的。数智驱动、技术引领、多方协同、生态。

  一、数智驱动

  我想讲的重点是“数据”,大家讲了半天,讲的再多,其实数据的有效性是我们生成式AI在行业里面应用最大的壁垒。我们有医疗数据的完整、准确以及打通跨行业,我刚才讲了5个业务领域,真正对一个人、对黄伟强这么一个人来说,如果要做到最优服务,这5个领域的数据应该全部要打通,但是这个现在做不到。因为我有时间,也有机会跟一些上海的三甲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包括科室主任聊过,我就站在一个医院的角度,这个医院是全国有名的,他们在医院里要打通各个科室的数据都做不到。就是我一个病人,黄伟强这个病人在不同的科室看病,我要把数据全部统一对我的病源的GAI分析,这个就是现实。所以,这是第一个我想要讲的数据的重要性,以及数据的无疆界共享的重要原则。

  第二,我们的数据现在在各个领域都是有的,这里只是举了一些最基本的数据要求,但是在每一个数据协同和有效性方面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现在跟很多企业,包括和一些医院、制药企业跟他们谈的时候他们面临的很大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有的药厂要做临床药物的分析,需要一些数据从医院拿,没有。或者说医院不愿意,他有也不愿意分享。

  所以,这个就造成做一些药物分析过程当中的问题。再举个例子,比如就像京东方做了很多穿戴式设备,穿戴式设备产生的数据到底在哪儿?是谁在用,反而现在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保险公司数据最多,要去保险一定把病例给他。我们国内有一家健康保险公司,它有差不多3万多个病例的数据,有10亿多的数据存储,要报销总得告诉他你生什么病,他的数据把这些连成完整的数据链是有的。但是这个数据还是事后的,跟很多临床的数据差很多,所以这个里面是有很大的距离和缺陷存在,这是现实的问题。所以今天想讲的第一个在讲第二个话题之前,第一个数据是根本,第二数据要打通,不光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或者京东方需要做到的,我们需要协同,甚至国家政策要来做这件事,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动是蛮难做的,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技术引领

  在人工智能医疗方面技术引领,刚才各位院长都已经讲了很多的实际案例。我想讲的这一页,这一页里所有现在从目前来看,刚才说了国内和国外来看,我们在每个业务领域的生成式AI应用其实是很深的,我们在中国有GAI生成式人工智能帮病人辅助做手术、做骨科手术的的公司都有。所以,每一个细分的领域,中国的很多业务,包括全球都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它只是在每一个细分的领域,一定是技术引领这个方面,但是在整个协同过程当中就是刚才的问题,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方面。

  三、多方协同

  前面两个都是数据很重要,我们尖端科技也没问题,怎么能够做到全方位的服务每个人的大健康,我们就是要做“协同”。协同里面包含了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团队的应用,二是个人健康的应用。先讲专业团队的应用,如果现在你去做一个手术,他告诉你整个过程都是由人工智能帮你做,你敢做吗?没有一个人敢做,全世界现在都没有1例是完全脱开人的人工智能自动做手术的,没有。所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辅助性的进行手术的一种应用,其实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是这样?说直白一点,我们对人工智能的信任程度,因为人工智能这个东西从目前来看,整个全球的应用来看,在医疗方面还是有一些差距和局限的,它不能规避100%的误差,所以在这个误差当中需要人工校正的。

  还有一个在日常生活当中听的最多的“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国内和国外基本能做到,华为我看到过他们的自动驾驶车,人坐在车上可以不用扶方向盘的,而且不是在测试道路上,是在正驶道路上开的,但是必须有人坐在那边。可以随时干预驾驶,因为在整个自动驾驶过程中由L1-L5,真正做到现在全球的只有L3,自动驾驶少量干预,做到以后真正实现L5的话就是全程自动驾驶,但是这个现在也是没做到,一样的道理。飞机驾驶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医疗方面还是需要人为干预,这个大家必须认可。同时在治疗过程当中,我们也必须跟个人的健康数据做一些很重要的对照,这是刚才有位院长说了,同样一个病在18和80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要去做人工智能多方协同很重要的原因。

  四、未来生态

  这个符合整个刚才讲的各个方面,我们要协同,我们就要有生态。在整个生态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希望从现在最核心的医院是整个人的健康当中很重要的一环,以这个为中心,在周边不断的扩展康养、医疗保险等等。在此过程中,从而奠定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整体研究。

  这是最后一页想讲一点,说到底大家一直讲人工智能,我们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吗?人工智能会不会把我的饭碗抢了?大家一直在问这个问题,而且很多的企业害怕应用人工智能。其实这个没必要,这个话不是权威的,根据我的经验告诉大家,第一,不管再先进的科技跳不过人,不可能替代人;第二,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去拥抱这个新的科技,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如果不这样做一定会落伍,这是肯定的。GAI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就是个很好的先例,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黄总,实际上在京东方智慧医工战略里面也有德勤智慧,再次表示感谢。京东方智慧医工事业一方面坚持数智驱动医疗高质量发展,实现医疗服务与经济管理的全面升级。在健康产品与技术方面,我们坚持建立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创新转化平台和服务链条和临床能力。

  在2017年京东方建立了再生医学研究院,致力于生物科技为健康医疗服务的赋能,大家知道开发的第一款干细胞心肌膜片技术,就是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面我们非常高兴的有请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吴朝晖先生,为大家分享“生物技术临床应用:健康中国的新质生产力。”

  6。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吴朝晖。

  吴朝晖:非常谢谢会议的邀请,本来是希望我来讲讲生物医药的临床应用情况。我离开临床很长时间了,所以我选了一个非常应当前景的很政治的题,也就是讲讲生物技术的临床应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跟大家一块回顾一下生物技术的临床应用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另外聊一聊生物技术对未来生活带来的改变。

  说到生物技术,大家更多的会联想到高新技术、前沿的技术、高新的产业。其实在几千年前,生物技术就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我们喝的醋、吃的现在的粮食,包括喝的茶,包括饮的酒,离不开健康方面的药品应用。生物技术不仅仅是金字塔上的一个故事,更是我们生活中的酱醋茶,跟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技术是个通用技术,它可以用在很多领域,用在农业的时候,叫农业生物技术,大家更多的会同平常所谓的转基因食品会听到,这就是农业生物技术。用在医药领域的时候,就叫医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实际上也是非常广泛的。今天选大家比较关注或者比较热点的几个领域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首先说一说疫苗,实际上,疫苗的应用让人类的寿命比100多年前至少延长了30年,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平均预期寿命,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还不到40岁,到今天平均的到了78岁。在很早以前,民间有一句话,孩子出了疹痘才算解了阎王扣,出了痘了,你才算过了鬼门关,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疫苗的时候,很多时候很多人小孩就夭折,活不到成年就夭折。

  这里所谓的疹和痘,痘就是天花,岁数大一点的人可能胳膊上都会有一个疤,为啥?因为我们种过痘。现在的孩子还去种痘吗?没有了,为啥?因为种痘,天花已经消逝了,消灭了一个传染病。现在还有一个脊髓灰质炎,民间俗称的小儿麻痹症,岁数大一点的会看到,有些人虽然小儿麻痹症没夺下生命,但是走路一瘸一瘸的,但是现在基本上快要消灭了。只是个别的国家还会有个别的毒株存在,包括麻疹,包括腮腺炎、风疹、水痘,像风疹、水痘我们不一定死人,但是好多孕妇感染了以后,小孩的先天性缺陷的发生率会很高,包括乙肝,中国是个乙肝大国,乙肝疫苗的接种,就会让乙肝,中国从乙肝大国变成基本上的消灭。

  可以看到疫苗技术发展的整个路径。从灭活的到基因工程,到最后的mRNA的疫苗技术,从最传统的到现代最先进的技术,现在都在出现。应该说疫苗对人类的寿命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要给大家说一个抗体药物,抗体药物目前主要是用在一些恶性肿瘤,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的疾病治疗。因为有了抗体,就让有一些以前根本没有办法治疗的病有了特效药,效果非常好,对于有些疾病的具有非常高度的选择性和理想的药理学的特性。到现在这个领域发展很快,现在全球有100多种抗体药物在实现。因为它的疗效好,价格也不便宜,所以它的销售改变了药品销售的格局。目前全球排前100的里面有1/3的销售药物是抗体药,前10的里面有一半销售额最大的也是抗体药。

  所以,现在的抗体药也有它的缺陷,比如用的时间长会不会耐药,因为它会产生耐药,因为有的抗体生成的时候是从老鼠过来的,所以人体用的时候会产生抗药性,现在也在想办法怎么让它人源化。另外希望更精准,一个受体结合、两个受体去结合会更精准,有的药效果虽然好,但是副作用也很大,不仅仅是你想要作用的肿瘤身上有这样的受体,别的细胞身上也有这样的受体。所以现在有双抗,也有原来化疗药,大家得了肿瘤以后有句话,说很多人不是因为肿瘤死的,是因为用化疗治死的。化疗药不只是对肿瘤有用,对正常的细胞也会有作用,所以它的毒性。所以现在用扩体和有毒的小分子结合起来以后,就很精准的找到要去杀掉的细胞。

  还有一个是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基因检测这样一个技术,实际上不仅仅是临床诊断,它也是对产品的开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实际是拉近了实验室和临床的距离。有了基因检测,让精准医疗实现了,才有了可能。

  中国的祖先还是非常聪明,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得来的,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一个说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得了相同的病,用同一个办法可能没有用,所以需要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得了不同的病,可能用同一个方法也有用。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现在就知道了,为啥?就是因为虽然可能得的是不同的病,但是可能是相同的靶点,所以在相同的靶点时候,虽然是不同的病,就可以同一个靶向药物治疗,所以基因检测,因为有了基因检测,靶向治疗、精准治疗就成为了现实。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DNA双螺旋结合的发现,人类基因组的计划,当时就是想搞清楚人都有什么样的基因组,然后看看这些基因组跟哪些疾病相关。当时做人类基因组的,由于当时信息技术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还是很慢,所以需要多个发达国家在一起花了将近十几年的时间才完成。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测序技术,时间大大缩短,原来好几年时间完成的,现在一两天就可以做完,而且价格从原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预算要30亿美金,现在可能测下来要1000美金就可以完成。生物技术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包括很多测序仪是需要做信息技术的人开发的,京东方也有PCR的检测。

  谈到基因检测,也要说一说基因治疗。经常对西医的说法、评价你们治标不治本,有了基因治疗,就是可以说了,西医也是治本的。很多疾病,像有些遗传病,是因为基因存在缺陷,还有一些病,是因为基因有了突变。所以,针对这些现在有办法去做基因修正和基因置换,将缺陷的基因换过来,让它正常。还有一些,虽然不置换,但是可以有办法通过调控,可以增强某些基因或者利用某些基因,让功能变强,通过这些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基因治疗的技术也在发展,最开始的时候想把基因转到人体细胞里面去的时候,可能就需要用一些工具,可能有用电的方法、物理的方法、病毒带进去。但是带进去就会有问题,有可能想要它到那个地方没到,到了别的地方,所以产生新的变异,所谓的脱靶。现在有了基因编辑,让做了可以基因转的更准。

  现在我想重点说一下目前很热的一个,刚才主持人也讲了,京东方成立了再生医学研究院,在做两件事,一个是免疫细胞治疗,一个是干细胞治疗。细胞治疗为什么这么热?现在在全国有200多个干细胞注册临床试验在开展,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人去做这个事情?其实当时带动这个的就是因为有一项技术叫“CAR-T”,它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就是因为它的颠覆性的疗效,它在某些血液病,是所有现在方法都已经没有用的时候,这样的一些病人有60%-80%-90%的病人,已经判死刑的病人,不是说还活一个月、两个月,可能现在很多做癌症的,原来化疗药临床试验的时候延长一个月就能批了,延长三个月。但是,这个药是能把从死亡线拉回来,能给60%-90%的病人临床治愈,所有的办法已经用完了没有用,它可以给你治愈。所以,当时是给到大家非常大信心的对这项技术的提振,所以后来有很多CAR-T研究在开展。

  还有干细胞,现在目前在很多适应症在应用,基本上在我们看来研究的项目来看,各个大系统的疾病,一些难治性的疾病都在开展。也有些确实显示出来了特别有意思的效果,有人用iPSC诱导出来了胰岛细胞,把胰腺切除的病人,胰腺已经没有了,智能依赖胰岛素,把它切除以后,胰岛素可以完全停用。同细胞治疗效果来看,一个是可以起死回生,一个是可以让它妙手回春,原来没有的还能有。

  有了这些好的趋势,现在国内对这块投入也挺大,大家都纷纷进入这个领域。这条路径原来细胞治疗到底是个技术还是药品,现在大家都有很大的争议,现在路径也非常清晰了,现在有5个CAR-T的产品已经上市了,也有干细胞的项目已经提交上市的申请。前两天有人看到,北京市有一个干细胞的生产许可证等等,大家炒的很热,实际上现在像美国已经有TIL、TCR-T的疗法已经批准上市。

  干细胞、免疫细胞的发展过程来看,免疫细胞的治疗是因为免疫学的发展,在免疫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因子打到体内以后,可以让免疫细胞大量的增殖,然后产生消炎、抗菌、治疗作用。打了这个以后,能不能把细胞拿出来,在体外大量打进去是不是更可控,所以大家就做了很多细胞治疗,发现以后确实有效,但是还不是理想。后来就出现了CAR-T、TIL、TCR-T的细胞治疗,但是希望让它更精准,增强它的效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也会发现有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实体瘤就不如血液肿瘤看到那么好的趋势,在研究细胞的过程中,同时又发现为啥有些细胞不会起作用,发现细胞还有一些调节性的信号通路,所以又找到了一些因子,比如目前很热的PD-1和PD-L1的免疫在治疗。

  从干细胞来讲,干细胞最早的治疗是用骨髓移植,美国在日本扔了一颗原子弹,很多人得了放射病,为了治疗他们,所以他们有的用健康人的骨髓给人家治疗,发现有效。最早的干细胞治疗是含有干细胞组织的移植,包括现在还在做,后来我们技术发展,把细胞分离和提纯,在体内还能扩增出来,用药的思路在做,现在大家都在做,京东方也在做。有效,有的效果也不错,但是好像没有让人产生跟CAR-T一样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惊人的疗效,所以大家现在也有人对细胞进行改造,做工程化的处理,希望能够增强作用。也有人包括刚才讲的胰岛细胞的移植,它不是一个单一细胞的移植,更像一个类组织的移植,又回到了组织的移植。当然,当时做干细胞所谓的再生医学,我们希望能不能从一个干细胞最后变成一个器官,哪个器官坏了我换一个,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从技术、从细胞不同的功能改变,另外我们也有在细胞剂型的细胞做创新,京东方就有一个膜片,现在在做心衰的临床研究,应该说这样一个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往心脏里打的时候,注射器虽然针眼很小,但毕竟还是创伤。如果应用途径做成一个膜片贴在上面,就会减少损伤,可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我跟刘帅总探讨过很多次,我更看好的是很多情况下,创伤、烧伤了,或者有创伤了,慢性创伤了,现在的是干什么?干细胞如果抹在上面流走了,待不住,如果是膜片贴上,又简便又好用。包括现在在妇产科、生殖科用的比较多,现在有两种现象,上次我们开会的时候,有个产科的大夫就讲,现在有一帮人是年轻人养猫、养狗,就是不生小孩,还有一部分人是想生小孩生不出来,因为子宫存在问题,有的子宫有瘢痕、有修复。所以这样的情况下,但是也要把干细胞注射到宫腔的时候到处跑,待不住,要是贴个膜片上去就待住了,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些应用的例子,有很多可以开发的场景。

  细胞治疗未来的趋势,京东方刚才介绍的我也听到了,我们还在做CAR-NK,CAR很贵,在中国是美国的1/3,也得100多万。天津有一家公司去年上市了,宣布中国终于有一个低于100万的细胞,99.99多,搞一个实验室,可能十几天就能做一个人,所以它的成本很高。但是如果要做成通用型的CAR-NK,或者通用型的CAR-T,都是可以让成本降下来,另外生产周期可以做成货架型的,随时来随时有。

  我们为什么选的这么个题,就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健康中国的新质生产力,现在大家都在学习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我们协会也在学。现在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我们的新质生产力,我们这个行业怎么去发展新质生产力。后来我们在想,生物技术不就是一个新质生产力嘛,从技术上,很多是颠覆性的,疗效也是颠覆性的,把人起死回生的技术疗效到哪儿去找,另外一些新的技术,完全产业链也是个重构的。从管理上,原来很多管理现在不能适用,另外更多的是技术是个新兴技术,特别是生物医药行业新的增长点。所以,习近平说的新质生产力三要要素,革命性的突破、药物创新性的配置、产业深度转型方面,这几方面我们都符合,所以我们肯定是要建设健康中国,离不开生物技术的临床应用。

  在未来,我们还有很多的新的,应该说生物技术领域一些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比如说一些新的技术应用可能会改变很多未来的,包括医疗,包括制药很多的东西。比如mRNA的技术,可能就会改变了药品研发的一种方式,原来基本上发现、去找,可能以后就可以设计了,到实验室就可以把药品设计出来,而且很快。另外一个是像合成生物技术,可能也是未来非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技术。大家可能会提过报道,用合成生物技术,可以把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已经有人把二氧化碳变成了淀粉这样一些技术,我们做药的时候,也有人把原来需要用大量粮食、发酵生产出来,有很多步骤生产出来的原料,可以几步就简化了,而不需要大量的原料,这样一些合成的生物技术,还可以合成基因,甚至小的生命也是可以做成的。有人说合成生物技术是让我们从格物到造物的技术,前一段比较热的异种移植技术,把它转的人基因到动物身上获得器官移植,因为现在器官移植最缺的就是器官的来源。在今后,也可能不能说狼心狗肺,狼心狗肺不一定是骂人的话。应该说生物技术在未来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改变,也希望大家关注,也祝愿京东方在健康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吴理事长,今天全面又听了吴理事长关于生物科技领域的一些详细阐述,也更加坚定了京东方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布局,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着生物科技赋能健康医疗这个路径进行发展和拓展。张羽总在报告当中提出京东方智慧医工依托显示、传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端到端的创新开发平台,构建京东方智慧医工产品和技术能力的整个体系。下面就有请京东方智慧医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帅博士给大家分享京东方创新医工体系的一些情况,有请刘帅。

  7。京东方医工融合技术创新

  刘帅: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智慧医工研究院的刘帅。京东方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我们始终把技术的积累和研发作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去做,每年全年营收的7%会作为整个研发的投入。随着营收的不断增加,从2021年开始,每年研发投入相当于突破了百亿。但是在2022年集团又进一步提出来,作为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能低于全年投入的1.5%,这个大家也都清楚,作为一个基础技术的研发,是属于开发周期比较长,成功率比较低的项目,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在2024年的时候,集团又一次提出将AI人工智能的研发投入要不能低于全年营收的0.5%,通过集团的这些决策,可以看出来京东方在技术创新持续突破方面的决心,也正是因为这种决心和坚守,京东方目前累计的专利已经有了9万件,专利申请连续7年位于全球前十。

  科学的理论验证,大部分时候像大海捞针一样艰难,一个产品从技术研发到最终产品上市,也会经历九九八一难,但是只要我们有成千上万的技术和专利在手,就像一棵树的阶乘一样,通过创新的融合,我们就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千方百计的帮助我们、助力我们早日取得真经。

  医工融合是创新技术融合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医学发展的动力和标志,早在上上个世纪,就是19世纪90年代,就伦琴最早得到了X射线的成像,进入21世纪2000年千禧年的时候,全球第一台腹腔镜的机器人达芬奇获批上市,再到现在AI人工智能在整个医疗的广泛应用。其实大家可以看出一个个医工融合的案例,彰显了工程学和医学的深度融合。京东方也是将医工融合作为我们的核心,推进整个技术的发展。

  京东方智慧医工是以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技术作为支撑,为医院、社区、居家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以及产品和服务。现在相当于搭建了三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以先进传感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终端及系统平台,聚焦于可穿戴式的、无扰的居家检测的产品的开发和转化。第二个平台是基于生物诊断技术的分子检测平台,聚焦于疾病早筛以及诊断的产品研发和转化,第三个平台是基于细胞和组织工程学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平台,这个是聚焦于干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的药物研发转化的平台。

  下面我将分开介绍一下。

  1。智慧终端及系统

  血压检测,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目前全国高血压已经接近3亿人,20多岁、30多岁高压140、150,低压90多越来越普遍了。左上角的袖带式的血压计显而易见,它的原理是通过气压压力阻断肱动脉进行血压的监测,它不能连续测量,也不能无扰测量。如果连续测量的话,晚上每30分钟测一次,一晚上休息不了。另外我也看到一款产品是基于手腕的,不是阻断肱动脉,是阻断桡动脉,也是通过阻断进行血压的监测。

  有创的插管的血压测量这个是金标准,是通过动脉导管穿刺到动脉里,一般是桡动脉,后端压力传感器,这样就可以实现血压的连续监测。但是,基本上是在ICU或者重症病房以及手术过程中会使用。我们现在开发一款产品是可穿戴式的,无袖带的,无需阻断动脉,连续无扰的血压监测产品,这个就是我们的样机,我们也做了对比。在做对比之前,其实我们的目标是不差就可以,但是最后样机做出来和已经上市的穿戴式的二类医疗器械比的话,我们收缩压的平均误差降低了48%,舒张压的平均误差降低了66%。对于这个结果,我们自己也是非常质疑的,我们也一直在验证,但确实是效果还是优于已经上市的二类的医疗机械产品。

  另外我们利用了柔性MEMS传感器,检测桡动脉的压力,可以实现无扰的检测。其实这也想说一点,医工融合,因为先进传感器的发现或者应用,对可穿戴式设备的精准测量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这也是强调医工融合其实是整个科技链条上的发展,才能促进技术的进步。另外我们也提到了基于健康云以及人工智能,将高血压、单病种进行了健康管理列入到项目里,这个产品预计2025年能拿到二类的医疗器械证,然后上市。

  2。智慧系统的案例

  这个和天坛王拥军院长合作的十四五重点研发的计划,打造基于数字医疗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健康管理体系。用到了AI大模型以及数字孪生和物联网技术,其实数字孪生就是数字分身,一个假医生,我们拿它为了做随访。通过物联网的技术,通过设备的接入,保证患者全链条的健康随访管理。

  另外,在这个系统里,增加了AI功能,对患者的病史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根据循证医学给医生提供符合循证医学的科学诊断建议,相当于王院长提到的CDSS,最终为了让医生减轻压力,减轻工作量,让患者获得更好的体验,目前这个产品接入了三款物联网设备,一个是血压计、一个血糖仪、还有一个智能药盒。另外一个计划在39座城市、48家医院开展临床试验,目前38家医院正在开展。未来的规划,我们还是基于多智能体的构建医疗服务AI体系,从单一病种延伸到多病种、多场景为医疗进行赋能。

  这个是我们分子诊断的整体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有三块业务,第一个是诊断试剂,第二个是微流控芯片,第三个是科技服务。涵盖了疾病的风险评估,以及癌症早筛、遗传病的筛查,传染病的筛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筛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阿尔茨海默的早期诊断。方法学平台,我们有高通量测序平台就是NGS,还有荧光定量qPCR、数字PCR、细胞分析平台、免疫组学的平台。微流控芯片平台我们是基于京东方高世代线大规模半导体的成熟经验,我们也是自己开发出了高通量测序的芯片、电化学的检测芯片,还有集成的微流控的芯片。覆盖的话,是从血液瘤到实体瘤的,从早筛到伴随诊断、到预后检测,以及全周期的服务。

  第三个是再生医学平台,刚才吴老师介绍的产品,也是全球首款获批进入临床的间充质干细胞膜片产品。低射血分数冠心病,它其实比普通的冠心病致死率高几倍,一直是整个心血管病领域大家非常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方式是通过搭桥建立血运,搭桥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把血运进行重建,心肌功能得到部分的恢复。但是不是所有的搭桥患者搭完桥效果都好,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搭桥后还是有未建立血运的区域。另外,凋亡的心肌细胞无法恢复,第三个是长期未恢复的心肌无法行使功能。

  随着干细胞的发展,通过静脉、冠脉,以及心肌注射来将干细胞注射到人体,是取得了一定进展。它的一个起效机制也是比较明确的,像间充质干细胞进入人体通过抗分泌因子,然后起到促血管生成,抗心肌凋亡、免疫调节、抗纤维化的作用。但是,它的问题刚才吴老师也讲过,就是细胞留存的时间短,细胞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给它做成一张膜贴在原位,就能保证100%移植到原位,而且利用率高一些,效率高一些。

  怎么做成一张膜?其实就用到了一个医工交叉的融合。有一种材料叫聚乙丙烯酰胺,这是一种温度敏感型的高分子材料,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材料的水分亲疏发生变化。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这个材料是属于一种蜷缩的状态,适合细胞在上面进行培养扩增。当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它就是一种伸展的状态,它是一种亲水性伸展的状态,就有利于细胞分离形成一张膜片,再将膜片进行移植,可以确保100%在原位。

  这个产品在阜外医院开展一期临床实验,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证实。另外一个也是平台化的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外心脏的治疗、心衰的治疗,也可以用于皮肤,包括子宫瘢痕的修复,包括肝脏的修复、肾脏的修复,它的应用场景是比较广的。另外我们也会做成现货型的产品,在医院随取随用,这个案例就是医工交叉融合解决医疗过程问题的典型案例。

  这个是免疫细胞的项目,它是用于辅助治疗实体瘤NK细胞产品,NK细胞叫自然杀伤性细胞,它是可以杀灭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包括自身肿瘤细胞,是整个免疫细胞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化疗药是无差别的杀伤,不仅对肿瘤细胞有杀伤,对人体的正常细胞也有杀伤。NK细胞的好处是对肿瘤的杀伤效果非常强,但是对自身的细胞杀伤性会比较弱。所以,我们也在动物体内看到了它的效果,它显著能抑制实体瘤的生长。

  NK这么好,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太普及,首先它和T细胞不一样,T细胞就是刚才说的CAR-T,还是相对比较容易扩增和培养,NK细胞的培养和扩增非常难,即使扩增起来也不能保证纯度达到要求。但是这么多年的发展,目前行业已经有了提升,NK的纯度能做到70%-80%,扩增也能做到几百倍的扩增倍数。但是,这还远远达不到作为一款药的要求,它可以作为自体,但是满足不了异体的条件,我们再生医学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和攻关,我们的成熟体系可以纯度做到95%以上,扩增倍数到5000倍。

  而我们现在在研的体系,NK纯度做到98%,其实大部分做到99%,甚至可以99.5%,扩增倍数能做到5万倍甚至10万倍。5万倍是什么概念?就是1个NK细胞,我们在体外进行扩增,培养以后,会变成5万个NK细胞,这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数据。现在主要进行工艺的放大,探索全封闭自动化的培养工艺。我们预计到明年,成本能降低80%,这样就解决了CAR--T 120万/针不能普及的问题。

  另外,NK细胞不仅可以进行肿瘤的治疗,辅助性的治疗,它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以及衰老延缓也是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另外,我们会通过自动化的、大规模的封闭培养,达到单批万亿级的产量,真正的让产品能用于临床,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下面就是医工转化平台的一些硬件和场地的情况,智慧终端产品技术平台,它有工业设计与结构的实验室,有产品加工和综合测试的实验室,有系统产品开发实验室和移动医学的实验室。分子检测技术平台,有POCT的诊断技术平台,有针对试剂、设备、研发的生产实验室,以及针对设备和试剂的GMP的生产车间。

  再生医学平台有基于临床前沿研究、基础研究的细胞组学工程学实验室,GMP级的产业化的细胞制备中心,细胞制备中心做到百级。另外,还有品质管理的实验室,可以做到分子、蛋白细胞层面的检测,另外还有一个细胞组织样本库。

  上面是我们已有的一些硬件和场地设施,未来我们会基于北京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以它为基础,搭建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创新转化体系。其实它不是口头一说,包括现在的模式,再生医学虽然没有博士后的工作站,但是跟着再生医学做课题,已经有2个出站的博士后,还有两个博士一直在再生做课题。所以他们都是临床医生、临床背景,也是刚才各个专家提到了,一定是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才有意义。另外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的创新转化模式,做到产学研用的真正深度的融合。

  再生医学包括医工研究院整个发展到现在,离不开创新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这么多年也是跟着创新合作伙伴一起申报了科技部、北京市课题多项,一起申请的专利900余件,参与发布的国际和国家标准8项,高质量论文110篇。另外和科研的机构和学校进行了很多课题的合作,比如在2023年和北大的开放课题,发布了5个课题,北大的实验室和教授们反馈比较积极,提供了10个申报书,经过我们的沟通,确定了两个研发方向,目前正在开展研究。取得的这些成果来之不易,也是创新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才能有这个结果,再次表示感谢。

  最后还有一项任务,IPC智慧医工论坛是一年举办一次,也是借此机会发布一个重磅的产品,叫京东方健康远望学习屏2.0,叫长鹰版,1.0是叫雏鹰版。这个它的意义在于,其实我们现在的青少年,我国的青少年近视率在53.6%,这个绝对是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位居全世界我们是第一名。包括我的孩子上周刚去医院,测了视力储备几乎快没了,还有散光,不到4岁。所以,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专家的共识也是提到近视90%是因为看近,因为近距离引起来的问题。比如在家里看手机,看书、看视频,包括玩乐高,只要在家里都属于比较近的场景。

  长时间近距离看这些东西,不一定非得是视频和看书,只要看玩具、看人看得多了,就会对眼睛的近视有增加风险。而我们这款学习屏,是通过显示+光学技术的模型搭建,就可以由近及远,离这个屏幕只有30-50cm,就可以模拟到10m、260寸的高清画面,这样的话即使在小的房间,小的空间,我们也能实现大户外,远望的效果。所以,极大的能改变整个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体系。另外在书本阅读、休闲娱乐、网课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针对这个产品,专家包括同行给予了很大的认可,另外京东方健康也是这个行业的标准制定者,马上有三个团体标准要发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To C端,对消费者的产品更关注这一年多以来客户对我们的反馈,客户给了我们很多正向的反馈,也是我们能继续坚持、继续深耕这个领域去做青少年健康近视防控的动力,所以也是非常期待大家体验一下。就在我们展厅,我们展厅大家可以亲自感受一下10m、260寸的高清画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最后,再重复一下羽总的结尾,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价值共创是京东方的创新合作的理念,也希望和大家一同共创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帅的分享,在整个京东方健康医疗的整个团队里面,我们有一支年轻有能力、有朝气、有远见、有干劲的年轻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京东方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健康科技产品与技术的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刚才刘帅的分享当中一款产品是京东方健康远望学习屏,这款产品得到万千家庭的一致好评。今天,所有的讲者里邀请到一位特殊的讲者,既是京东方产品的用户,也是一位爸爸,更是一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被他的粉丝称为“常爸”,他就是常青藤爸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黄任董事长。下面我们掌声有请黄任董事长,给大家分享他对京东方产品的见解和认识,谢谢。

  8。看“健”未来-远望学习屏之我见

  黄任: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接受京东方的邀请跟大家聊一聊远像光屏,因为我是两重身份,我既是远望屏的使用者,准确的说我儿子是它的使用者,用了9个月了。另外,我应该是全网卖远像光屏卖的最多的博主,因为我自己用的特别好,我向我的粉丝们不遗余力的在推荐,但凡有人问我,我们家娃远视储备不足了,或者是近视了,我后面该怎么办?我第一个选择就是远像光屏。

  为什么呢?我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市面上有很多人都在推荐远像光屏,我第一个印象是这是什么智商税?一个东西1万多块,一个屏幕1万多块钱,家长的钱也太好骗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京东方也出了远望屏,京东方在我印象当中,它是一个出显示器的,非常专业的公司,我就觉得这个事不能简简单单的用智商税来衡量。所以,我很认真的去研究了它的原理,我找了在北京的5位眼科大咖采访,采访完以后,发现整个理念全部都被颠覆了,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家娃眼睛的大救星,所以我不遗余力的在推远望屏。

  在学习和护眼一直以来都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一直说咱们在学习领域,有一个死亡连等式,学习等于看近,看近等于近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一个道理,所有的现代教育,都是在看近,阅读书得看近,看屏幕是看近,上网课是不是看近?所以,我们的教育当中,全是给孩子近视的诱因,看近等于近视这个事很多眼科专家论证过了。近视的有一大成因,就是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这个连等式一直都存在,当你的学习压力越大的时候,学的越多的时候,近视率就越来越高,这个东西怎么解决?没法解决,是很纠结。你说找医生,医生会告诉你多户外,少看近,多看远,出门上公园看看树,只能有这么一个答案给你。

  可是有个问题,看树很好,因为看树是看远,5m外、10m外是看树。可是看树不能上清华,看书才能上清华,人人都知看树好,清华梦里忘不了。但是怎么办?这事怎么解决呢?现在远像光屏出来以后,我真的觉得这是解决了我的心头大患,这个事说是智商税的人,基本上初中物理都不太过关,初中物理都学过光学,像距跟物距不一样,一个东西放在前面40cm,不一定是40cm,成像距离可以在10m远外,这就是远像光屏的原理。通过光学的理念,把近距离的事物到10m以外距离。

  第一代相当于140吋的大屏幕拉到10m远外,现在他们又出了二代,是260吋的大屏幕拉到10m远外。所以,原来学习等于看近,看近等于近视。现在有了远像光屏,变成学习等于望远,望远等于护眼,一听这个,是不是觉得就真的是解决了我们的一个作为家长的心头大患。原来学习的时候,多纠结,比如看一个纪录片,特别优秀的BBC的纪录片,一边说挺好的,孩子看纪录片英文版的,又学了英语,又涨了知识。

  另外一边,看时间20分钟了,我叫他停一下;40分钟了,不行了,今天的屏幕时间太长了;一个小时了,眼睛还要不要;是不是?这个我觉得是所有人都这样纠结,当过父母的人没有不纠结的,一方面看网课,看纪录片觉得涨知识了,一方面又纠结眼睛要不要,今天100度了,再这么下去年底要250度了。现在不用纠结了,现在我们家娃,每次每天屏幕时间,我们家娃在学编程,之前不敢让他学,为什么?他二年级的右眼近视75度,本来三年级准备学编程的,想打新奥赛这条路,后来说不行,再这么下去别说拿什么新奥奖,75度不行。所以,三年级就没让他学编程。

  现在,有了这个机子,编程可以学起来了,现在一个暑假,编程的课2.5小时,再编1.5小时的程,后面再动画片、纪录片,每天暑假、寒假期间,我们屏幕时间能达到6个小时。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数字,但是大家知道吗?冬天是长眼轴的一个非常可怕的时期,冬天因为没有户外,很冷没有办法出去,在室内又是放寒假,天天在那儿看书、看iPad、看视频绝对是近视高发期。我们因为有了远像屏,以前每天6个小时的屏幕时间,眼轴反而退了,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

  这是我们家娃最近的一个数据,这是我4月份做了复查,8月份又做了复查,这个就是我们的复查数据。4个月过去了,四个半月过去了,右眼眼轴只长了0.02,左眼一点没涨,右眼从75度退回到50度。这个眼轴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我们家娃在四个半月当中,长了5公分身高,按照对应的眼轴增长,如果长0.1,我觉得都很正常,但是只长了0.02,大大的低于生理性眼轴增长的数值,左眼一点都没长。所以,大量的高强度的屏幕时间之后,眼睛反而越变越好了,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存在呀。以前可能只能梦想的,现在真的实现了,大量的屏幕时间、大量的学习时间之后,越学眼睛越好,越看屏幕眼睛越好,上的网课越多眼睛越好,这对我来说就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我对所有的粉丝都说,只要你经济条件允许,你家里必入远像屏,看屏幕的时间多,上网课大户一定入远像屏。

  我非常感谢京东方,我今天早上才从杭州过来的,因为我昨天在杭州出差,我明天在杭州还有直播。所以,我是今天早上赶了第一班火车过来,今天晚上要坐最后一班飞机再飞回杭州去,中间为了参加这个会。为什么?我说我对你表示感谢,这个东西救了我们家娃的眼睛,所以我对你表示感谢。

  我其实很感谢京东方愿意在这个方面进行投入,实话实说远像屏这个东西,它的理念还并没有得到所有的用户理解和认同,这个很正常,但是知道OK镜,都听过OK镜,角膜塑形镜。你知道角膜塑形镜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吗?60年前,一九六几年就有OK镜了,在中国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就近十年。也就是说,一个东西出来到得到业学界的广泛认可,到用户的广泛认可用了50年的时间。我不希望说远像屏也经历过50年,这太长了。我觉得由我们使用者能够影响一定的粉丝,我们不断的努力,我觉得能够把这个时间大大的缩短。但是,这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有几年的时间,慢慢的科普,慢慢的渗透,慢慢的说服这个市场。

  所以,我为什么说很感谢京东方愿意做这个投入,现在的大环境大家都知道,想要让一个初创公司在还没有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产品上持续的投入,持续的迭代、优化,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只有京东方,显示屏的一哥,国之重器,我觉得它能够在这上面持续的投入,前面可能有一段时间不挣钱,但是我觉得这个投入是值得的。几年以后,等到所有的家长们都认可了远像屏的作用以后,大家会感谢你的。说还好当时京东方在力排众议,愿意坚持下去。所以,我觉得这个事别人不做,作为国之重器的京东方一定要做,这个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们,眼睛能够越来越好,把近视率能够大幅降低,我觉得这是一个神器。

  所以,我今天特地从杭州赶过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同时对京东方的感谢,谢谢大家!

  主持人:特别感谢黄总生动的演讲,对于客户的认同是京东方健康产品追求的一个目标,这个产品在展台里有展示,欢迎大家品鉴。通过今天的报告,大家能够认识到,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健康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大的背景下,医院不单纯是为了看病,更是健康的维护者,在这个大背景下,患者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是主动的参与治疗。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京东方智慧医工愿意与大家深度的合作,来推动这个时代的到来,来拥抱这个时代的到来。

  尊敬的各位来宾,非常感谢大家的陪伴,今天的大会报告到此结束了,本着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价值共创的理念,京东方健康期待与各位共同打造医工融合创新的新生态。再次感谢大家的莅临,让我们明年再见,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迪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