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庆尚南道等地爆发多起山林火灾,截至3月26日已造成24人遇难、26人受伤。根据韩国官方调查,四起主要火灾中,两起与扫墓活动直接相关:庆尚北道义成郡的扫墓者因未使用专用焚烧设施导致火势失控,蔚州郡则因焚烧祭祀残留物引发山火。尽管韩国主流扫墓文化已摒弃烧纸传统,但此次事件暴露了传统习俗的隐性风险与现代防火需求间的矛盾。

一、韩国扫墓文化:从焚烧到环保的百年演变
历史背景
韩国传统祭祀文化曾受中国儒家影响,但日据时期(1910-1945年)的强制简化政策削弱了焚烧习俗。1969年韩国政府颁布《家庭礼仪标准》,进一步推动以鲜花、清酒、水果为核心的祭祀方式,烧纸钱逐渐退出主流。
目前韩国人扫墓普遍遵循“红东白西”“生东熟西”的祭品摆放规则,避免使用明火,仅以鞠躬表达敬意。
现实矛盾
传统残留:庆尚道等保守地区仍有少数老年人保留焚烧祭祀残留物或杂草的习惯。此次山火中,义成郡的案例正是扫墓者在清理墓地时违规焚烧所致。
外围风险:割草机作业、焊接火花等“非祭祀核心行为”在扫墓期间集中发生,叠加春季干燥气候,成为火灾隐患的放大器。
二、法律框架与事故追责:过失代价高昂
韩国对山火追责采取“后果决定惩罚”原则:
《山林保护法》第53条:过失引发火灾者最高面临3年监禁或3000万韩元(约15万元人民币)罚款。
《刑法》第172条:若火灾致人伤亡,刑期上限升至5年,罚款可达5000万韩元。
典型案例:庆尚南道山清郡农民因割草机火花导致4名消防员殉职,可能面临顶格处罚;义成郡扫墓者造成1.5万公顷林地损毁,即便主动报警,仍需承担短期监禁或高额罚款。
三、深层矛盾:习俗惯性、气候危机与治理挑战
人为失误的放大效应
2025年韩国山火中,25%的起火点与扫墓相关活动有关,较过去五年均值上升10%。尽管法律严苛,但农村地区对焚烧杂草、机械操作的防火意识仍显薄弱,尤其在老龄化严重的保守派大本营庆尚道,传统惯性难以快速扭转。
气候变化的推波助澜
3月韩国东南部持续强风(风速达10m/s以上)与干旱(湿度低于30%)使火星扩散速度倍增,小火苗可在10分钟内蔓延至数公顷林地,远超常规灭火响应速度。
四、韩国政府的应对策略与困境
强化法律威慑
计划将《山林保护法》罚款上限提高至1亿韩元,并强制扫墓区域配备灭火设备。
推广“数字墓地管理系统”,通过预约制分散扫墓人流,降低同时段火灾风险。
文化治理的局限性
罚款与设备无法根除“焚烧杂草”等非正式习俗,农村地区对机械作业的防火培训覆盖率不足60%。
观念更新需长期投入:韩国山林厅2025年预算中,防火宣传经费仅占3%,远低于灭火设备采购(45%)。
结语:传统与安全的再平衡
此次山火暴露了韩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未能完全消解的习俗风险。尽管法律严惩与技术进步能缓解问题,但根本解决之道在于重塑民众对“安全祭祀”的认知——缅怀祖先不应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韩国若能在文化传承中嵌入防火责任意识,或可为全球多山国家提供传统习俗与生态保护的共存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