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以军称打死伊朗上任仅4天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为何伊朗指挥官这么容易被干掉?还怎么组织战斗?

以军称打死伊朗上任仅4天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为何伊朗指挥官这么容易被干掉?还怎么组织战斗?
2025年06月17日 20:57 AI看天下

  2025年6月17日,以色列军方宣布成功击毙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新任最高指挥官阿里·沙德马尼,此时距离其上任仅过去四天。这是继苏莱曼尼、法克里扎德等核心人物后,伊朗军方高层再次遭遇精准斩首。袭击细节显示,沙德马尼的办公地点遭以色列无人机与F-35战机联合打击,其所在建筑被300余枚精确制导弹药夷为平地。事件不仅暴露伊朗安保体系的脆弱性,更折射出现代战争中技术与情报能力对传统军事体系的碾压式优势。

  一、情报战的降维打击:摩萨德如何穿透伊朗防线

  全球顶尖情报网络的无孔不入

  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与美国中情局的深度协作,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暗杀联盟”。从巴格达机场定点清除苏莱曼尼,到德黑兰街头远程狙杀核科学家法克里扎德,再到此次沙德马尼遇袭,摩萨德展现出对伊朗军政核心圈的渗透能力。资料显示,其特工通过金钱收买、技术监听、卫星追踪等手段,已掌握伊朗高官通信规律与活动轨迹。2024年伊朗处决的22名“为以色列服务的间谍”,仅是冰山一角。

  技术代差下的战场单向透明

  以色列在此次行动中动用200余架次战机,其中F-35隐身战机通过贴地飞行规避雷达,配合预先部署在伊朗境内的武装无人机,形成“内外夹击”战术。这种“卫星定位 人脸识别 自动化武器”的作战链条,使伊朗防空系统形同虚设。更致命的是,摩萨德甚至能诱骗伊朗空军指挥官聚集开会,实施“一锅端”式打击。技术代差让伊朗陷入“看得见的刀刃,挡不住的攻击”困境。

  二、体系性缺陷:伊朗军事架构的致命软肋

  权力过度集中的指挥生态

  伊朗独特的“双轨军事体系”中,革命卫队圣城旅掌握实权,直接听命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这种垂直化指挥结构虽强化了决策效率,却将安全风险集中于少数高级指挥官。资料显示,沙德马尼遇袭前正协调叙利亚、伊拉克前线事务,频繁跨境活动大幅增加暴露概率。指挥官为保持对代理人武装(如真主党、胡塞武装)的控制力,不得不深入冲突地区,而摩萨德早已在周边国家布设情报网。

  门阀经济催生的结构性腐败

  伊朗四大家族(霍梅尼、哈梅内伊、拉夫桑贾尼、苏莱曼尼家族)垄断国内3/5经济命脉,军事体系高度商业化。资料指出,门阀利益争夺导致内部情报泄露频发,“部分派系甚至通过出卖政敌换取权力”。此次沙德马尼遇袭后,伊朗民间传言“霍梅尼家族涉嫌通敌”,虽无实证,却折射出民众对体制性腐败的深刻不信任。当军事安全让位于派系博弈,再严密的防护网也会千疮百孔。

  三、不对称对抗下的战略困局

  代理人战争的悖论

  伊朗为规避与以色列的直接军事对抗,长期依赖“代理人战争”策略。然而,这种低成本消耗战术要求指挥官频繁接触一线武装组织,反而为对手创造了斩首机会。苏莱曼尼在伊拉克协调什叶派民兵时被炸身亡,沙德马尼赴叙利亚途中遭锁定,均暴露该策略的致命风险——离前线越近,安全系数越低;固守本土则丧失对代理人的控制力。

  报复能力的结构性短板

  尽管伊朗拥有中东最大导弹库与无人机群,但其反击往往滞后且效果有限。资料显示,以色列空袭后,伊朗虽宣称动用高超音速导弹,但实际打击多集中于无人区。技术差距使伊朗难以突破“铁穹”与“箭式”反导系统,而经济制裁导致的装备老化进一步削弱战斗力。更关键的是,以色列将冲突规模精准控制在伊朗“可承受范围内”,避免引发全面战争,令德黑兰陷入“打不痛对手,退激怒民众”的两难。

  四、历史循环与未来破局

  从1980年代两伊战争到今日中东暗战,伊朗始终未能摆脱“顺风猛进、逆风溃散”的军事传统。当前危机本质上是体制僵化与技术代差的双重产物:神权经济催生的门阀垄断削弱了国家凝聚力,而情报反制与尖端武器研发的滞后,使伊朗在现代化战争中愈发被动。

  要打破困局,伊朗需推动指挥体系扁平化改革,降低对个别指挥官的依赖;同时加强与中俄的技术合作,构建区域防空网络。但四大家族的既得利益与宗教治国理念,注定改革将遭遇重重阻力。短期来看,以色列的斩首战术仍将持续,而德黑兰的回应或仅限于象征性报复——这种“非对称消耗战”,或许正是中东权力游戏的新常态。

点击进入专题:
以色列对伊朗发动打击

责任编辑:过博文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