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又被发现了”的大美青海

“又被发现了”的大美青海
2023年11月21日 01:01 青海日报

青海中国原子城。本报记者 张鹏 摄青海中国原子城。本报记者 张鹏 摄
原子城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本报记者 张鹏 摄原子城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本报记者 张鹏 摄
梦幻小火车。廖聪 摄梦幻小火车。廖聪 摄

  新华日报记者 陈炳山 付 奇

  青海日报记者 芈 峤 张多钧

  每年7、8月份,在江苏各地与高温“抗争”时,青海却迎来了“最美的时节”。特别是旅游全面复苏的今年,从民族文化到红色旅游,从三江源头到盐湖风情,一个个网红景点一次次被游客“发现”,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大美青海”持续刷屏。

  生态是青海旅游的“王牌”,但青海不只有生态。大美青海究竟做对了哪些事?这给作为长江之“尾”的“水韵江苏”又带来哪些启示?记者从西宁驱车一路向西,去发现“又被发现了”的青海旅游的秘密。

  【现场探访】

  “哈拉一拉赛尼撒(音译)!”随着一声青海特有少数民族土族语“大家好”的问候,10月31日下午,青海调研行的第一站——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互助土族故土园,这也是青海第三家5A级景区,是离西宁机场最近的景区,很多来青海的游客,首选会先到这里。

  “我们土族以‘三’为尊,所以客人一定要喝下三杯酒。”在景区门口,循着游客服务中心一位“阿姑”(当地对成年女子的称呼)的指引,游客戴上哈达,连饮三盅青稞酒。

  景区内,土族元素随处可见,这个从辽东远迁而来的少数民族留下的建筑、服饰、民俗等非遗瑰宝,如今因旅游开发而再次迸发光彩。

  下午3时30分,景区内土司府前已经人满为患。一场“土司招婿”互动沉浸式演出,将游客情绪推至高潮。“现在是旅游淡季,但今天还是接待了3个上百人的一日游团队。”景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景区一年能接待游客30万人左右。

  事实上,在互助,除了民俗特色游,工业旅游也有声有色。出了彩虹部落土族园,不远处就是“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板块,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和青稞酒原产地保护基地。

  沿着参观路线,游客可以在数字化展馆里了解青稞酒的制作流程,还可以品尝到70度的“头茬酒”。“整个工厂开放参观的同时,正常进行原酒生产,并与位于无锡的江南大学等合作成立了中国青稞酒研究院,每年来参观的游客有2万人左右。”互助县委派驻天佑德公司党委第一书记陈得锴说。

  内容多样化,是青海旅游最大特色之一。这里不仅有民俗文化,更有国内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

  11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平均海拔3100米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这里曾是风雪高原、大漠深处,也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如今,在这片青海金银滩“221基地”的旧址上,一座崭新的原子城纪念馆,为游客完整记录了当年那段岁月。

  走进纪念馆,就仿佛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整座纪念馆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和声光影像资源,展现了从原子弹立项到研制成功的全过程。“展馆2009年5月建成开放,2021年6月经改造升级后重新开放。展陈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展出图片600多幅,还有900多件革命文物。”工作人员指着一台陈列机器说,像这台当年科研人员使用过的国产高速转镜扫描相机,现在仍可使用。

  当天,记者遇到了青海民族大学60多名学生来纪念馆参加社会实践。“展出内容非常丰富,很震撼。我看到先辈们作出的无私贡献非常动容。”2022级研究生吴瑶说。

  “我们将红色旅游与研学、宣讲等相结合,平均每年有40多万人来参观。光今天就预约了10场解说,最多一天要解说七八十场。”原子城纪念馆副馆长杜文林介绍,纪念馆主动对外交流,自主开发了情景党课,已走进包括江苏在内的22个省份。

  继续驱车来到离原子城纪念馆不远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一分厂”,则像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20多栋建筑全部保留了当年苏式建筑的模样。

  一进厂门,左手边就是铀部件加工车间。“当年,一分厂是221基地的核心,而这个102车间是一分厂的核心。”记者跟随海北州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办主任李兴平走进这座今年8月刚刚试开放的车间,里面已经改造成陈列展示空间,既有现代化的沉浸式影院、图纸造型装置,也有还原历史的大幅标语和场景设备。

  而来到较早开发的六厂区——爆轰试验区,则又是另一番景象。荒凉的戈壁滩一望无际,视线的尽头就是雪山。这里就是当年做爆轰实验的地方,如今,铜墙铁壁一般的观测台和地下研究所均已对外开放,观测台外还能看到当年爆轰留下的痕迹。“未来,相关影视基地、作家基地都要在这里揭牌。”李兴平兴奋地说。

  “当年整个211基地有18个厂区、4个生活区,形成了这座‘原子城’。1995年5月,原子城完成使命,整体移交海北州地方政府,我们对一批文物价值较高的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充实和修缮。”李兴平表示,未来将继续着力保留“当年的味道”,在保护的同时陆续开放一批新项目,以防同质化。

  沿着宽阔的国道从海晏县一路向西开,3个多小时,就能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这座只有几千常住人口的小镇,在7、8月份会涌入百万游客,只因为那座“可以踩在湖面上拍照”的茶卡盐湖。

  11月的茶卡盐湖景区已经过了最佳游览期,但壮美景色不减。乘坐游览火车一路向前,左右就是一望无际的奶绿色盐湖,远远还能看到已经成为装饰的采盐船。行至盐湖深处,北面是祁连山、南面是昆仑山,这个季节可以看到雪山映湖的绝美景色。

  茶卡盐湖景区每年从5月份开放到11月份。截至11月1日,景区今年已经接待了223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客流,景区环境如何保障?

  “生态景区绝不能大兴土木,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军一一历数:景区内包括栏杆在内所有构筑物都是木制的,使用的也是电瓶小火车;景区核心地段没有餐饮,只配备了必要的水和面包,游客吃饭可以去生活区和镇上;核心景区没有固定厕所,用的是船厕,每日清理,而在生活区则建有高标准污水处理厂;盐湖也是分区开放,分开放区和养护区,每年都调换……

  “为了提高游览舒适度,今年休整期我们将对景区进行大规模数字化改造提升,未来景区内坐小火车可以像坐高铁一样,全部数据联网。”苏军说。

  【新闻纵深】

  青海湖、茶卡盐湖、祁连大草原……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在网络上持续转发、纷纷点赞时,被网友贴上了高原蓝宝石、天空之镜、东方瑞士等网红“标签”,写入自己的人生必去清单,这些“标签”,是青海的名片,也是网友对青海旅游的认可。

  回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来青考察时赋予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为青海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根本遵循。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青海坚守生态底线,以“三江之源、生态屏障、国家公园、资源能源”的靓丽名片,用优质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塑造高品质高标准的“诗和远方”,努力打造具有高点站位、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青海加快文旅融合与公共体育发展,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新业态,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线路和风景道,寻求绿色发展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青海共查明文化和旅游资源单体16193处,布局“4(四条省际环线)+4(四条省内环线)+5(五条特色主题旅游线)”旅游环线,多年的探索和积淀,使得青海的生态旅游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7月,祁连草原美如仙境,如珍珠般的藏系羊散放在绿草甸上,远处风机转动若隐若现,这是绿色有机农牧业蓬勃发展的写照,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有网友发朋友圈配图感叹,来青海旅游就是为了净化心灵,感受高原之美。

  8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北纬37度星空营地景区,一群群年轻人仰望星空,等待流星雨划过夜空。正是这里的独特自然环境和无污染的天高云淡,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爱好者“追星”至此。不要小看这个茫茫戈壁深处的景区,从2019年起步,在人们口耳宣传中,已成为网红打卡观星地,到夏季甚至“一房难求”。

  为什么青海旅游越来越热?因为极具魅力的原生态景致。

  一直以来,青海一边保护生态环境,一边开辟绿色发展通道,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现实。

  青海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还介绍,青海发挥资源优势,丰富产品供给,持续完善青藏、青甘、青川、青新旅游大环线和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生态旅游精品环线,7条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今年前三季度,青海累计接待游客3938.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5.74亿元,分别是2022年同期的2倍和2.75倍。

  挖掘生态旅游潜力,构建共融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旅发展新模式,打造成令人向往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还在积极探索。

  【记者观察】

  风乍起,吹皱一池湖水。今年这场旅游复苏之风,再次为青海带来如潮的客流。一边乘势扬势、一边守正创新,坚持开发与保护共存的理念,成为青海这方旅游资源丰沛的宝地再次“被看见”的关键。

  早在今年4月,“大美青海 生态之旅”就先后载歌载舞走进苏州、南京,专场推介青海文旅资源,生动讲述“大美青海的故事”。即便记者当时全程参加了旅游推介会,但若不是亲身来到青海,还是无法真切感受她的壮美。

  在青海采访时,记者可以深深感受到各地齐心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决心——互助县深化文旅融合,活化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出别具风味的民俗文化游;海晏县将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类文化场馆设施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通过红色旅游让当地生活真正实现“海晏河清”;乌兰县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多样生态资源,形成高原特色旅游品牌……

  再看江苏,不仅拥有悠久独特的地方文化、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独一无二的“水韵”文化,而且有更为广阔的文旅消费市场空间。在旅游市场全面复苏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激发文旅消费潜力,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探索与实践,值得“水韵江苏”学习借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