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天眼聚焦|非遗进校园:一场色彩斑斓的“美的教育”

天眼聚焦|非遗进校园:一场色彩斑斓的“美的教育”
2023年12月27日 18:49 新浪新闻

  

  赤水竹编非遗第六代传承人杨昌芹向学生介绍竹编制品

  “小小竹篾,挑一压一,经纬交错……”近日,在赤水市大同镇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赤水竹编非遗第六代传承人杨昌芹,带领文华学校四年级学生们体验制作“非遗竹编”。她耐心地讲解、演示着竹编的制作过程,学生们互帮互助,编织出了一个个精巧的竹编作品。

  一直以来,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是贵州一张靓丽的名片,而多元的民族文化也彰显着贵州文化底蕴,为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提供了宝贵的非遗资源,也为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描绘了鲜亮的文化色彩。

  这是一场色彩斑斓的“美的教育”。随着“双减”政策不断落实,全省各地探索“5+2”课后服务、推进“一校一特色”和“一校一品牌”建设,以课后服务为载体,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让学生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一堂堂展现贵州“非遗之美”的盛宴与“双减”碰撞出绚丽之花。

  融入校园 “非遗”走进学习生活

  作为“非遗”大省,创新与传承同样重要。2021年发布的《贵州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要推进非遗普及教育,重点支持非遗进校园,鼓励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课程、开展非遗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把本地区非遗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内容。

  学生填色绘制安顺地戏面具

  每周课后社团时间,贵阳市花溪区燕楼镇中心完小六年级魏文瑞小朋友与同伴准时排练着地戏《隋唐英雄传》中罗通扫北选段。脱下戏服,摘下头戴的木刻脸谱面具,已是满头大汗的魏文瑞告诉记者:“学习地戏这几年,我在学校学会了地戏,也收获了许多朋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人参与、了解地戏。”

  据燕楼镇中心完小教师魏纪英介绍,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申请了关于地戏的市级课题,将地戏作为非遗文化传承重点,不仅把地戏文化融入英语、美术、音乐等社团,并且请来民间地戏文化非遗传承人培养学生进行地戏表演。

  贵阳市花溪区燕楼镇中心完小表演安顺地戏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安顺或贵阳进行地戏表演,希望通过学生的传承,为这项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魏纪英说。

  册亨县民族中学将散落在民间的布依转场舞、竹鼓舞、布依刺绣等独具特色的非遗搬进校园,编订了《册亨人文与自然》《布依转场舞、竹鼓舞》《剪纸》等11本校本教材,参编教师达100余人。截至目前,全州有省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5所,州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26所,县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60所。

  非遗薪传 增强本土文化活力

  

  月牙镋非遗传承人龙安民指导学生动作

  “我上小学时就看见过月牙镋表演,感觉非常新奇和向往。上中学后,我就积极参加了月牙镋社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月牙镋武术带给我的快乐和激情。我会好好学习,把它传承下去,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侗族的传统文化。”天柱县高酿镇中学月牙镋社团学生龙定国说。

  月牙镋武术是一项古老的侗族武术,手持状似牛角,呈弯月形的兵器月牙镋,动作威猛、刚劲有力、身械并用。如今,这项古老的民族武术走进天柱县高酿镇中学成为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健身体操。

  “作为月牙镋传承人,我很高兴能够把这个技艺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中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做到自觉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侗家文化。”月牙镋非遗传承人龙安民说。

  三都水族自治县鹏城希望学校的马尾绣社团教室中学生的马尾绣作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天柱县各中小学积极探索非遗文化课程,相继开设了侗族大歌、月牙镋、侗族花架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把更多的民族元素浸润到学生灵魂之中,让“非遗”技艺在青少年儿童中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民族文化振兴。

  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鹏城希望学校的马尾绣社团教室,学生们一针一线,按照老师的叮嘱认真绣制着马尾绣,而在隔壁的书法教室里,师生心无旁骛地挥动毛笔书写水族文字。

  2006年“水族马尾绣”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鹏城希望学校迅速组建马尾绣社团,并先后请来了多位省级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绣制马尾绣。“双减”政策实施后,以水族文化为载体,鹏城希望学校持续探索落实“双减”政策的多元方式,通过唱水歌、跳民族操等持续为非遗传承提供平台。

  形式丰富 展示民族文化风采

  “这是我们馆内的藏品,有水族民间艺人高超的马尾绣和水书书法。”三都非遗文化中心讲解员向学生们讲解水族的发源及三都发展历史。三都鹏城希望学校大队部定期带领少先队员走进三都非遗文化中心,通过参观学习,走进家乡的历史长河,感受水族文化的精髓。

  研学赋能“双减”,无论是走出校园,前往研学基地带领师生“体验式”感受非遗文化,还是通过大课间、校园社团等活动丰富非遗进校园形式,贵州多维度持续推进“非遗+双减”的内涵发展。

  施秉县第一中学大课间施秉苗族踩鼓舞、板凳舞

  近年来,施秉县利用学校大课间时间,以跑操+苗族踩鼓舞、板凳舞的方式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陶冶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承。

  土家族摆手舞、苗族芦笙舞、水族铜鼓舞……一个个经改编的“简易”民族舞蹈引进了大课间,使学生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浸润在非遗文化中茁壮成长。

  

  从江一中学生演唱侗族大歌

  施秉县选定县民族中学、杨柳塘镇中心小学、马号乡黄古小学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试点示范学校,将苗族大歌、飞歌、酒歌、木叶等纳入音乐课,将板凳舞、踩鼓舞、芦笙舞、草把龙等纳入体育课,将刺绣、剪纸等纳入美术课。

  2023年11月,从江县第一民族中学侗族大歌传承基地正式挂牌,标志着民族文化真正融入了高中课堂,也为今后高中学子们报考大学选择术科专业拓宽了渠道。近五年间,在侗族大歌传承人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从江一中有50余名学生通过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类专业考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实现了大学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编辑 张凌

  二审 袁航

  三审 岳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