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宁夏故事.特别讲述 | “我是石炭井的一双眼睛”

宁夏故事.特别讲述 | “我是石炭井的一双眼睛”
2024年01月15日 23:46 新浪新闻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Play Video

  Play

  Current Time 0:00

  Loaded: 0%

  0:00

  Duration -:-

  Fullscreen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Text

  Color

  White

  Black

  Red

  Green

  Blue

  Yellow

  Magenta

  Cyan

  Transparency

  Opaque

  Semi-Transparent

  Background

  Color

  Black

  White

  Red

  Green

  Blue

  Yellow

  Magenta

  Cyan

  Transparency

  Opaque

  Semi-Transparent

  Transparent

  Window

  Color

  Black

  White

  Red

  Green

  Blue

  Yellow

  Magenta

  Cyan

  Transparency

  Transparent

  Semi-Transparent

  Opaque

  Font Size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300%

  400%

  Text Edge Style

  None

  Raised

  Depressed

  Uniform

  Dropshadow

  Font Family

  Proportional Sans-Serif

  Monospace Sans-Serif

  Proportional Serif

  Monospace Serif

  Casual

  Script

  Small Caps

  Reset restore all settings to the default valuesDone

  Close Modal Dialog

  End of dialog window.

  “突然间就火了,让人猝不及防!”年末岁初,寒冬凛冽,说起两个多月前发生的事情,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兰恩赦仍津津乐道。

  去年“十一”期间,位于贺兰山腹地的石炭井翡翠湖被一位网红拍成短视频传播后,引来大量游客打卡。游人、车辆太多,附近又没有规划设计,造成拥堵,现场混乱不堪。

  得知消息的兰恩赦心急如焚,千万不要发生意外啊,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一边和同事火速赶往现场疏散交通。

  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她们上午11点到现场,结果目的没达到,反而自己被堵到里面出不来。等到交通恢复正常,从翡翠湖出来,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整整被困4个多小时!

  说起这件趣事,兰恩赦情不自禁笑起来,虽然这件事情很尴尬,但石炭井这座城在沉寂了20多年后,又一次“活”过来,让她心情大好。

  从60年前的繁华似锦,到20年前的空空如也,再到如今的华丽转型,石炭井的“城生”随着时代变迁、政策变动,不断发生变化,如今已变成最好的样子。

  “我的一生已和石炭井绑在一起,分都分不开。”作为这座城从无到有、从辉煌到没落再到重拾荣光的见证者,61岁的葛义红用6个字表达自己的感慨:“小香港”回来了!

葛义红在矿工居住区旧址讲述石炭井曾经的辉煌。葛义红在矿工居住区旧址讲述石炭井曾经的辉煌。

  繁华:“百里矿区”名远扬

  “石炭”者,“煤炭”也,石炭井区因此而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前来石炭井挖煤的人数渐多,称此地为“石炭沟”。1941年,改“沟”为“井”,故名“石炭井”。

  1962年6月的一天,石炭井矿区医院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葛义红出生了。

  “从我记事起,这里就繁华无比,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当地人都形象地叫它‘小香港’。”说到这里,葛义红陷入回忆。那时候,矿区的灯火彻夜长明,学校、医院、商场、旅店、餐馆、影院、澡堂、歌舞厅等一应俱全,一到周末,很多外地人都赶来消费、游玩。

  石炭井矿区的问世,深烙着时代的印记。1958年,为满足酒泉钢铁公司的煤炭供应,国家开始投资建设石炭井矿区,来自全国各地支援宁夏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来到这片建设热土,开始了艰苦创业历程,其中包括从山东千里迢迢而来的葛义红父母。

  建设者扎根深山,冒严寒、斗酷暑、战风沙,建矿采煤、修路架桥,建医院、办学校,商贸往来,社会交融,曾经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焦煤基地之一。

  彼时,石炭井因出产“太西煤”而享誉国内外,有贺兰山“百里矿区”之称,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也是宁夏煤炭工业的主要发祥地,最好的一年,煤炭年产量达到730万吨。

  在这里,诞生了宁夏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铁,其在西北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石炭井,街道上人来人往。资料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石炭井,街道上人来人往。资料图

  穿行在石炭井的老街区,“国营大食堂”“粮油供应站”“家电经营部”“东辉小卖部”“春雷理发店”……一个个颇有年代感的招牌、一间间墙体斑驳的商铺,无声地讲述着属于那个年代的小城故事,让人心底有种穿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怀旧情愫萌生。

  1987年竣工的红光市场,上市商品1000多种,每日来这里的交易人数1万人次左右,1990年成交额达到1305万元。

  有一年春节,葛义红和弟弟想摆个炮摊挣点零花钱,但占地近8000平方米的市场根本挤不下,不得已只能把摊位摆在市场门口,“太热闹了,啥都能买到!”

  那时候,工人收入高,外地人居多,他们出入宁夏时,把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时髦商品带回来,录音机、电视机、喇叭裤等,都从这里兴起,一度引领了宁夏的时尚和消费潮流,“小香港”的名头越叫越响。

1987年竣工的红光市场,就是宁夏最早的商业综合体,融合了零售、餐饮、娱乐等多项城市主要功能活动。1987年竣工的红光市场,就是宁夏最早的商业综合体,融合了零售、餐饮、娱乐等多项城市主要功能活动。

  从上学到工作再到结婚生子,葛义红沿着父辈的足迹成长,由“矿二代”变成矿区建设者接班人,先后在矿区后勤、食堂、锅炉化验室工作,后来又主管矿区幼儿园、单身公寓。她很少走出矿区,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也让她获得了各种级别的荣誉,人生的高光时刻就如同同时期的石炭井。

  石炭井是“全国少有、宁夏唯一”的完整行政工矿区。1970年至1978年,石炭井矿务局实现连续8年增产,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

  上世纪90年代,矿区发展至鼎盛。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石炭井有住户19208户,人口达到75237人。人口最多时,接近13万人,仅矿区干部职工就达3.6万人。

  空城:衰落撤并一地伤

  “谁也想不到,盛极转衰来得如此之快!”葛义红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传统的工业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大批企业改制或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人口随之减少,石炭井也没能幸免。

  到2002年,石炭井人口数量锐减一半,降到6.4万人。

  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石炭井,曾于1970年被规划为市辖区,正式宣告成为石嘴山市第二个城市辖区。2002年10月,经自治区政府上报国务院同意,作出撤销石炭井区的决定。次年8月,大武口区在石炭井设办事处,称“石炭井街道办事处”。

  32年的建制,从煤炭资源的发掘、开采、畅销,到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城市功能的逐步萎缩,石炭井的“城生”就是一部大时代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建设发展转型的浓缩历史。

  随着石炭井矿务局撤并到神华宁煤集团、矿区关停,职工被分流到灵武红柳煤矿、枣泉煤矿,石炭井这个老牌矿区在经过了30多年的岁月洗礼后,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过度掘采,导致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功能随之萎缩。资料图过度掘采,导致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功能随之萎缩。资料图

  “职工被送走的时候,搞了一个欢送仪式,敲锣打鼓的,但车上车下的所有人都哭得稀里哗啦。”葛义红至今清晰地记得送别职工的场景,都是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分别不知何时再能相见,大家隔着车窗玻璃号啕大哭,宣泄着心中的不舍。

  这种影响遗留至今,石炭井辖区面积3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6平方公里,街道在册户籍人口2417户4072人,但常住人口只有182户259人。

  葛义红选择了留守,这座城市已经融入她的人生,变成生命中的一部分,割舍不下,“我也曾去山东老家、银川和大武口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总感觉浑身不得劲,只有回到这里,才能找到自己。”

  留守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退休职工,葛义红在干好街道办本职工作之余,承担起照顾这些老人的责任。她的热心肠在当地有口皆碑,老人们有个大事小情,都乐意找她帮忙。久而久之,“葛姐”之名妇孺皆知,连大她一二十岁的老人都这样叫。

  一次,一位老人吃到了好吃的苹果,打电话让“葛姐”来家里尝尝。恰逢葛义红那段时间工作忙没顾上去,一个礼拜之后,当老人神秘兮兮从缸里拿出那个苹果,已经烂掉了。

  其实,那个时候的葛义红正迎来人生的至暗时刻,心境远不像外表表现出来的那样阳光,熟悉的老伙计一个个离开,影响自己一生的父亲去世,都给她心里蒙上一层阴云。父亲虽然是一名普通矿工,却是矿区有名的热心人,工友邻居谁家有事必然到场帮忙,他教导孩子穷也要活得有精气神,要眼勤、腿勤、手勤,家里再穷也要收拾得妥妥帖帖,衣服再破也要洗得干干净净。

  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葛义红的几个弟弟不管是从政还是从商,事业都干得风生水起。只有葛义红,像一个逆流而行的“孤勇者”,孤零零地守护着这座孤零零的城。

人口锐减,让曾经热闹非凡的生活区里荒草丛生。人口锐减,让曾经热闹非凡的生活区里荒草丛生。

  “这城市那么空,这回忆那么凶……”走在空荡荡的街道,远处的音响传来一阵歌声,和葛义红的心情完美契合,曾经那些人声鼎沸的画面犹如过电影般在脑海浮现。她常常问自己:我做这些事还有意义吗?这座城还有救吗?

  治理:我见青山多妩媚

  登上石炭井大磴沟甘泥台,环顾四周,满眼都是鳞次栉比的绿植,一株株树木、一片片草地裹在大山的躯体之上,像一层铠甲,让昔日疤痕遍体的“父亲山”重焕活力,再展雄姿。

生态治理后的大磴沟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治理后的大磴沟重新披上了绿装。

  在生态修复之前,大磴沟有5家煤矿企业、45家洗储煤场,开采形成5处大型矿坑,采矿遗留10余座渣山,山体植被破坏殆尽,煤尘弥天、污水横流,千疮百孔、满目疮痪,是贺兰山石嘴山段污染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的区域。

  “那个时候,在矿区生活一定要牢记两件事:一件是不能穿白衬衣,出门就变脏;另一件是不敢开窗户,开窗一小会,家里很快就会覆盖上一层煤灰。”葛义红还说起一件有意思的事,职工搬走后,矿区很多宠物狗变成了流浪狗,无家可归的狗狗又脏又臭,一看到人就追上来要吃的。一天,葛义红和同事外出办事,狗狗又围了上来,同事大惊失色,赶忙喊:“快把它们抓起来,查一查有没有肺癌?”

  虽然大家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讲,但由此可见当时糟糕的环境。经年累月地劳作,不少工友都得了尘肺,流浪狗又不懂防护,成天混迹在矿区里,没人敢拍胸脯说它们的肺是干净的。

生态治理前的矿区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资料图生态治理前的矿区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对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关心。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

  2020年6月,总书记再次来宁夏视察,听取了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他指出,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殷殷嘱托犹言在耳,宁夏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贺兰山生态修复。

  2017年,宁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全面启动实施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启动。

  2017年以来,包括大磴沟在内的贺兰山石嘴山段累计完成整治点位278处,关闭退出煤矿39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治理无主渣台4156亩,整治废弃矿坑13处,修复生态面积146平方公里。

  其中,石炭井辖区主要有大磴沟、八号泉、驴子沟等5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人工栽植植被为主,按照乔、灌、草搭配的方式进行绿化。几年间,大磴沟累计栽植各类乔木20万余株、灌木50万余株,撒播草籽6000亩,形成林地4平方公里,彻底改变了以前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成为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的一个示范样板。

  生态治理那几年,葛义红全程参与,本该到了退休年龄,但石炭井离不开她,她也闲不住,就被返聘为石炭井街道办环卫站站长。

  “以前就是个大矿坑,地下水渗出来形成一个臭水坑,水是黑色的,还冒烟,散发着恶臭,我们经过时都要捂着鼻子走。”说起大磴沟翡翠湖,葛义红再熟悉不过。一次,一个剧组在翡翠湖附近拍戏,其中一个场景需要把泵沉入湖中抽水灭火,谁知水质太差,一个星期泵就被腐蚀掉,发生故障,前前后后换了好几个泵,“你看多吓人!”

  今年4月份,葛义红突然发现,翡翠湖的水变绿了,不再散发刺鼻臭味,湖面上发现野鸭子的踪迹,空中也多了很多水鸟,“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重新焕发生机的翡翠湖。重新焕发生机的翡翠湖。

  枕着大青山的臂弯,周围红柳随风摇曳,这一汪碧水就像镶嵌在大山深处的绿宝石,曾经人人谈之色变的臭水坑因此得名“翡翠湖”。后来,它被一名网红发现,拍成视频广泛传播,引发网友关注,随即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今年以来,石炭井吸引游客达到13万人次,正好和当年矿区最鼎盛时期的人数相当。‘小香港’回来了,所有人的努力没有白费。”葛义红由衷感慨道。

  转型:文化兴城慨而慷

  记者在石炭井走访时,恰逢院线电影《大风吹》在这里热火朝天地取景拍摄。

  “现在拍电影对场景的要求特别高,我们去了全国许多影视拍摄基地,最后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复古的场景跟影片剧情相符,跟我们所需要的感觉比较契合。”剧组工作人员说,剧组之前曾在新疆、甘肃等地多次勘景,结果并不满意,来到石炭井后,似曾相识的场景就像从剧本里拷贝出来的,令所有人眼前一亮,当即拍板。

  而且,石炭井附近的自然景观元素丰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能找到沙漠、戈壁、湖泊、草原、城市等迥异的地貌和场景,剧组转场成本非常低。今年8月份,开机仪式隆重举行。

影视剧剧组在石炭井取景拍摄。影视剧剧组在石炭井取景拍摄。

  谁也没想到,当年撤并建制的时候,一些老房子、老街区、老商铺得以保存,破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斑驳的标语等一批工业遗存得以保护,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工业文化,竟成为这座城市转型发展的最大一笔财富。

  2017年,石炭井贯彻区、市部署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的同时,开启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逐渐蹚出一条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影视拍摄+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矿区“披绿”,影视“掘金”,石炭井沉寂多年后再次喧嚣起来,以另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近几年,石炭井吸引了不少剧组前来取景拍摄,《万里归途》《我的父亲焦裕禄》《山海情》《爱在苍茫大地》《槐秋》《绿皮小火车》等30余部影视作品先后造访,这里成为现实主义、军旅题材、怀旧年代、未来科幻等影视剧的绝佳取景地。

  葛义红更忙了,作为石炭井的“万事通”,剧组有什么需求、哪一幕场景要去哪里拍摄,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拨通“葛姐”的电话。

  “拍摄《万里归途》时,需要一个血流成河的场景,剧组向我求助,我立马想到了驴子沟。”驴子沟也是一个废弃的矿坑,渗水后形成湖泊,因为水质饱含矿物质,水面呈红褐色,葛义红给它起了个名字——红湖。拍摄的结果令剧组满载而归,红湖之名随着《万里归途》的热映名声大噪,很多人闻讯赶来向当地人打听位置,当地人一脸懵,哪有这个地方?没办法,又得麻烦“葛姐”了。

  “葛姐”每天忙并快乐着,邀约不断。记者采访她时,一家企业要在石炭井选址建一座货物仓储库,“葛姐”又出马了,跑前跑后看了四五个地方,每一个地方有哪些优劣点,头头是道地给投资商分析,精准而高效的服务让对方频频点头称赞。

  在服务好影视拍摄的同时,石炭井将绿皮观光小火车、工业遗址与贺兰山生态治理成果、军事遗迹、影视拍摄点有效串联,开发打造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特色游线,吸引自驾游、团体游、研学游、党建团建等各类群体参观游览,游客与日俱增。

  另外,依托贺兰山雄壮险峻景观和复杂多样的地势,成功举办贺兰山大峡谷汽车越野拉力赛,吸引全国15个省市多家知名赛车俱乐部选手参赛。

搭载绿皮小火车前来石炭井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搭载绿皮小火车前来石炭井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

  莫叹繁花飞作土,人间四月有蔷薇。从昔日繁花着锦的“百里矿区”,到无人问津的“空城”,再到脱胎换骨的文旅影视小镇,石炭井见证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讲述着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书写一个向死而生的传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如何保护,如何传承?石炭井跌宕起伏的奋斗之路,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石炭井又一次“火”了,留守在镇子里的坐地户也有了向导、群演、商户等新的职业和身份,他们曾经是那个峥嵘岁月的参与者,如今,他们又成为一段新的创业史的见证者。

巍峨的贺兰山经过生态治理后,再现新颜。巍峨的贺兰山经过生态治理后,再现新颜。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镇子核心位置开了家便利店的赵秀英老人见有人来访,开心得像个孩子,拍着手唱起了《东方红》,歌声划破隆冬寒冷的空气,传出去很远、很远……(宁夏日报记者 陈郁 祁国昌 文/图/视频)

宁夏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