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山人”胡明︱新春走基层·小镇青年

“山人”胡明︱新春走基层·小镇青年
2024年02月20日 14:14 新浪新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李赛凤 平江报道

  小镇青年,群体庞大,千姿百态,但胡明这种类型却是难得一见。

  2013年,大学毕业不久的胡明,回到家乡平江县虹桥镇,和师父李亮东在幕阜山共建阜山窑,钻研一种纯手工的传统陶瓷技艺——柴窑烧瓷。

  这种源于古代官窑的陶瓷艺术,虽然成品率和生产效率都不高,却令胡明十分执着与痴迷。

  从进山到住山,胡明吃住在窑里,屏蔽外界诱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

  山中不知岁月长,一晃10年过去,他身上的“山人”味道越来越浓,陶瓷制作技艺也越来越精湛,把泥与火玩出了别具一格的精致。

胡明和他的陶瓷艺术作品。胡明和他的陶瓷艺术作品。

  胡明是当下罕见掌握古代官窑体系柴窑烧制技艺的专业人才,是岳州窑专职设计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定为高级技师,拥有7项专利。

  如今,站在记者面前的胡明,束着一头长发,面容沉静,穿着素雅,让人感觉有些“仙风道骨”。

  事实上,他是85后,今年37岁。

  进山“求道”

  为什么来到平江虹桥这个偏僻小镇做陶瓷?

  “因为这里‘养道’。”胡明说,自己走了一条堪比修行求道的陶瓷艺术之路,需要一种“养道”的环境,这种环境概括起来包含“法、侣、财、地”四要素。

  法,是柴窑烧制之法;侣,是能指导自己学习的老师;财,是支撑这项事业的资金投入和物质条件;地,是有一种支持传统陶瓷艺术的浓厚氛围。

  胡明在家乡虹桥镇找到了修炼古老柴窑烧制技艺的四要素,幕阜山丰富的松木燃料以及本土泥料阜山紫金,提供了柴窑烧制所需资源。同时,家人的支持、师父的指导以及当地政府的倾力相助,使他能心无旁骛学技艺,专心致志制陶。

  因此,10年前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时,受师父李亮东所邀,胡明义无反顾回到虹桥镇,一头扎进深山,靠着租的几间民房,潜心学艺和创业。

  实际上,胡明回乡做陶瓷,带有“开盲盒”的性质,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首先,虹桥镇做陶瓷的基础薄弱,几乎要从零开始;其次,柴窑烧制陶瓷经济效益不高,生存不易,很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只能靠自己。

  然而,胡明想为濒临失传的古老柴窑烧制技艺搏一次。

  从小热爱美术的胡明,对陶瓷艺术情有独钟,深知柴窑有着气窑和电窑不可比拟的魅力,不应该没落消亡。

胡明正在拉坯。胡明正在拉坯。

  胡明说,柴窑严格遵守古法炼泥、古方配釉、手工制坯、纯松木烧制等工艺,烧制出的瓷器青如天、温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典型的汉唐风韵。

  住山“修道”

  古人云:“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

  胡明住山修炼技艺要过“三关”:

  一是寂寞关。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胡明经常要在寂静无人的阜山窑磨炼技艺,除了虫鸣鸟叫,几乎看不到其他人,必须耐得住寂寞。

  二是枯燥关。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要精通一门技艺,必须长时间反复练习。重复做同一件事,等新鲜感没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枯燥。

  三是耐力关。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某些复杂环节可能要经历多次失败。只有耐得住烦,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才能不断进步。

  这“三关”对于胡明来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

  10年前,刚走出大学校园的胡明,是一个对花花世界充满好奇的后生仔,要他住在深山,闭关学艺,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心甘情愿,怎么可能待得住?

  “相对于金钱和物质,我个人更在乎精神上的追求。”胡明说,每当他靠自己双手做出了比较满意的陶瓷作品时,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是多少钱都难以买来的。

胡明仔细检查每一件陶瓷,力求精益求精。胡明仔细检查每一件陶瓷,力求精益求精。

  但是,柴窑出一件成品,何其艰难。

  从泥到瓷要经过矿石开采、练泥、拉坯、施釉、烧窑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错,即便如此,成品率一般也只有30%。

  尤其是柴窑烧制时,随着柴火的添加,窑里的火焰会呈S形往上蹿。一旦温度把控不好,整窑的陶瓷都可能报废。

  2016年,胡明经历了一次惨痛失败。他把忙活半年做的胚子放进窑里烧制,由于烧制技术尚缺火候,导致全部报废。

  “当时我守在窑外,窑里‘啪啪’爆裂之声不断传来,好像一把把刀插进我心里,那可是我半年的心血。”胡明回忆道。

  胡明告诉记者,一旦胚子经受住了烈火的考验,浴火重生,烧出的陶瓷往往会有令人惊艳的温润质感和艺术感。由机器控制的电窑和气窑虽然温度稳定,成品率高,可以进行流水线批量生产,但没有火在窑里“跳舞”,无法产生“窑变”,很难烧出柴窑中的那种精品。

阜山窑烧制的瓷器。阜山窑烧制的瓷器。

  边学艺,边创新。胡明通过上千次试验,无数次失败,最终将平江的本土泥料阜山紫金开发出来,成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打破了平江过去没有陶瓷的局面,为未来打造阜山紫金小镇奠定了原材料的基础。

  出山“传道”

  在无人问津处努力,在众人瞩目时发光。

  10年深山“求道”和“修道”,胡明褪去了青涩和稚嫩,变成了洗尽铅华的陶瓷工匠。

  后来,他虽然结婚成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窑为家,但他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情怀没变,肩负复兴古老柴窑烧制技艺的使命没变,在家和窑的两点一线中忙碌。

  如今学艺颇有成就的胡明,不甘当一名“自了汉”,想把陶瓷艺术、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在阜山窑的制陶间内,坐在拉坯机前的胡明,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将和好的泥料放在拉坯机上,双手蘸上泥浆,揉泥、拉坯、修坯、上色……经过一系列操作,陶瓷制品的胚胎初见雏形,引来围观人群啧啧称奇。

  这是胡明向参观者展示陶瓷艺术魅力的常见一幕。这一幕动静交融,浑然天成。一堆冰冷的泥土,经过胡明手指的艺术创作,慢慢被注入生命,拥有了灵魂。由他制作的一个茶杯,最高可以在市场上卖到上万元。

  随着阜山窑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幕阜山,想看看柴窑陶瓷技艺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胡明充当领路人,带领研学学生、游客走进陶瓷世界的大门,向他们讲解柴窑的工艺特点,带他们体验烧制技艺,让他们近距离接触陶瓷,动手制作陶瓷。

  现在,阜山窑成了虹桥镇的一张响亮名片,正在筹建新基地。胡明也不自觉地成为当地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代言人”。

  虹桥镇党委副书记危彬介绍,为了吸引和留住年轻人返乡创业,该镇出好“亲情牌”,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充分激发他们对虹桥的归属感和故乡情,积极主动为青年人回乡提供充足的“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分”。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在提升招商‘精准度’、打好政策‘组合拳’、增强乡情‘感召力’、打造环境‘强磁场’上用真情、下实功、见实效,在全镇掀起青年返乡创业新一轮热潮。”危彬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