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不求最大但求最优 争做应用型人才

【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不求最大但求最优 争做应用型人才
2024年03月13日 17:22 央广网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报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一阵催花雨,桃花、梨花竞相绽放,初春的闽江学院被暖暖春意包裹。温书预习、球场竞逐、实验繁忙……校园充满青春气息。

  闽江学院前身是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闽江职业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时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深刻影响着闽江学院师生们。

  多年来,闽江学院师生牢记嘱托、矢志奋斗,以应用型人才为标尺,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价值。

绿树成荫的闽江学院(央广网发 柯墅 摄)绿树成荫的闽江学院(央广网发 柯墅 摄)

  “畲族姑娘”学以致用回报家乡

  “在学校的应用型办学成果展馆里,总书记点赞了我们设计的新凤凰装。”提起3年前的那一幕,兰郁颖记忆深刻。

  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当时就读于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兰郁颖,作为畲族技艺传习小组的代表,向总书记展示浓缩畲族文化的创意作品。

  在闽江学院校史和应用型办学成果展示厅,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书记的一番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为了能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兰郁颖还辅修了广告学作为第二学位。毕业后,她回到宁德市霞浦县崇儒畲族乡参加“三支一扶”计划。

工作中的兰郁颖(央广网发 徐屹 摄)工作中的兰郁颖(央广网发 徐屹 摄)

  “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对当地风土人情、农特产品、自然风光的宣传推介。”兰郁颖坦言,“在校期间学到的图片拍摄、文字排版等技术,在基层服务工作中派上了大用场。”

  兰郁颖的成长成才,是闽江学院探索建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两个课堂”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成果缩影之一。

  在闽江学院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中,闽江学院持续夯实校内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主动将课外教育、拓展教育等第二课堂的内容融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学校以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构建以大数据应用为驱动力的第二课堂质量保障体系,搭建第二课堂信息化平台,全面记录和评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经历和成果,为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认证评价提供数据支撑。”闽江学院教务处处长何伟介绍道。

  目前,闽江学院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同时,立足区域特点和自身优势,把社会需要、产业需求当作起跑的“号令枪”,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建设8个校级产业学院。

  把课堂开在生产一线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仅为闽江学院的发展、学子成长指明了方向,也为闽江学院“以教促学,以学促用”提供了不竭动力。

  学院实验室是张晨最喜欢待的地方。走进实验室,各类仪器有序陈列,墙上贴着的一张张获奖证书是对他们科研工作的认可。在她看来,“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型能力培养同等重要,如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很重要。”

张晨(左一)指导学生做实验(央广网记者 李姗姗 摄)张晨(左一)指导学生做实验(央广网记者 李姗姗 摄)

  作为闽江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晨介绍,学院实行导师和学生的双选制度,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现以教促学,以学促用。在担任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期间,张晨还带领学生到其派驻企业学习。

  “我们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研究,由此解决应用问题。部分与企业合作项目的研发成果已经开始生产和销售。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在更高端化的赛道上推出团队的新产品。”张晨说。

  闽江学院学子的课堂在校园、在企业,也在乡间大地上。

  刚吃过午饭,张红月又一头扎进工作中,一边检查着眼前的全景地图,一边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这是闽江学院潭头镇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服务队的工作常态。

  张红月是该服务队的带队老师,同样也是一名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目前服务于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她说:“带领学生为乡村注入生机,振兴乡村,让更多的人回到乡村,就是我来到这里的使命。”

潭头镇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服务队赴长乐区二刘村实地考察(央广网发 陈嘉亮 摄)潭头镇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服务队赴长乐区二刘村实地考察(央广网发 陈嘉亮 摄)

  “通过遥感影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村庄的道路、耕地、厂房、房屋等信息分布,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有很大帮助。”潭头镇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服务队成员杨洋,向记者介绍他们为潭头镇汶上村制作的全景地图。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汶上村,张红月带着学生们驻扎在汶上村两个多月,拍摄制作汶上村野外全景与室内720云全景影像,结合第三方技术,于2023年制作了汶上村的全景地图。

  目前,该服务队已上线长乐区二刘村、汶上村、文石村等地全景地图,不仅让在外的游子通过指尖“触摸”家乡变化,也充分展示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助力乡村文旅振兴。

  争当传统文化“传承人”

  在闽江学院,像潭头镇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服务队这样的学生实践团队还有很多。以茉莉花作为文化符号,闽江学院茉莉花文化传承与发展团队正致力于通过文创设计开发“茉莉花文化”IP。

  该团队成员、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学生陈虹晓向记者讲述了团队与茉莉花同频成长的故事。“在闽江学院茉莉花基地里,我们全流程参与到茉莉花的种植、除草、采摘等环节,还可以体验茉莉花手工艺品制作。”陈虹晓说。

茉莉花文化传承与发展团队成员在探讨作品创意(央广网记者 李姗姗 摄)茉莉花文化传承与发展团队成员在探讨作品创意(央广网记者 李姗姗 摄)

  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福州主题活动现场,一袭茉莉花汉服清新亮相,引来许多游客展商围观。陈虹晓说:“我们对茉莉花花瓣进行拆分重组,提炼其文化内涵,将创新花型应用在汉服设计上。”

  陈虹晓说:“我们希望文创产品不只是具备观赏作用,而是能真正地被用起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为此,该团队还开发设计出茉莉花元素书灯、茉莉花瓷器等集巧思与实用为一体的系列产品,与福州本地知名茶企联动,实现部分文创设计落地量产。团队设计的系列产品还频频亮相各大文创赛事,进一步打响了“茉莉花文化”品牌。

茉莉花元素书灯文创产品(央广网记者 李姗姗 摄)茉莉花元素书灯文创产品(央广网记者 李姗姗 摄)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这句话,深深印刻在闽江学院茉莉花文化传承与发展团队的实践全过程。

  “我们在实践中,把自己代入到‘乙方’的角色,进行资料收集、市场调研等,站在应用层面来分析问题、探索可行性方案。”该团队成员赖灵杰说,在这样一种“接地气”的锻炼中,同学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谈及下一步计划,茉莉花文化传承与发展团队指导老师于小利表示:“我们和福州市鼓楼区大凰山社区达成了共识,接下来会将茉莉花文化融入到社区的长者食堂·长者学堂以及文化墙中,也希望吸纳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实践队伍当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记者:罗晓英 李姗姗

  编审:张洁 卜叶

  鸣谢:闽江学院党委宣传部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