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记者走基层|一双妙手修补“时光”

记者走基层|一双妙手修补“时光”
2024年04月12日 07:26 河北新闻网官方

4月7日,省档案馆(省方志办)技术保护部专业人员王轶群正在修复一份破损档案。 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摄4月7日,省档案馆(省方志办)技术保护部专业人员王轶群正在修复一份破损档案。 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摄

  穿上白大褂,洗手,4月7日9时,李鹏、王轶群准备开工。

  这是一个别样的“手术室”——省档案馆(省方志办)修复室,约50平方米的房间里,浓浓宣纸味扑面而来,一张红色操作台横在中间,摆着糨糊、宣纸、毛笔、毛刷、喷壶等材料和工具,墙边还依次放着压平机、切纸机、包边机等专用设备。作为技术保护部专业修复人员,李鹏和王轶群要给破损档案“动刀治病”。

  “这张有局部破损和撕裂,边上和中间都要补一下。”王轶群轻轻打开一张发黄的民国时期统计表,检查档案状态后,拿起毛刷为纸张除尘,再把档案正面朝下,一边用毛笔在残缺处边缘刷上稀糨糊,一边贴上小片补纸,用手压平按实。

  “补纸搭边一般是2毫米,得一点点地把旁边多余的纸夹掉,保证搭口牢固,让新纸融入旧纸。”王轶群盯着档案,拿着镊子小心翼翼操作着。

  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脉。目前,省档案馆(省方志办)馆藏档案、资料108万卷(册)32万件,其中珍藏最多的就是纸质文献资料。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资料在流传、使用、保管过程中,出现纸张老化变色、霉蚀掉渣、字迹扩散等不同程度破损,只有经过专业修复,才能长久保存。

  想修好一页“历史”,并不简单。

  “在原始档案修复前,必须分析检测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李鹏介绍,修复一页档案,通常要经过揭粘、除尘、配纸、上托纸、上墙、压平、装订等20余道工序。

  “看这张图,能想到它之前什么样吗?”李鹏在电脑里找出一张《获鹿县汛图》图片,这是省档案馆(省方志办)的精选档案之一。

  “表面干净,笔迹也工整流畅,看不出哪儿不对。”记者放大画面仔细看。

  李鹏又翻出修复前的图片,原档案褶皱断裂严重,只有30余块碎片。循着图上山川、河流线条像拼图一样接好地图,反复试验糨糊薄厚、下笔轻重,翻遍纸库寻找材质适合的补纸托纸,小心拨调,耐心比对……把这张横93厘米、纵97厘米的地图修好,李鹏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让一张蝉翼纸与已经糟朽的档案纸分离,把一块时间久远、粘连严重的“档案砖”一页页分开,为一份红墨水字迹档案制作同色同性裱纸,对上墙的档案实时看护防止字迹遇水扩散洇化……在档案馆里工作14年,让档案“重生”的过程中,李鹏遇到过各式各样的难题。

  “档案修复,一招一式皆有道理,越修胆子越小,越需要不断学习。”李鹏说着走到修复室外的书桌前,这里摆着一摞摞装裱技法、修复心得方面的书籍。

  为了提升技术人员的档案修复能力,近年来,省档案馆(省方志办)不断邀请业内专家到馆授课,分享修复案例经验,同时组织人员走出去,积极参加全国培训交流,提高修裱实操技能。

  “近5年,我们共修复重点破损档案66000余页。”省档案馆(省方志办)技术保护部部长吕芳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档案数字化提档升级,守护好珍贵的历史记忆。”(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