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乔文姝】4月20日是联合国中文日,也是中国节气“谷雨”。将中文日定在“谷雨”,是为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如今,随着海外中文热持续升温,如何通过更多样的方式以文字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也成了一个重要课题。日前,《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学者、汉字字源数据库创始人理查德·西尔斯(下称其中文名“斯睿德”),探讨关于中国文化的学习经历与传播经验。
20多年前,斯睿德开创汉字字源网,用20年时间整理甲骨文、小篆等字形并放到网上,输入汉字就可查看字形,打动中国网友,被大家称为“汉字叔叔”;现在,他支起一块小黑板,在视频平台教汉字的演变故事,让不少人直呼“比中国人还要懂汉字。”一个外国人为何能对汉字如此了解?这对海内外的汉语学习与传播又有哪些启发?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司空见惯的东西”
“‘春天’的‘春’字为什么有三横和一撇一捺?”这是斯睿德在B站新一期“汉字叔叔的字源课”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看更早的字形,上面是一个像草芽一样的构件。而如果看更早的篆体,除了草芽一样的构件,还可以看到一个‘屯’样的字,表示刚萌发的小芽。如果看甲骨文,会看得更清楚,有新芽,有草,也有太阳。这就是‘春’的故事。”在这条6分钟的视频里,斯睿德连写带画,从“春”字讲到“奏”“秦”“泰”等字的形态演化。视频下有不少留言,有汉语专业的学生,也有想将视频用作汉字教学给孩子看的家长,还有大部分网友是带着对“外国人讲汉字”的好奇点进来的,看完表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原以为司空见惯的东西”。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斯睿德正为新一期视频做准备,身后的黑板上写满了汉字的变体。“通过分析这些汉字,我希望观众可以学到不同的字之间的关系,学到这些字有怎样的来源,也可以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斯睿德对记者表示。
斯睿德1950年生于美国西部的俄勒冈州,拥有物理学学士和计算机硕士学位。1994年,他开始自费研究中国古汉字,并于2002年倾囊建立汉字字源网。如今,该网站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开汉字字源数据库之一,收录了近10万个中文字形。网站全球月访问量已超过100万人次,用户来自世界上170多个国家与地区。2020年,他受聘为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中国故事研究院学术顾问,助力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被问及为何会接触到汉字并投入汉字研究时,斯睿德认为,完全是好奇与兴趣推动着他的选择。“我在美国一个小城市长大,百分之百的人都讲英文,小时候没有碰到过一个外国人。但长大后我发现,除了美国以外还有很多的国家,我想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想知道那些地方跟我长大的地方有着怎样的区别。”
斯睿德22岁时,选择来到中国台湾学习汉语,但此后数年总困扰于汉字复杂的笔画字形。秉持科学探究的精神,他希望了解汉字的写法到底是怎么来的,于是开始研究《说文解字》等古汉字工具书。在创办汉字字源网的过程中,斯睿德不断求证于各种专业书籍与汉字专家。“这些东西原来可能很高深,但我希望有一天,人们通过互联网就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现在我很高兴我的网站可以让中国人、非洲人、南美洲人、美国人都看到汉字的来源是什么样的。”
“要写其他人也觉得有意思的故事”
很多中国人可能都不太了解一些古汉语,那作为外国人要理解篆文、甲骨文等需要克服哪些难题?“要找到一些汉字的本源和本意并不容易。”斯睿德表示,不过他并不认为,作为外国人学习古汉字会比学现代汉语更难。“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也许甲骨文更难,但我22岁开始学汉语的时候,一个字都不会讲,所以对我来说,学甲骨文、金文、简体字、繁体字都是一样的。”
谈及如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汉字字源并传播其背后的文化,斯睿德认为,故事性是一个关键点。“我已经分析了1万多个汉字,现在尝试怎么给它们的演变写出更有意思的故事,我已经写了好几百个故事了。但关键是,不能只写我觉得有意思的故事,也要让其他人觉得有意思,因为如果只按部就班讲汉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无聊。”
在斯睿德的传记《独树一“字”:“汉字叔叔”的中国故事》中,有一些他分享的汉字故事。记者发现,斯睿德不仅是在对汉字本身进行生动的故事性讲解,也会包含自己的人生故事与感悟。例如,在讲解“异”的繁体形式“異”时,斯睿德提到,有些说法认为,“異”的篆文与甲骨文看上去像一个顶着“田”字样式脑袋的人,在把双手举过头顶,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但实际上,“它的字形应该解读为一个人将面具戴在自己的头上,这样可以改变他的面貌,因此使之异于平常。”讲这个字时,他还引用了庄子的一句话,并由此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万物相同,同中有异,万物有异,异中有同。——这句话影响着我的生活。当你到了另外一个国家,你会发现有那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如果你再深入了解一些,你会发现大多数事情是相似的。”
“‘汉字叔叔’的汉字讲解都是很平民化、很轻松、很幽默的。”斯睿德传记的作者、北大中文系毕业生李纯对记者表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我们中国人见到汉字,马上就能联想到我们的山川湖泊、历史文化,也会以诗词谚语或各种书籍作为补充,在文化视域形成理解汉字的方式。但‘汉字叔叔’作为外国人没有这种历史的背景与文化的传承,所以会选择以理解结构的方式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字世界。虽然它不是官方的学术解读,但能够启发我们怎样让汉语的传播变得更有趣鲜活一些,并用开阔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的视角,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
“如果生命只剩一年,要研究汉字”
“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斯睿德认为,不能以一种“狭窄”的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世界的关系,“因为我大学学的是科学,很多人就觉得我后来研究汉字很奇怪;因为我是一个美国人,很多人会默认我不会用筷子……我觉得这一类的观点都很‘窄’。一个人是很复杂的,世界也是复杂的,各种文化是会互相交流影响的。”
2020年,斯睿德拿到了“中国绿卡”,在南京安了家。他曾说过一句话,表明自己对汉字研究的毕生热爱:“如果确定生命只剩一年,要去做什么?对我来说,那就是去研究汉字。”在他看来,在学习的道路上,追求兴趣与不断试错的勇气是最珍贵的,“我22岁时才开始学普通话,有人40岁时才开始学汉字,所以不用急。如果可以给年轻人分享一句话,我希望是‘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