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他回来了!他为什么回来?

他回来了!他为什么回来?
2024年04月15日 17:11 中国吉林网

  “吉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父亲在吉林的部队当兵30年,我与我的爱人也是在吉大读书时相知相爱,所以很开心再次回到这片培育我成长的土地上,继续为科研事业奋斗。” 

  诚恳、朴实、温文尔雅,是刘伟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4月11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见到了研究员、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伟。

  刘伟1982年出生,是江苏宿迁人,在吉林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后,赴海外深造、工作,后回到南京一高校任教。2023年11月,刘伟选择回到吉林,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现任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吸引我来的是中国科学院的高端平台和优秀的科研环境,让我安心的是吉林省的人才政策,非常温暖,让我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刘伟坦言,吉林省的人才政策不仅为人才在科研创新、职称评定、待遇保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还为人才的家属提供全面周到的保障服务。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2018年以来,吉林省人才激励政策持续迭代升级,将“人才18条政策”优化提升到“3.0版”。吉林省《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出台后,人才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就医、出行、旅游绿色通道等一批爱才敬才举措迅速落实,初步构建了“1+N”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政策落地见效提供了机制保障。

  “我能够感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今年春节前后,刘伟两次受邀参加吉人回乡的座谈会,吉林对人才的尊重和支持,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吉林省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和尊重,也让刘伟回到“第二故乡”创新创业的冲动和热情更加强烈。

  记者跟随刘伟来到他的办公室,里面摆放着一张办公桌、一张会议桌、一张沙发和几盆绿植。刘伟说,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没必要搞得太复杂。办公室的对面,就是刘伟说的实验室,这里同样可以用简单来形容:三块大大的展板、两台计算机和各种实验器材。

  刘伟笑着说:“基础研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不仅耗时长、难度大,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要坐得稳基础研究的‘冷板凳’。”

  每天早上8点到单位开始工作,晚上11点离开;到家后,还在想白天没解决的问题;正是每一个坚守、拼搏的日夜,筑起了刘伟通往科学研究的石阶。

  “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可以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制氢、制氨,实现零碳排放。我们将吉林省的资源优势和实验室的人才优势相结合,一定能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刘伟告诉记者,目前团队主要成员有7个人,在吉林不到5个月的时间,已经搭建起了稀土单分子电子学的研究平台,有望加速稀土功能材料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促进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升级和产品的快速迭代。

  在普通人眼中单调枯燥、又苦又累的科学研究,对刘伟而言,却是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能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当你活在这种热爱中,内心自会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近年来,吉林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吉人回乡”创新创业工程,高级职称人才、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高校毕业生留吉规模连续3年增长,2023年留吉人数13.3万人,再创新高。

  2023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吉林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为人才在吉林省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与广阔舞台。2023年吉林省“吉人回乡”人数21.7万人。过去4年“吉人回乡”人数累计达到58.2万人,整体呈跨越式增长态势。

  在吉林,星光般璀璨的科研人才正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像刘伟一样,带着对科学的无尽热爱,在崎岖的探索之路上坚定前行,无惧风雨,只为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刘伟深知,以科学之名,铸就报国之心,这才是一个科学家最闪耀的荣耀。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刘昆鹭  图/文

  编辑: 王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