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湖北“卫星链”光耀星空 “楚天”星座规模组网将达516颗

湖北“卫星链”光耀星空 “楚天”星座规模组网将达516颗
2024年04月17日 09:01 新浪新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德义 王柳君

  深蓝色苍穹中群星闪耀,各放异彩。

  卫星是人类制造数量最多的航天器,占据商业航天主导地位。卫星制造,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最前端,直接影响到卫星的研制周期、星座的建设成本和星座的建设周期。

  “我国多个卫星星座正加速组网建设,有了可批量化‘造星’的卫星智能生产线,才能满足快速组网对产能的庞大需求,同时降低卫星生产成本。”4月13日,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主任邹广宝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率先实现卫星生产从单颗走向批量化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记者看到,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现场一片繁忙。

  自动抓取、视觉定位、力学感知,短短几秒钟,单机设备就被放置到指定位置,准备进行下一步的安装。

  “几万个卫星零部件可根据指令自动入库、配送,从而实现智能化管控。目前,生产线已完成包括‘天目一号’星座在内的数十颗卫星的生产。”智能制造事业部调度人员易明介绍。

  能够使用自动化产线进行卫星量产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由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打造,既能满足单颗、小批量卫星的研制生产,也可满足大批量的小卫星生产。

  目前,生产线具备年产240颗(双班制)1吨以下小卫星的批产配置能力,可实现60颗卫星零部件、60颗卫星整星存储的仓储能力,以及自动化率不低于95%的物流配送能力,生产过程中可实现质量数据100%采集,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生产任务下达后,零部件库会自动将生产所需物料出库,并通过自动导向车转运至相应智能生产工位,依次完成舱板部装、整星总装以及综合测试、载荷测试等一系列测试和试验,产品生产合格后下线入库,等待后续任务。”易明介绍。

  未来太空资源是战略稀缺资源,随着5G与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正加速落地。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中,卫星规模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

  “卫星需求旺盛,生产线经过多次迭代优化,可通过多品种变批量生产模式,快速响应并服务于卫星批量生产,单星研制和批量生产两种模式切换的调试周期,小卫星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单星周期缩短80%以上。”易明说。

  星座计划带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

  “卫星是极其复杂的航天器,涉及卫星本体、电源系统、卫星载荷等数十项单机产品配套,产品技术跨度极大,大多由专业厂家研制。作为卫星研制总体单位,在卫星配套产品方面,总体部产业带动能力极强。”邹广宝说。

  去年7月,空间工程总体部宣布正式启动“楚天”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建设,规模组网将达516颗卫星,目前已完成首发试验星研制。

  “星座计划带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发展。产业链上游,卫星研制涉及的原材料、单机产品,以及卫星发射所需的火箭,都会因为星座建设得到极大需求带动;产业链中游,卫星批量化发射入轨组成星座后,将面临复杂程度远超传统单个卫星的测控要求,进而带动卫星测运控厂家发展和卫星地面站建设。星座建成后的应用,离不开终端厂商研制和推广更多类型的卫星接收终端;卫星星座产生的海量数据,将为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卫星应用注入变革新动能。”邹广宝说。

  武汉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锚定“中国航天第三极”发展目标,聚焦打造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聚区。截至目前,基地入驻产业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近160亿元。

  随着火箭、卫星、磁电、行云等四大主体产业园建成投产,湖北在我国率先形成在同一个基地内实现卫星、火箭、应用“齐聚”的格局,并正统筹推进航天电子产业园、信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产业港创业园、航天大数据科创中心建设。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离不开材料、电子、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支持。湖北不仅产业种类齐全,且材料、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产业在全国走在前列。湖北可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人才等优势,吸引更多前沿、创新型企业落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邹广宝说。

  政企双向奔赴争取市场青睐

  根据行业机构数据,2015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增长迅速,2017年至2024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到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的规模将达2.8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被纳入新质生产力的范畴,这意味着商业航天在价值创造和创新效能上,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选择,也是商业航天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邹广宝说。

   重视商业航天,表现出国家对未来太空经济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多年发展,商业航天呈现出发展潜力大、市场规模广、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具有良好广阔的发展前景。

   邹广宝认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商业航天可有效推动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网络布局,带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技术迭代快、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商业航天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2022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的决策部署,将航天产业作为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先行区目标。

   航天产业存在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风险因素多、投资回报慢等痛点。

   “商业航天要成为新增长引擎,需要政企同心、双向奔赴。企业自身需要降低研制成本,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提高运营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商业航天产业竞争中赢得市场青睐。政府在国有资本投入、税收优惠、数据管理、卫星运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在卫星研制基础设施、商业航天发射场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加快建设速度。”邹广宝建议。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