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天津人与海鸥的不变情缘,在海河岸边铺展开来……

天津人与海鸥的不变情缘,在海河岸边铺展开来……
2024年04月29日 13:51 津云

  “鸥!开饭啰!”伴随着中气十足的招呼声,成群结队的海鸥呼扇着翅膀向着声响处迎面飞来。它们聚集在海河岸边,尽情地享受着天津市民精心准备的丰富食物。在滨海新区塘沽老码头公园,人们常常会看到人鸥共舞的温馨画面,但今年4月20日这天的投喂有些不同——

  “今天再喂最后一次,明天我们就不来了。”70岁的王和平就像饲养员阿姨一样,一边向海鸥投喂着餐食,一边默默地和它们说着约定,“春天到了,你们要独立觅食了,也要准备迁徙了。一路远行要相互照应着,要记住回家的路,今年入秋后还得回来哟!”

  每年的10月26日,都是新一个投喂季的起点,家住滨海新区的护鸥志愿者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集结在一起,从此开启为期半年的投喂行动。越是刮风下雪的恶劣天气,越要准时给这些远道而来的鸥鸟们备好餐食,日复一日、从不间断。转年的4月20日是这一季的终点,志愿者们经过10多年的摸索,已经掌握了候鸟的习性。清明节过后,候鸟逐渐回迁,“断食”并不是慢待“客人”,而是为了保证它们的迁徙安全。

  在岸边,志愿者们各司其职,有负责招呼的“店小二”,有投喂餐食的“大厨师”,有负责维护秩序的“服务员”,有餐后清扫环境的“清洁工”,有为游客义务介绍生态知识的“讲解员”……或许是天津人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海鸥,加之津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每年抵津越冬的海鸥成倍增加。海鸥多了,游客也多了,塘沽老码头公园成了观赏海鸥的“打卡地”,五湖四海的游客来了,国际友人们也来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海河岸边铺展开来……

  天津生活广播《百姓故事》栏目听塘沽老码头:海鸥的天堂爱鸟人的家园

  五千里路人鸥情

  塘沽老码头公园是一处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工业遗址公园,曾见证了无数船只的起航与归航,充满了岁月痕迹的船桩深深地扎根在海河里,凝视着两岸的沧桑变迁。今天,这里已经改造升级成为公园,为市民休闲提供了一处安逸之地。

  周边的居民也说不清究竟从何时起这里聚集的海鸥越来越多,红嘴鸥、银鸥、沙鸥、遗鸥、燕鸥、白骨顶鸡等迁徙候鸟纷纷将此地作为越冬栖息之地,再加上本地鸥,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可以赏鸥。于是,海鸥成为这座公园的“吉祥物”,更成为围绕在市民身边的“小伙伴”。

  有朋自远方来,咱天津人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做好招待。那么,这些候鸟都是从哪儿远道而来呢?“比如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行了5000多公里,在天津找到了适宜的越冬之地。”说话的人叫冯金海,退休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手中的照相机陪伴着他走南闯北,因为常常拍摄家门口的海鸥,便成为护鸥志愿队的一员,认真记录着鸥鸟和这群爱鸟人的生活。他接着说:“与其他候鸟不同,遗鸥是东西迁徙的候鸟,春夏两季在我国新疆等西部地区繁衍生息,到了秋冬季来到东部沿海越冬,而渤海之畔的天津恰恰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栖身之所。”

  老冯越说越起劲,话语中无不透着对家乡的那份热爱,“良禽择木而栖”的说法恰恰印证着近些年津城生态环境日趋向好。我们童年时总会哼唱一首儿歌,歌曲中唱道“海鸥海鸥,你是我们的好朋友”,对于好朋友,渤海湾、海河里备足了鱼虾,这是鸥鸟们天然的“粮仓”。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辅助投喂呢?这就不得不提到84岁的老工程师王汝志的善举。

  别看王汝志老人已至耄耋之年,但坚持游泳是老爷子的爱好,13年前,他在冬泳时发现一些海鸥常常因为难以觅食而面临生存危机。我们不是准备好“大粮仓”了吗?为何喂不饱这些“客人”呢?冯金海解释道:“到了数九寒冬天,海河会面临冰封河面的状况,特别是近些年,进入海河的船舶逐渐减少,唯有船舶破冰驶过后,海鸥才有短暂的进食期,可过不了多久,河面又封上了,只能等着下一艘船舶驶来。”

  在确保鸥鸟自主觅食的同时,人类做些辅助投喂,这样的“待客”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农历中秋节过后,红嘴鸥基本就到了;每年10月20日前后,银鸥、沙鸥就来了;过了清明节,陆陆续续就飞走了,它们对节气的敏感度非常准。”61岁的王德敏是游泳队的一员,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护鸥志愿者,他说:“为了给鸥鸟准备食物,王汝志老人会联系蛋糕店、小餐馆,由店家免费提供一些边角料,再挑选最适合海鸥进食的食物拿过来。”为了不让老人过于辛劳,王德敏就作为接力员,将这些食物从老人的家运送到目的地。一个人影响了一群人,这样的爱心接力行动每天都要重复一次,成为志愿者们的习惯动作。

  13年间,抵津越冬的海鸥以肉眼可见的数量增加,从起初的四五百只到如今的近两万只;与之形成正比的是,备餐的数量也在大幅攀升,高峰时一天就要准备200余公斤的食物。

  喂鸥讲求天地自然

  2023年10月26日下午,休整了半年的王和平又一次穿上工作服,来到塘沽老码头公园,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她以“饲养员”的身份每天都会出现在这里。

  “起初几天,几百只海鸥绕着我翱翔,可没过几天就能增加到2000多只。”王和平介绍,“到了去年11月中旬,我抬头一看,少说也得四五千只海鸥,见我到来,闻着食物的香味就来了。到了今年元旦时,那场面就只能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了,近两万只海鸥齐齐盘旋在海河的河面之上,真是太震撼了。”

  71岁的屠文彪尊称70岁的王和平一声“师父”,每天师徒间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这些食物掰开了,将其中的杂物挑出来,确保鸥鸟的进食安全。老屠是个大嗓门,一声“鸥!开饭啰!”成了塘沽老码头公园里最具标志性的音符,一声召唤,群鸥起舞。食物都是平铺在岸边的,这样做既能节约食物,又能确保河水不受污染。

  眼看着当天海鸥的数量又多了,王和平在微信群里一声招呼,志愿者们纷纷带着馒头、烧饼、油条等食物前来增援。“这是咱天津人的待客之道啊,客人吃不饱哪行啊?”屠文彪打趣道。

  每天给鸥鸟喂食半个多小时,结束喂食的王和平回到家便马不停蹄地蒸馒头,她料想转天的“客人”少不了。除了周边商家的支持外,“自力更生”心里才有底。就在王和平操持食物期间,一个电话打来,令她坐立不安。“王姐,我看岸边有两只鸥鸟快不行了,是冻的还是饿的?您赶紧来看看吧。”王和平坐上公交车赶忙来到现场,用小棉被将两只奄奄一息的海鸥捧回了家。

  “我一摸它的嗉子,一点儿食物都没有储存,不知道饿了多久了。”王和平说,“这次我给它备上‘病号餐’了,用针管抽取葡萄糖注射液,一点点喂。很可惜,有一只还是没救过来。”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恢复生机的那只小海鸥在王和平家住了四五天,状态日渐向好。在一个暖阳普照的日子里,王和平手捧着它放归大自然。

  今年4月20日,一众志愿者齐聚老码头,这是他们本季最后一次向海鸥投喂食物的日子。望着曾经熙熙攘攘的海河河面如今已渐渐恢复了平静,他们知道一些候鸟已经带着天津人的满满诚意回迁了。与普通游客的投喂相比,这些志愿者投喂海鸥更注重科学、规律、适时、适量。依照惯例清理好河岸的环境,这一季的任务至此告一段落。

  “到了这会儿就不能再投喂了。”王和平说。随着天气转暖,河湖开化,海鸥们要学会自主觅食了,尽可能减少人类投喂,这是回归天地的自然正道。况且这时正是最佳的回迁时间,过度投喂会让鸥鸟“流连忘返”,错过了迁徙的黄金期,一路上可能会面临诸多天气影响。顺应自然规律,恰恰是对候鸟最好的保护。

  津滨人鸥共处享和谐

  “去天津滨海新区老码头公园看海鸥”如今已经成为众多网友打卡天津的“圈粉”项目,海鸥在蓝天白云下自由翱翔,它们时而高飞,时而低掠水面,引得观众阵阵欢呼。

  志愿者朱惠来介绍说:“节假日,这里到处都是观赏海鸥的游客,关键时刻还得听屠大哥的大嗓门,游客们自觉地为海鸥觅食让出一块空间。”为了确保安全,滨海新区蓝天救援队派来的队员、街道社区安排的志愿者共同维持秩序,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只为给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铭记于心。

  “那天,几位从西藏来的游客第一次看见海鸥,连连称赞天津的生态环境真好,那份惊喜至今我都记得。”王德敏说,“还有不少外国游客来到这里,最远的游客是从欧洲来咱天津看海鸥的。”

  每日喂食的画面是震撼的,也是短暂的,工作之余,这些志愿者便会化身讲解员,将各自的研究与积累讲给游客们听。

  “那位放飞无人机的游客,赶紧收好设备,海鸥生性胆小,无人机的声响足以让它们感到不安。”屠文彪讲解道,“不仅声响令它惶恐,连红色的衣服都能让它感到害怕。所以,穿艳色衣物的游客请尽量往后站一些。”

  4月26日,春日的暖阳普照大地,塘沽老码头公园岸边已经罕见鸥鸟,一组从湖南赶来的游客询问道:“哪里能看到海鸥啊?”冯金海略带歉意地说:“现在海鸥都已经回迁了,欢迎你们金秋时节再来天津,再来滨海新区赏海鸥。如果看不见海鸥的话,你们还可以去大沽口炮台遗址、国家海洋博物馆、亲海公园看看,这些景点都是我们滨海新区的特色游览项目,从不远处的塘沽站坐高铁,10多分钟就到中心城区,五大道、意风街,好玩的项目有得是。”

  行走在海河岸边,冯金海逐一介绍着塘沽老码头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之后的改变,从入口处的展板到手绘在岸边的图画,从岸边架设的安全桩到附近的便民设施,“我希望这里加装一个网红打卡墙,把人与海鸥和谐共舞的画面留在游客的相机里。”冯金海说。

  水清岸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这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小满足”。

  海鸥,金秋再会!

  (今晚报记者伊健 海河传媒中心记者赵磊)

  责任编辑:李娜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