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科研“后浪”站C位丨种子的秘密

科研“后浪”站C位丨种子的秘密
2024年05月02日 20:52 新华社

海报设计:聂毅海报设计:聂毅

  新华社长沙5月2日电(记者周勉、谢奔、张格)穿上筒靴、戴上草帽,这段时间,韶也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取样、采集数据。尽管研究领域里充满了“伽马射线”“电子束”等“高大上”术语,也常常接触重离子加速器等高精尖设备,但“下田”依然是韶也工作的重要环节。

  36岁的韶也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水稻种质创新团队成员,同时担任镉低积累水稻种质资源创制项目主持人。2023年底,因为贡献突出,他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破格提拔为研究员。

4月27日,韶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试验田里记录水稻生长数据。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4月27日,韶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试验田里记录水稻生长数据。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少年时代就把袁隆平当成榜样的韶也,大学坚定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后,他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为一名实验员。

  2013年,为破解“镉大米”难题,湖南启动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体系化攻关。有一股钻劲儿的韶也,被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选入团队,参与研究通过诱变方式创制镉低积累水稻。

  化学试剂浸泡、伽马射线、电子束、航天搭载……早期,韶也把能用到的诱变手段试了个遍,往返长沙、三亚等地测试,几年时间里筛选了30多万株水稻材料,但进展并不明显。

  “当时也想过发几篇文章、搞几个专利,让自己能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韶也说,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老师和家人的鼓励给了他很大帮助,他也深刻地认识到种质创新是一个“0到1”的过程,绝不能半途而废。

  直到2019年,韶也终于发现了第一株来自重离子诱变的M1代(第一代)目标突变体。一年后,团队申请到充足的重离子束流,完成了近10万粒种子的辐照处理。这10万粒种子播撒到试验田间,成功长出了7万多株水稻。

4月27日,韶也在位于湖南长沙的杂交水稻实验室观察水稻。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4月27日,韶也在位于湖南长沙的杂交水稻实验室观察水稻。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问题又来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在这7万多粒种子的数百万个后代里进行突变基因的筛选,而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并且成本巨大。

  在团队老师赵炳然指导下,韶也开始借鉴其他领域的各种新技术,终于发明了破译种子突变“密码”的M1TDS技术,有效提高了鉴定筛选突变品种的效率。

  基于这项技术突破,团队创制了镉低积累型“臻两优8612”(“莲两优1号”)和镉低积累高档优质稻“韶香100”。

  去年,“臻两优8612”在湖南推广种植107万亩,测产数据显示,在产量稳定的同时,稻谷镉含量大幅降低。这也意味着“镉大米”难题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力攻关下,终于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粒好种子,让“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更足。“对我们年轻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只有不断用知识和汗水去浇灌梦想的种子,它才能开花结果。”韶也笃定地说。

  编辑:陈倩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