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集章游火了!集章打卡还需回归初衷

集章游火了!集章打卡还需回归初衷
2024年05月08日 13:35 津云

  今年的五一假期,小郑的日程异常繁忙。

  空格文创的打卡地图、大媚奶茶新一期的集章中国、陆家嘴的创世山海经艺术展……几个与集章有关的特色展览和活动,她一个都没落下。几天的活动后,小郑积累了厚厚一摞盖满各种精美印章的硬卡纸。她将这些卡片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为它们装上透明的保护套,并精心地放入合适的集章册中,一本个人集章纪念册就完成了。

  近年,各大文博场馆悄然兴起了盖章热。如今,盖章已经逐渐出现在旅游服务中心、商场、书店、咖啡馆、文创店等多种经营场所,一些商业展览和演出也开始推出盖章活动以吸引客流。随着“集章式旅游”的出现,像小郑一样热爱四处打卡盖章的“集章客”应运而生,哪里有精美的纪念章,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

  这个五一假期,你去盖章了吗?印章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当集章活动逐渐泛滥,甚至盖章本身成为游览的主要目的,我们是否还能体会到它最初的乐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小小印章留住美好回忆

  在天津的“集章”圈子里,1995年出生的小郑算是小有名气了。

  喜欢旅游的小郑,从小就有个习惯——走到哪儿都要先去博物馆再逛文创店,冰箱贴、手账本、明信片是她必买的单品。“人们常说,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起点是它的博物馆。多年来,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每当我旅游到一个新城市,我总会先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以此来了解那里的历史和文化。此外,文创店出售的各种纪念品,也成为我保存美好回忆的一种方式。”小郑告诉记者。也正是因为这个习惯,2021年小郑在北京天坛游玩时与“文创纪念章”偶遇,从此开启了这段奇妙的缘分。

  小郑从印章中收获美好回忆。

  “记得当时是要买一本文创笔记本才能盖章,这本来也是我计划内的消费,还有设计精美的印章可以收集,就感觉物超所值。”小郑告诉记者,“最早开始盖章服务的是各类博物馆,随后慢慢‘遍地开花’。之前我每个周末会抽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去跑跑印章,现在只利用周末时间已经根本跑不过来了。”

  作为资深“集章客”和小红书上拥有众多粉丝的“集章博主”,小郑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跑章”。每到周末,她的日程更是安排得满满的,白天穿梭于各个文博场馆和展会,晚上整理照片、写笔记,发布集章攻略。据小郑粗略估算,到目前为止,她收集的天津本地印章已接近千枚,整理出的集章册超过30本。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集章笔记超过200篇,赢得了近5万个赞和收藏。“最初集章带给我的乐趣跟许多人收集明信片以及邮戳、邮票一样,除了设计带来的美感,更能借图片勾起当时、当地的回忆。不同的是,集章可以亲自动手,参与感特别强。再加上现在我们有了天津本地的‘跑章俱乐部’,同好们一起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也是拓展社交的一种方式。”说起集章带来的快乐,小郑滔滔不绝,“随着我在社交平台发布的集章攻略帮助到更多的游客,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集章活动中来,这是对爱好的延伸,更让我成就感满满。”

  小郑收集的天津海棠节印章。

  不仅如此,集章纪念册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也更显心意。张晓熙最初了解到文创纪念章还是多年前闺蜜从鼓浪屿带给她的一本“旅行护照”。“那会儿,旅行护照、文创纪念章都是特别新鲜的概念,拿到手的时候真的太惊喜了。整整一本手账,每一页都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和店面,同时旁边还加盖了一个同款印章。”张晓熙回忆说,“记得当时朋友告诉我,为了将印章集全,她几乎走遍了鼓浪屿的每个角落,也因为盖章对鼓浪屿进行了一次深度游,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而对我来说,至今这本旅行护照仍然是我收到过的最好的伴手礼。”

  张晓熙收到的旅行护照伴手礼。

  “集章客”连工具都自备

  近两年“集章热”大有越来越火的趋势,各个商家的印章更是不断更新升级,开始“卷”了起来。

  小郑形容说,过去盖章简单快捷,只需几秒钟即可完成。但现在,随着复杂套色印章的推出,盖章变得既耗时又考验技巧。现在出门时她都会带一套跑章装备,普通手拎包升级成了双肩背包,里面装上活页纸、硬卡纸和几个不同型号的定位器,再加上一个草稿本,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用活页纸收集印章还是小郑从一位北京集章客那里借鉴的经验。“当初从天坛买了纪念手账,加盖过印章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出门都会带着它,想把这个本子当成专用集章本。但是,跑着跑着我发现一个本子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小郑说,“除了本子对印章大小有限制之外,更重要的是,随着集章活动越来越成熟,许多商家开始定期更新、不断推出不同系列的印章。想要对这些印章做归类整理,都盖在一个本子上就很难操作了,换成活页纸会方便许多。”

  不仅如此,现在多色套印的印章也越来越多,越做越精美。比如今年天津海棠花节期间,就有好几个商家推出了非常精美的套印章,盖完的成品就像一幅水彩画。但这样的印章想要盖完美,难度也大幅提升。小郑告诉记者,这时候“定位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一般遇到多色套印的情况,商家也会提供“盖章固定器”,大多是根据印章大小制作一个镂空边框,游客把纸插入边框下,再将印章逐一卡到镂空处印下,就能完成套印。“但是商家提供的定位器大多是固定在桌面上的,且数量有限,遇到复杂的印章和不熟练的游客,可能要排队等很久。”小郑介绍说,“我们自备的固定器,类似一个比较厚的直角曲尺,把它放到纸上定位之后,确保每次盖章都卡着定位器按下,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如今,围绕“集章”开发的各类衍生品已经相当成熟,活页纸和定位器几乎是“集章客”的标配,在各类文创店和线上都很容易找到。日常携带草稿本,则是小郑的个人习惯。“因为套色印章会分成好几部分,有时候稍不留意就容易印反。遇到这类情况,我都会提前试印一下,同时还能看看印章是否清晰,会不会洇墨等,算是一举两得吧。”

  别让集章变了味儿

  小小一枚印章,已经成为带动流量的密码。有网友总结,若看到文旅场所某处围着一群人或者排着长队,那很可能他们都在盖章。

  据天津博物馆展陈部副主任孙禹介绍,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天津博物馆(以下简称天博)日参观人数超过2万人,创历史新高。“节假日本身就是博物馆客流高峰期,不能说全然是集章活动的作用。但是在假期里,我们馆内的印章几乎每天都要补一次墨,也足以说明集章受欢迎程度。”

  让孙禹首次直观地感受到集章活动强大引流作用的,是去年8月天博举办的《缥缃琳琅——天津博物馆藏古籍珍品展》。“这个时段并非博物馆客流高峰期,却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和外地游客,这与作为展览文创周边产品同时推出的五色印章套印活动息息相关。当时是天博首次配合特展推出限时印章,这套印章以展览中一册古籍的插图为摹本,不仅完美地再现了图样,更让游客体验了古籍印刷的套色技术。”孙禹回忆,“展览期间,我们共向参观特展的游客免费发放了15000张特制盖章纸,但仍然供不应求。那段时间,每天早上都有‘顶门’来参观盖章的游客,许多人表示,这么早来就是怕领不到盖章纸。”

  张晓熙自从收到那份“旅行护照”之后,也开始关注起文创印章。作为文博爱好者,她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去各个博物馆和展览馆参观打卡。但随着集章越来越火,小姑娘每到展馆先急急火火地找盖章处的行为,让她有点担忧。“开始带着孩子去盖章,其实是为了激发她对展览的兴趣,但是现在感觉她有点跑偏了。盖章是为展览、为旅游锦上添花的事,但如果把它当成目的,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对此,小郑也表示,为什么集章客日常都在“跑章”——因为“盖章要趁早”。“印章毕竟也是消耗品,去晚了可能没墨了、坏了甚至丢了,就会扑个空。我不否认,刚开始集章的时候,为了赶行程到一地就先盖章,对看展览反而是走马观花。一段时间之后,我反思了一下,还是决定放慢脚步,毕竟没有了回忆的印章是缺少灵魂的。”

  当然,也有人对集章不太“感冒”。市民张先生就表示,现在盖章的地方太多了,有点审美疲劳。再加上遇到一些商家蹭集章的热度,这甚至让他对此产生了一些反感。“之前在上海旅游,偶然看过一个展览。展厅面积不大,展品质量也不高,却到处都是盖章的地方,给人感觉劲儿用错了地方,是什么展览如今早忘了。”

  “展览的核心还是在更丰富的内容、更新颖的呈现方式,盖章归根结底还是要为文旅体验服务的。”孙禹表示,“在游客中,的确有人专门是为了盖章而来。但对我们来说,印章作为吸引游客的媒介,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下一步博物馆要做的就是留住游客,让他们愿意停下脚步,给展览本身以更多的关注。”

  正在天博展出的《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展》就从展品中选择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再创作,设计绘制了9枚印章,并将印章分散在展馆上下五层的不同位置,引导游客在寻找印章的过程中走过博物馆的各个展厅。“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更多人从小小的印章开始,探索图样背后的文物故事,进而爱上文博。”

  博物馆在设计特展印章时融入的巧思,也的确被“有心人”领会到了。小郑告诉记者,现在她最喜欢的观展方式就是带着印章到展厅中寻找纹样的原型,将印章与文物一一对应,满足感会油然而生。“我想这才是盖章的意义吧。”小郑表示,放慢脚步才能体会到印章之美、文化之美,如此才是“集章”真正的乐趣所在。

  记者手记

  如今,集章打卡已经成了一种新兴文化现象,更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游客流量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小小一枚印章正在撬动“文旅大市场”。但在走访中,记者也发现“集章热”的背后存在一系列隐忧,比如围绕集章开始出现的“代盖业务”、印章设计的抄袭问题等。

  “集章”本来是一个充满巧思的文创项目,就怕这“好经”被人给“念歪了”。它的根本目的不在“赢利”而是“引流”,希望商家能够设计出更有创意的印章,同时不忘提升自身核心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让游客获得物超所值的体验。而对于集章爱好者来说,理性盖章、量力而为、体验过程,或许能够收获更美好的回忆。不是吗?(今晚报记者 田莹)

  责任编辑:焦若玉

天津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