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2024年05月13日 09:59 北京青年报

  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教材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让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从而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而思政课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均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在解放区的小学、陕甘宁边区的中学开设“政治常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进入中学教学计划,“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纳入高校教学。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先后出台十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成为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的主攻方向。

  近年来,把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空间和现实世界,把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社会万象中的具体案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大思政课”探索取得积极成效,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整体素质还需提升;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思政课,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仍是当务之急。

  因此,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教材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让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从而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随着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从这个角度说,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我们还有不小的创新空间。

  责任编辑:周朝(EN002)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