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指尖上流淌的文化密码——“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之一

【文化中国行】指尖上流淌的文化密码——“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之一
2024年05月14日 06:30 青海日报

  编者按: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独具特色,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手工艺、医药等多个领域。它们既是青海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即日起,推出“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展现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敬请关注。

孩子们认真学习青绣。单永武本人供图孩子们认真学习青绣。单永武本人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5月11日,走进位于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的陶小堡兰花花非遗展馆,犹如来到剪纸、青绣艺术的“大观园”,“花开富贵”“九龙图”“蝶恋花”……花样繁多的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剪纸、青绣爱好者慕名而来。

  赋予这一张张彩纸生命的,正是青海省二级工艺师、青海省青绣技艺创新领衔人单永武。每当有参观者前来,单永武都会兴致勃勃地介绍作品,并随手拿起红纸和剪刀,现场为众人剪一幅漂亮的窗花。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剪纸文化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密码,更是与当地的民俗、美学等息息相关。流传久远的历史事件、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画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不仅能体现事物或生活现象的本身,通过特定形象及其组合,更能孕育深刻内涵。

  “我们在校园内悬挂的剪纸《二十四孝故事》,就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感恩、孝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实际行动弘扬时代新风,培树优良家风。”单永武说。

  从业多年来,单永武不仅剪出了神采奕奕的人物像、栩栩如生的耕种图、形态各异的花鸟鱼虫等,还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元素融入到剪纸艺术当中。“剪纸艺术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具备创新精神,才能蓬勃发展。”单永武说。

  本着“了解非遗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单永武踏上了非遗文化的传承道路。2021年,兰花花青绣剪纸非遗制作中心成立。作为非遗传承人,她常常手把手教大家做剪纸和青绣,并成立指尖飞武教师团队,带动全村妇女传承非遗技艺文化,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2021年7月,陶北村“兰花花”青绣、剪纸非遗制作中心被西宁市妇联评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采用帮、代、引方式带领村民学习剪纸、青绣、堆绣、刺绣技术。剪纸和青绣作品不仅实现了订单销售,还为村里的妇女们搭建创业增收平台,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汇聚人才力量。

  青绣扇子荷包、十二生肖香包、青绣牡丹耳环、青绣荷花摆件……展馆内,一件件色彩艳丽、做工精湛的青绣作品不禁让人停下脚步,细细观赏。

  “‘青绣’是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的简称,它历史悠久,手法独特,风格古朴,品类丰富,针法繁多,色彩艳丽,应用广泛,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无论是配色、花样,还是一针一线,都凝聚着青海民间艺术智慧。”单永武说。

  “如何把‘青绣’文化推广出去,形成一个时尚的商业化产品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创新,我们将‘青绣’绣到耳环、项链、鞋子和包等物品上,把原本大件的传统刺绣作品通过缩小、创新,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单永武说。

  如今,“青绣”通过保护、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青海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等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青绣不仅在一针一线间传递着大美青海的文化与底蕴,更是在传承、保护与发展中成为近年来青海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在“青绣”服饰秀、非遗研学体验等文化旅游活动中,广大市民游客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活态演示,现场感受青海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随着青绣走向市场,它已然成为了一张亮丽的青海文化名片。

  如何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作为传承人,单永武深知剪纸和青绣是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其走进校园,是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刚开始好多家长不太理解,会问学习剪纸有什么用?这不就是做针线活吗?”单永武带着孩子们一天天积累,一点点进步。可爱娇憨的“冰墩墩”、朝气蓬勃的向日葵、绚丽多彩的牡丹花……趁着教学活动,家长走进校园看到孩子们精美的作品后也逐渐转变观念,认同并参与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如今,每学期近40位指尖非遗教师都会走进西宁市40多所小学校园,把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带进课堂,悉心教授折叠、画图、剪裁、青绣等技巧,将热爱手工、热爱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种子播种到孩子心中。随着红纸翻翻折折,剪刀起起落落,神气的老虎、可爱的熊猫、顽皮的猴子……各种花样跃然纸上。

  “非遗进大学”“非遗进校园”……为营造全社会保护和传承河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西宁市城北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邀请专家以展演的方式向大学生讲解非遗及河湟文化历史,现场开展剪纸、刺绣等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交流,受益人群近1200人次,同时组建大学“非遗兴趣社”,逐步在大学生团体中培养高素质非遗传习团体。

  “让非遗不被遗忘,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单永武说,“未来,我将利用自媒体、电商等平台销售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青绣手工艺品,带领广大乡村妇女通过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非遗,拥抱优秀传统文化。”

青海省非遗剪纸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