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扎实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扎实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2024年05月14日 18:00 新浪新闻

  加快质量强国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准确认识和把握质量强国,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

  质量兴则经济兴,质量强则国家强。加快质量强国建设,要以《纲要》为指导,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不断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

  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重视质量领域管理和制度创新,制定实施以质取胜营销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完善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能力。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强化质量能力建设和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实施,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制定等,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是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投入,开展基础通用、关键技术、试验方法、典型应用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研制,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应用。以数据要素赋能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的质量技术突破,实现需求精准感知、系统精益优化、过程精确控制和要素精细管理,形成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合力。

  积极争创中外知名品牌。质量是品牌的根基,品牌是质量的凝结、是质量的象征。质量强国的一大标志,就是在世界质量舞台上有更多的中国品牌。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品牌意识,以质量为核心增强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绿色转型意味着品质的提升,要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打造更高标准、更高性能的中外知名品牌。

2023年7月11日, 在江苏省太仓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批新能源汽车即将通过专用框架运输方式出口。新华社发(计海新摄)2023年7月11日, 在江苏省太仓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批新能源汽车即将通过专用框架运输方式出口。新华社发(计海新摄)

  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质量基础设施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产品质量提档升级等关键工作,均需要全方位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的有力保障。

  从硬件上,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协同发力转变,加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从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优先转变,构建标准数字化平台,发展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认证认可技术研究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力度,提升质量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从软件上,提高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强化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监测综合评价,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从业行为,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

  从应用上,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大力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全面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推动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构建协同服务网络,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2023年11月2日在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现场拍摄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植物工厂。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2023年11月2日在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现场拍摄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植物工厂。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

  质量工作涉及各领域,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要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筑牢质量治理现代化基础。

  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建立质量分级标准规则,完善质量保险制度。加强采购需求质量管理,健全需求引领、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制度和招投标质量导向制度。构建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建立质量政策评估制度,强化结果反馈和跟踪改进。完善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职称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评估制度。

  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加强质量领域立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质量法治体系。推进综合执法部门联动,形成统一指挥、横向协作、纵向协同的监管执法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推行第三方质量争议仲裁。

  优化质量监管效能。落实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国家强制性认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措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管,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共治,主动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全方位强化质量治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有益经验,曝光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质量效益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巩固优势产业质量效益型领先地位。我国轨道交通、电力装备、航天等产业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巩固这些优势产业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关键在于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强化复杂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通过质量升级和效益提升全面提高这些产业竞争能力。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渗透性、复杂多样性、技术密集性等特征,其竞争力的形成关键是质量和效益。适应全球产业分工模式、产业链布局、产业创新模式、产业组织范式、产业驱动力、产业核心要素等维度发生的深刻变革,聚焦主体融合、要素融合、产业链互动和产业生态繁荣等,强化全产业链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以先进技术标准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形成质量品牌竞争新优势。

  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以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加快构建国际营销网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化数字产业集群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推动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增强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全产业链质量管理能力,增强数字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总之,质量强国建设,要抓住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等重要环节,落实到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上来。

  作者:陈庆修 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