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安庆博物馆、阜阳市博物馆三家博物馆的负责人,听他们讲述博物馆的建馆历史和当代风貌。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博物馆在地域文化传承、城市形象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镇馆之宝”,要时刻准备“出圈”?年度接待量不断刷新,是否将迎来“泼天富贵”?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关于博物馆的种种讨论,是大众喜欢的话题,当然也是馆长们思考的命题。
地方博物馆同样拥有重磅的文物藏品。
阜阳市博物馆现有藏品约12.6万件,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珍品齐全,在阜阳市博物馆馆长刘建生的介绍中,特别提到“多件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国内影响力和世界意义”。
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圆仪、圭表、式盘等漆制天文仪器在全国为首次发现,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史的宝贵资料,其中二十八宿圆盘距今有2100多年,它是中国浑仪的始祖,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赤道式天体测量仪器,领先了西方1700多年,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刘建生介绍,此墓出土的5069枚竹简和木牍即“阜阳汉简”内容丰富、成书年代早、史料价值高,涉及23部先秦典籍文献,其中《诗经》《周易》和《仓颉篇》等13部古籍被国务院公布入选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
“首次”“始祖”“最早”!地方博物馆的文物分布于安徽各地,共同体现了安徽的文脉之悠长、文化之厚重。同样,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厚重”也是关键词。
“寿县历史上四次为都、十次为郡。历次考古发掘及出土文物都是非常丰富的。因此,依托于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以藏品规格较高、数量较大、较为具有研究价值,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一定的知名度。”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常远霞介绍,楚博馆藏文物藏品及各类标本数量非常可观,时代跨度长,文物藏品种类丰富,有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石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字画、善本古籍等11000余件套。
博物馆带领我们重返历史现场,展示着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风貌;而一座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史,则往往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变迁,常常为人所乐道,成为观众解读这个“故事”不可或缺的章节。
经历过“三次建馆”的寿县博物馆,对于当地老百姓而言并不陌生。寿县博物馆1958年筹建。1964年,在寿县报恩寺里,依托于老建筑的寿县博物馆首个陈列面向公众开放。2001年,位于寿县寿春镇西大街南侧的场馆开始筹建并于2006年对外开放。安徽楚文化博物馆2015年6月筹建,2021年建成开放。从几百平方米、6000多平方米,再到13万平方米,这个博物馆早已成为寿县地标性建筑。2023年,该馆接待游客量88万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31.93万人次,年度接待量创历史新高。
安庆市博物馆始建于1978年,2020年9月建成新馆,更名为安庆博物馆,与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安庆市革命文物陈列馆暨黄镇生平事迹陈列馆为一个机构。安庆博物馆馆长王红星介绍,该馆总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总展陈面积1.34万平方米,是以地方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戏剧文物为主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该馆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占比17.04%,外地游客占比15.47%。
在馆长们看来,多年来,伴随着不断升级的博物馆软硬件设施,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打造精品展览和品牌社教,不断刷新入馆人次数据。人们对于文物本体的敬畏,对于博物馆本身的情怀,已经逐渐融为一体,这也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所达成的期待。
“从‘王陵’到‘王城’,博物馆是这条文旅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记者: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近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那么,两千多年前的楚王城,是否得到了同样的热度?位于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如何迎接到访者?
常远霞:武王墩墓正式揭开面纱,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楚王城,寿县再一次成为舆论的新高地。2024年第一季度,安徽省文化云平台显示我馆接待游客量约18.42万人次,位居全省前列。
2023年,楚博智能化建设和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都已顺利结项验收,楚博将立足现有馆藏和研究成果,不断改善场馆管理服务质效,进一步加快文物藏品研究步伐,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藏品历史价值和背后故事,将藏品研究成果与数字化转化成果相结合,探索现代化新科技手段运用与博物馆开放服务、社会教育、宣传推介相结合的新途径,增强楚博吸引力和体验感,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保方针。2024年至2025年,楚博还计划在上海闵行区博物馆布展推出楚文化专题临时展览,以博物馆展览为媒介,加强寿县与上海的合作共创。未来,楚博将以合办、联办、引进、自办等方式,探索策划推出多场高品质的临时展览。
楚风浩荡,在中华大地留下诸多踪影,而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则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从“王陵”到“王城”,博物馆是这条文旅线上的重要节点。我认为今后应当发挥这一重要节点的作用,提高楚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安徽寿县和楚博为更多人了解关注,助力寿县文旅出圈。
“从场馆体量的大馆逐步变成综合实力的大馆”
记者:作为以地方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戏剧文物为主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安庆博物馆如何展现独特风貌?
王红星:近日,安庆博物馆联合皖江流域各博物馆共同申报的《八百里江天一色——皖江流域宋元文物展》成功入选全省博物馆系统精品展览库,并入围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终评。
安庆博物馆现有藏品16433件(套),主要分为古皖文明、皖江文化、黄梅戏文化、红色文化等几大类,涵盖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书画、革命文物、黄梅戏文物史料等,是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地域性、特色性的珍贵历史见证物,10个常设展览展厅生动诠释了古皖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桐城派文化和红色文化。
近年来,以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抓手,安庆博物馆全面推进办馆条件提升,创新文博单位协同发展机制,整合社会研究力量和藏品资源,深入挖掘阐释皖江文化,策划举办了综合展示本土优秀文化的系列精品展览和品牌社教活动,建强讲解服务平台,实施因人施讲接待服务机制,积极构建了博物馆智慧服务新业态。馆藏、固定陈列、临时展览、信息化建设等硬实力获得了提升,工作理念、内部管理、社会服务、影响力等软实力实现了迭代升级,安庆博物馆从场馆体量的大馆逐步变成综合实力的大馆,成为综合展示皖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安庆群众的精神家园。
“倡议成立淮河流域博物馆联盟”
记者:阜阳是人口大市,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阜阳市博物馆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让“网红”变“长红”,博物馆有什么新计划?
刘建生:博物馆是地域文明资源的汇集地,商代龙虎铜尊、阜阳汉简等,是阜阳市博物馆收藏着的这块大地7000多年文明的物质记忆;胡国溯源、汝阴侯国、欧苏旧治、顺昌大捷……是曾经发生在这片大地上的精彩故事。而这些也逐渐成为阜阳独特的文化标识,不断为阜阳对外形象赋能、为文旅融合注入持久生命力。
如何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是我馆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把博物馆办好,如今的博物馆已成为阜阳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建筑,是对外交流和接待外地游客的重要平台,提升业务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维护好博物馆的良好形象,也就是为提升城市形象尽了一份力。其次,要加强馆藏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不仅要让展览推陈出新,让观众常看常新;同时,文创开发也是“重头戏”,我这里说的文创是广义的文创,不单指文创商品,还可以衍生为研学教育、数字化展示、餐饮服务、文艺和影视作品等,最终能让阜阳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IP赋能各行各业,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跨地域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也是我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阜阳是淮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淮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未来我们要走出地域的局限,寻求与淮河流域更多的博物馆合作,倡议成立淮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加强文化交流和业务共建。
(记者 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