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提升全球福祉 促进合作共赢——新华社四论中国先进产能

提升全球福祉 促进合作共赢——新华社四论中国先进产能
2024年05月17日 22:09 新华网

    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产能问题的讨论应置于全球化语境中,计利计损都应当计天下利、天下损。简言之,造福各国百姓,有益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就是优质产能。

    新华社近日连续播发四篇评论,深入阐释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将继续承担起大国责任,通过高水平开放走共赢之路,用优质产能服务世界。

  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本事从何而来

    新兴产业在中国强势崛起,发展机遇来自中国瞄准未来方向,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中国是最早确定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国家,抓住了汽车动力技术的变轨机遇。同样依靠坚定布局和技术创新,中国在新能源发电产业跑出“加速度”,锂电池产业链不断完善。

    新兴产业在中国强势崛起,发展依托来自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优质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制造业“家底”。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已形成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当前“新三样”领跑出口,是供应链企业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结果。

    新兴产业在中国强势崛起,持续动力来自能够激发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充分市场竞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车企抓住技术变革机遇,加速转型升级,同时诞生一大批造车新势力。中国还向特斯拉等外资厂商敞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各类企业在配置、价格、服务等方面展开立体化竞争,推出一款又一款技术含量高、用户体验极致的产品,全球消费者从中受益的同时,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优化,带动全产业链加快突破发展,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创造新优势。

  全文阅读: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本事从何而来——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一

  中国新能源产业如何造福世界

    中国生产的每辆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国与各国开展的每个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只是中国优质产能造福世界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持续供给优质新能源产品,有力促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国有序推进新能源国际合作,着力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绿色能源合作项目极大提高了当地可再生能源可及性。

    近年来,全球经济陷入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困境,高质量、高效能、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丰富了全球供给,降低了生产生活成本,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

    中国优质产能有力促进了全球技术进步,提升了资源分配效率,创造了未来经济新增量,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率先实现外围到中心的突破,中国秉持开放合作的初心,加强与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合作。

  全文阅读:中国新能源产业如何造福世界——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二

  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路

    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茁壮成长,是资源、政策、战略规划等诸多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的成功案例,是中国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经济从“快不快”到“好不好”、实现“质”“量”并重的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遵循的是新发展理念,绿色可持续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是中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解决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之策。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日益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日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创新层出不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创新、以质取胜,突破和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积弊和短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才能支撑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在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把握主动。

  全文阅读: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路——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三

  产业合作才是共赢之道

    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与他国分享发展机遇。在不断深化的产业合作中,中国与世界日益呈现出双向互动。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大众、宝马、丰田等车企纷纷在华投资布局电动车生产。中国在向跨国企业敞开大门的同时,也支持新能源对外投资。在产业合作的“你来我往”中,中国与越来越多国家拉紧了互惠互利的经贸纽带。

    一些国家渲染的所谓“产能过剩论”,不过是遏制打压中国先进产业的话术陷阱,夹杂着企图维护自身垄断地位的险恶用心和害怕落后的焦虑心态。

    不只是新能源汽车,中国和世界互利合作的领域、范围和模式不断拓展。从核能、氢能到海上风电和油气勘探开发,中法两国能源企业互利合作正走得更深更远;从标志性工程到“小而美”民生项目,从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到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从绿色基建、绿色能源到绿色交通……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基于优势互补开展合作,也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国家。

    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当前各国共同愿望,只有协同推进全球绿色产供链的建设,才能形成全球产能格局的最优解,才能让全球绿色发展的成色更足。

  全文阅读:新华时评丨产业合作才是共赢之道——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四

    -END-

    记者:高文成 李蓉 谢彬彬 樊宇

    剪辑:阚凌潇(实习生) 游露(实习生)

    编辑:叶书宏 许苏培 淡然 周啸天 程大雨

新华社中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