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长白时评:当东北文化遇上流量“密码”

【地评线】长白时评:当东北文化遇上流量“密码”
2024年05月18日 10:59 中国吉林网

  从《漫长的季节》荣膺2023年最佳国产剧,到年初“尔滨”强势出圈,再到长春“雪饼猴”接住了全国人民这“泼天的富贵”,流量,似乎特别青睐东北文化。互联网短视频传播下的东北文化,老传统、新表达,正悄悄孕育了一场“传统+流量”的现代转变。

  当东北文化遇上流量“密码”,不妨从传统资源的底色着手,打造地域文化的流量担当。东北文化基础深厚,不仅有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甚至直到今天,整体工业基础和居民受教育程度也居于全国中上。以东北地方特色为主的流行、旅游、民俗、饮食等文化在全国范围也首屈一指。“互联网+”时代,多层次、故事性强、极具文艺感的东北文化,在短视频创作、主播直播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经过传统东北曲艺浸润的东北人,很容易在互联网上赢得关注。可以说,东北文化几乎称霸了直播界的半壁江山。

  以火爆全国的长春市动植物公园的“雪饼猴”王铁柱为例,王铁柱凭借扎实的二人转文化功底和绝不让游客的“话落地上”的幽默风趣,在短短两个月就吸粉150万,网上的流量变现为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长春市动植物公园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4%。

  当东北文化遇上流量“密码”,不只要扎根人民,还要激浊扬清,讲述“冰与火之歌”的东北文艺。东北不光盛产笑星、喜剧演员,还有才子。脱口秀大会的一句“宇宙的尽头是东北”,一时引发了多少人对东北的想象。东北文艺有情怀、接地气,又能兼具艺术性,在全国一直不乏拥趸。时至今日,《马大帅》《乡村爱情》系列在网络上火爆依旧。

  东北的文学圈有“东北三剑客”——双雪涛、班宇、郑执,影视圈有《钢的琴》《平原上的摩西》《漫长的季节》,音乐圈有二手玫瑰等等,层出不穷的东北地域文化产品,显示出了如东北人一样强大的生命力。《漫长的季节》《南门客栈》等电视剧、话剧更是聚焦小人物,揭示了东北文艺的底色,冰里包裹着的一团火,抑或火里凝固的一块冰,骄傲、坚韧、永不言弃。从某种程度来说,东北的文艺不需要复兴,只需要精益求精,接地气,乘着与生俱来的流量,继续讲述一幕幕真诚动人的黑土故事。

  当东北文化遇上流量“密码”,亟需深耕黑土,以文化着手,助力老工业基地的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兼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兴文化,在“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流量+品牌”上大做文章,做大做强文化蛋糕。

  梅河口,作为吉林省通化市北部的一座小城,近年来,相继推出海龙湖、东北不夜城、知北村等爆款网红打卡地;长白山,开辟特色文旅产业,古法染色技艺,甚至以《盗墓笔记》主角张起灵担任旅游形象大使,推广长白山旅游。当流量来袭,东北通过立足区域文化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来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弘扬与发展红色文化与工业文化。

  东北的振兴离不开东北文化的扶持,东北文化是东北振兴的一面旗帜。“互联网+”的时代,东北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了流量的风口浪尖,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转型之路上,让流量变现为口碑与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为东北全面振兴凝聚起更强大的精神力量。(鲁钟思)

  编辑:侯薇

漫长的季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