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东湖评论:文明实践阵地不可只顾“面子”不顾“里子”

【地评线】东湖评论:文明实践阵地不可只顾“面子”不顾“里子”
2024年05月21日 16:23 荆楚网

  近日,“新华时评”刊发《坚决不做劳民伤财的无用功》的文章,其中指出,个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存在“日常维护打理让人实在头疼”“不怎么实用,群众不愿意去,经常门落锁桌落灰”等问题。

  这一问题暴露出少数地方文明实践存在顾“面子”不顾“里子”、重形式轻实效的形式主义现象。这一问题令人警醒、值得深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坚决杜绝挂了牌但只有空壳、开了张但大门常关、启动了工作但缺乏后续活动等问题,确保文明实践阵地大门常开、活动常新、服务常在。

  杜绝“门落锁”现象,让文明实践阵地大门常开。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主阵地,不仅要在工作日准时开放,而且越到节假日越要开放、越是群众空闲时越要敞开大门,绝不能“铁将军把门”,让前来的群众吃闭门羹。由于基层资金和工作力量的不足,文明实践阵地日常维护打理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要有效解决文明实践站“日常维护打理难”问题,不仅要靠专门的文明实践工作人员,而且要想方设法让那些热心肠、有时间的群众带头人和志愿者参与文明实践所、站的管理和服务。把“五老人员”、集体活动积极分子等文明实践骨干组织起来,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力量自愿排班值日,善于依靠群众做工作,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要立足现有资源,加大阵地整合力度,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实行“多站合一”“一站多用”,进一步提升文明实践阵地的综合使用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丰富活动内容,让文明实践活动常新。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有效路径。只有不断创新文明实践活动形式,丰富文明实践活动供给内容,才能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文明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广聚人气,更好地招揽群众、凝聚群众、吸引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质上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建立文明实践阵地的主要目的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沙洋县李市镇创新理论政策宣讲形式,利用每个月召开湾组会前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宣讲。他们结合中心工作,立足农村实际,每月下发理论宣讲工作提示,采取固定议题和自选议题相结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理论讲清楚,把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惠民利民政策的益处实惠算明白,努力让基层理论政策宣传宣讲“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

  紧贴群众需求,让志愿服务常在。找准群众需求是精准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基础。只有通过入户走访、群众点单等方式,才能收集群众需求,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只有坚持“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的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才能让群众从文明实践活动中得到好处,切实增强群众对文明实践的满意度。要把文明实践活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依托群众身边站点,发挥窗口单位作用,以关爱“一老一小”、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采取个性化定制方式,开展长流水、不断线的志愿服务。“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沙洋县官垱镇“朝夕守护之家”关爱“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常年开展书画、舞蹈、器乐、智能手机等课程,错峰开设“四点半课堂”,灵活开设反电诈、健康养生、种植养殖等短期课程,全天开放群众休闲娱乐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文明实践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绝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做劳民伤财的无用功。文明实践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把阵地建在群众身边,把活动融入群众生活,把工作做进群众心里,推动文明实践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丁玥】

沙洋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