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桂声网评:读懂大国重器里的中国“硬核”科技实力

桂声网评:读懂大国重器里的中国“硬核”科技实力
2024年05月21日 18:16 广西新闻网

  加强品牌建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深海一号”能源站模型,垂直立体式地下停车库,“绿能港”沙盘及“璇玑”系统实物模型……2024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上,一系列大国重器凸显了中国制造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现了中国“硬核”科技实力。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蛟龙”入海到“奋斗者”号深潜……近年来,中国在探索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取得诸多新成果,一件件大国重器为发展未来空间奠定了基础。不论是集设备、操作、监控、维保、管理智能化于一体,304个车位只需手机一键触达,停取车时间平均仅需90秒的垂直立体式地下停车库,还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展示模型,抑或是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可控的电力大模型“大瓦特”……品牌日活动上参展的一件件国之重器,彰显着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归根结底,这些都是蓬勃向上的中国创新力量!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国之重器”频频亮相,不仅是我国综合力显著提升的缩影,也彰显了核心技术自主能力的增强。从“奋斗者”号圆满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到我国首个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满足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地月太热感知等科研需求,再到国产大飞机C919大型客机成功完成商业载客首飞……实践充分证明,核心技术也是国之重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柱。历史已经证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够克服从无到有的困难,也必然有信心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面向未来,切实把大力气、真功夫下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齐心合力、砥砺奋斗,就一定能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在于科技的先进性、创新性、引领性。不论是设备集开挖、出渣、支护、导向等功能于一体的超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梦想号”,还是优化了刀盘焊接效率和质量,可减少人力约40%,提高施工效率约50%,目前已在京滨城际铁路、通苏嘉甬高铁等工程应用的刀盘焊接机器人模型……从大国重器的研制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立足自主创新,才能走出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展望未来,坚持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联动发展,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速技术应用场景创新,不断涌现“硬核”科技,主动融入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潮流,必将助推中国科技翻越一道又一道雄关。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不论是结合裸眼3D等展示方式,让前来打卡的观众深入了解海洋能源全链条前沿科技成果的“深海一号”能源站模型,还是“绿能港”沙盘及“璇玑”系统实物模型等展品……品牌日活动上展示的大国重器,全面展示了中国科技“硬核”实力。我们要继续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搜救探测设备等研制及创新应用,在网络元宇宙、仿生机器人、未来医疗、前沿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持续推进发展。(黄宗跃)

大国重器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