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理响中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旗帜和灵魂

【理响中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旗帜和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大经验,明确提出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要求。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情真意切,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文化思想

  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怎么看、怎么干等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博览中华传统典籍,深谙其中的内涵和底蕴,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贯通起来,既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

  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部分知识分子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信心,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与各种理论、学术思潮比较竞争中,马克思主义充分彰显出真理伟力。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等名家大师书写出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术经典,中国学术的面貌为之一新。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领导人民建设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伟大斗争中应运而生,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哲学社会科学界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进,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发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作用,不断出成果、出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障。

  文化战线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作为文化战线的重要一环,哲学社会科学始终面临着风险和挑战。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有出现。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辨别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动摇。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筑牢思想的堤坝,不踩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将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领域、各环节,才能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自觉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航船行稳致远。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开创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这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完成新的文化使命,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以贯之地走下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完成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持续推进学术创新。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能不能形成中国特色、能不能影响世界,归根到底就看有没有原创能力。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守正创新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力,在追求真理、探究规律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着力提高学术品质、学理厚度,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完成新的文化使命,还要着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中华文明始终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这就决定了中华文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树立国际视野,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持续推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支持学者“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争鸣,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目标已明确,奋进正当时。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夯实党治国理政的文化基础,为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隋萌萌

  网络编辑:王晏清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