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物会说话㉙|查干诺尔龙:我是“远古世界”的主角

文物会说话㉙|查干诺尔龙:我是“远古世界”的主角
2024年05月22日 16:05 新浪新闻

  我叫查干诺尔龙,生活于距今约1亿3000万年的白垩纪早期。1985年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碱矿。我属于爬行纲、蜥臀目、圆顶龙科的一个新种。修复后的我体长26米,背部高6米,胸宽3.3米,抬头可达12米高,相当于4层楼房的高度。一经亮相,威武的雄姿征服了无数观众。

  ——来自查干诺尔龙的自述

查干诺尔龙查干诺尔龙

  文物详解

  发现于碱矿

  查干诺尔龙,生活于距今约1亿3000万年的白垩纪早期。1985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碱矿,属于爬行纲、蜥臀目、圆顶龙科的一个新种。

  这只恐龙全身70%的骨骼化石保存良好。它的头骨后部、牙床、牙齿、部分颈椎,大部分背椎和尾椎、左肩胛骨、左侧腰带,四肢骨骼等化石保存比较完整。查干诺尔龙的形态呈现出蜥脚类恐龙最显著的特征,头小,牙齿呈勺型,脖子长、尾巴长,身躯庞大四肢粗壮,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生活于陆地。由于化石采集于查干诺尔,所以命名为“查干诺尔龙”。查干诺尔蒙古语的意思为白色湖泊。这只恐龙经过2年时间的修复,装架于1987年8月1日,体长26米,背部高6米,胸宽3.3米,抬头可达12米高,相当于4层楼房的高度,查干诺尔龙首度亮相,以其威武的雄姿征服观众,引起轰动,令世人瞩目。

  如此巨大的蜥脚类恐龙,目前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它的头比其他蜥脚类龙要大得多,腰带(骨盆)上的肠骨、耻骨与坐骨愈合紧密,大腿骨长达1.8米,上面有许多凹穴,使肌肉附着十分有力。它的肩胛骨长达1.5米,显得细长,这在其他蜥脚类恐龙里是很少见的。这些结构说明,查干诺尔龙的行动并不迟缓和笨重。可以想象在一亿多年前的锡林郭勒盟一带,植物葱郁,查干诺尔龙正在那里漫步,它们用灵活的肢体和运动能力抵御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奏出了一曲高亢的生命之歌。

  生前推测

  据相关专家推断,查干诺尔龙生前体重可达三四十吨重。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地球上的植物繁多,为恐龙提供了足够的食物,以至于恐龙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在侏罗纪晚期,出现了30多米长、几十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成为恐龙王国中的“巨人”。通过对比发现,蜥脚龙类恐龙的脑子(俗称前脑),在所有恐龙中按比例是最小的,估计还不足500克,但恐龙学家研究它们的骨骼后推测出,在它们腰带(骨盆)部位长有一个比脑子大的脊髓节(神经球),把它称为恐龙的第二个脑子(也称为后脑)。推测它的前脑负责指挥颚骨的动作,接受感觉信息,再通过脊髓把信息传递到第二脑(神经球)来指导后肢活动。如此庞大的恐龙,就这样在这两个脑子的协调配合下,既能轻松地吃到美味的食物,又能及时躲避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中轻松自在地生活着。

  编后

  虽然恐龙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生存优势,但当我们再次抬头仰望查干诺尔龙的骨架时也不禁深深地感叹,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也是如此的残酷,既能造就出如此神奇的动物,也能把它们毁于一旦。昔日恐龙的成员种类繁多,模样千姿百态,曾生活于距今约2亿2000万年至6500万年(三叠纪中晚期至白垩纪末期),足迹遍布于地球的各个大陆。它们曾统治地球长达1亿5000万年之久,最后在距今约6500万年时灭绝。生存环境和气候恶化最终导致恐龙王国覆灭。

  恐龙的灭亡,我们人类应引以为戒,爱护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生物更加多样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监制:李中锋

  文案/制作:魏佩

  资料来源:内蒙古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呼和浩特市晚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孙丽荣

恐龙诺尔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