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理响中国】理论探赜:“一带一路”倡议何以勾勒国际经济合作新图景

【理响中国】理论探赜:“一带一路”倡议何以勾勒国际经济合作新图景
2024年05月23日 12:07 新浪新闻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阶段性地偏离等国际经济形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又处于“三期叠加”的国内经济样态,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十多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和极具生机活力的国际合作倡议,正不断勾勒国际经济合作新图景。

  一、“一带一路”倡议遵循“供需互补”的经济合作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1]立足内容交汇与空间延展两个维度,共建“一带一路”遵循“供需互补”的经济合作逻辑,不断提升国际经济合作水平。首先,就内容交汇而言,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蕴的共同经济利益观,关注国家间经济利益高度交织、要素禀赋互补所构成的共同利益链,将共同利益视为利益各方的“正比相关”,不断探寻参与各方的重叠认知、利益契合点,最大程度地发挥经济互补优势。就空间延展而言,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国内的东中西部联动发展倡议,还是从全球海洋经济全球化迈向海陆经济全面打通的新型全球化发展倡议,实现将内陆经济与传统的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海洋经济紧密结合。

  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的“合奏曲”。区别于“权力—利益”本位的传统经济合作逻辑,共建“一带一路”遵循“供需互补”逻辑,将中国的利益同沿线各国的利益联结起来,把中国的发展机遇同沿线各国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通过各国间发挥经济互补优势,延展合作空间,释放各国经济集成与集聚效应,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二、“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新型国际经济合作理念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着民主赤字、责任赤字、效用赤字等治理困境,全球经济合作日渐陷入“零和博弈”困境。从本质上看,全球经济治理供给不断下降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其内部的治理能力结构性失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2]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旗帜,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互惠共赢的新型国际经济合作观。首先,在合作范围上,共建“一带一路”不搞排他性制度设计,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国家都可以平等参与合作。其次,在合作规程上,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注重传统“国际硬法”的存量功效,还注重发挥“国家软法”的制度供给作用,即双方基于共同认可的条约、原则、规范,通过具体议题具体协商完成合作。再次,在合作决策机制上,共建“一带一路”不采用主导与非主导的二元对立型合作决策机制,更强调建立结伴型合作决策机制,达到反映并尊重各方利益诉求和共同意志的目的。最后,在合作利益分配上,共建“一带一路”不搞利益单向输出,而是基于“普惠”原则,共享建设成果,实现利益共享。

  共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新型国际经济合作理念,为积累全球经济治理共识和提升国际经济合作水平开出一副“良方”,推动以包容性规则为基础、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一带一路”倡议完善新型国际经济合作架构

  基础设施使货物、人员、信息、观念等要素得以跨越空间实现流通,是构成经济生活的环境条件。但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时间长、回报低,加之缺乏规划、建设和协调能力不足,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港口、通信等基础建设严重不足,成为限制部分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丝绸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与各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不仅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骨架,加强内陆和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在公路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港口方面的“硬联通”,而且注重与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发展政策、运输规则以及技术标准体系的“软联通”。当前,一场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发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革命已然开启,全球范围内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便利化、快捷化、共享化和顺畅化正在逐步实现。

  共建“一带一路”将设施联通作为优先建设方向,突破了传统功能主义经济合作视角,为现有国际经济合作架构提供宝贵补充。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中,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导向,更多地将投资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领域。基础设施带来的“联通”效应正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务实合作的“助推器”。

  四、“一带一路”倡议探索新型国际投融资合作机制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在现代经济中,金融扮演着配置要素资源的关键角色。“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面临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愿望强烈与金融抑制现象共存的矛盾,迫切需要完善金融供给与需间的作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4]在共建“一带一路”中,金融国际合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各国金融安全并确保各国经济在合作中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我国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模式、建立多边金融合作样式、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格局,不断加强金融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探索新型国际投融资合作机制。就投融资渠道而言,我国初步形成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基金投资、保险资金、民间资金于一体的多元协同投融资渠道。就投融资模式而言,我国不断完善以银行贷款和主权借款方式为主,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为辅的多层次投融资模式。就多边金融合作样式而言,我国不仅推动成立中国—中东欧银联体等金融合作样式,深化多边金融合作,同时还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并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形成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就绿色金融发展格局而言,我国坚决贯彻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把生态环境的成本、收益、风险等因素纳入国际投融资决策中,积极参与绿色投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以绿色金融为主的发展格局,解决其绿色转型的融资瓶颈问题,推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通过探索新型国际投融资合作机制,有助于妥善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供融资平台,助力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加构建一带一路金融国际新体系,积极发展国际金融合作网络,有力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互联互通。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制度建设文献整理与研究”(20BDJ08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昊举,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助教张玲,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2][3]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87页431页201页

  [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93页。

  责任编辑:况家家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