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长白时评:形成合力抓好实施 谱写生态保护补偿法治化新篇章

【地评线】长白时评:形成合力抓好实施 谱写生态保护补偿法治化新篇章
2024年05月23日 17:01 中国吉林网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保护补偿领域的法律法规。《条例》出台,标志着中国生态保护补偿开启法治化新篇章,将极大稳定生态保护主体预期。

  生态兴则文明兴。1998年启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拉开了中国生态保护补偿的帷幕。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让青山有“价”、绿水含“金”,生态保护主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正在有效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则。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虽然已经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但由于生态保护补偿涉及面广、利益交织,实施难度较大,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条例》聚焦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制度措施,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补偿的规定和要求以及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综合性、基础性行政法规形式予以巩固和拓展,保持现有政策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对已有“碎片化”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整合和优化,推动补偿立法量质齐升,以更加完善的制度规则,保障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化补偿机制,推动各方面积极作为。《条例》体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对深化生态保护补偿的总体要求,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在政府补偿上,既稳定中央财政投入,又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比如,《条例》在现有的分类补偿方式基础上,明确国家加大补偿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扩大补偿实施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这将有利于保障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持续投入。《条例》明确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分类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为不同地区之间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条例》提出了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补偿的多种方式,将有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保护。

  依法履行职责,形成推动落实的合力。《条例》是世界首部专门针对生态保护补偿的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实践。《条例》汇集了其他单行法中的生态保护补偿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的生态保护补偿条款,提炼了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践的有效做法,具体落实还需要各领域配套制定实施细则和相关技术规程标准。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统”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使各部门、各地区反映的问题能够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改革,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尤其是在一些联动性的政策执行方面,部门之间、地区之间,都要做好沟通协调,通过集中发力,统筹发力,进一步细化责任义务,在整体上推动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久泰平)

  编辑:侯薇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