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酒泉:区域中心城市蓬勃向新①】千帆竞发逐鹿绿能新赛道

【酒泉:区域中心城市蓬勃向新①】千帆竞发逐鹿绿能新赛道
2024年05月23日 11:53 央广网

  编者按:

  酒泉,地处甘新青蒙四省区交汇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连南拓北,是千里河西走廊的西端门户,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42%。

  酒泉是甘肃经济大市,过去10年间,酒泉地区生产总值始终位居甘肃前四。无论是能源、文旅资源禀赋,还是通道、生态特殊功能,酒泉在甘肃省的战略布局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2年,甘肃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作为河西走廊经济带的核心城市,酒泉被赋予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全新使命。

  酒泉强则河西强,河西强则甘肃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酒泉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统揽,着力提升在河西走廊经济带上的经济首位度,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区域内城市群的引领者、城市圈的辐射源、城市带的集散地作用进一步凸显。

  当下的酒泉,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700万千瓦,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大力推进生态修复,金塔、瓜州荣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通道物流再上台阶,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基础进一步夯实;建成戈壁设施农业超2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戈壁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为抓手,奏响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酒泉乐章”……一座日新月异的区域中心城市正在河西走廊加速生长。

  即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酒泉:区域中心城市蓬勃向新”系列报道,深入解读来自酒泉的“能级跃升密码”。

  央广网兰州5月23日消息(记者李红军)酒泉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风能资源总储量2亿千瓦,太阳能资源理论储量约20亿千瓦,全市实际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国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风能可开发量约1亿千瓦,太阳能可开发量约10亿千瓦,是中国风光资源储量最丰富、开发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

  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酒泉成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要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以及国家新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支点、西北清洁能源向中东部地区输送的重要通道。

酒泉玉门风光互补发电项目(央广网发 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酒泉玉门风光互补发电项目(央广网发 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酒泉市充分把握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把新能源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坚持优质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一体化发展,锻造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拓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从“资源大市”到“能源强市”、从“风电走廊”到“新能源基地”的蜕变,河西走廊经济带龙头、甘肃向西开放门户的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功能持续增强。

  统计显示,2023年,酒泉市新能源装机达到2733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53%;全市发电量达650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30.8%,其中:新能源发电量422亿千瓦时,占全省的61.6%。

  “陆上三峡”的强磁场

  酒泉属国家风能二类资源区,境内玉门、瓜州素有“世界风口”和“世界风库”之称,是甘肃省最早开发利用风能的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批新能源企业“抢滩登陆”。

  1997年5月,酒泉市玉门市玉门镇三十里井子甘肃洁源玉门风电场四台机组并网发电,甘肃酒泉第一座风电场建成,开创了酒泉风电开发的先河,使得酒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能源发展的“实验田”和“创新地”。2021年6月,酒泉市风电装机达到1045万千瓦,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实现西部“陆上三峡”建设目标。

  作为甘肃新能源产业的发祥地和酒泉首座风电场的诞生地,玉门一直是众多风电企业争相投资的宝地。

  2023年12月30日,位于玉门市花海镇的新奥玉门“光热储能+光伏+风电”示范项目中的20万千瓦风电和40万千瓦光伏正式并网发电,这标志着玉门市在多能互补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奥玉门“光热储能+光伏+风电”示范项目(央广网发 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新奥玉门“光热储能+光伏+风电”示范项目(央广网发 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奥玉门“光热+”示范项目由玉门新奥新能源有限公司投建,是国家规划的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9亿元,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其中:光热10万千瓦、光伏40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

  玉门新奥新能源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王锐介绍,项目完全建成后,年上网发电量约17.6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约5.3亿元,年可节约标煤52.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5.3万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的瓜州县,是全国风电装机第一县,风能总储量达4000万千瓦,全年日照时数达3260小时以上,适宜集中连片开发新能源资源。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华能、大唐等新能源企业落地,集中精力做大新能源产业规模。

  今年1月,国内单体容量最大陆上风电项目——瓜州宝丰风能开发有限公司17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首台风机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位于地理环境恶劣的荒漠戈壁,由宁夏宝丰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建,共安装333台金风科技5.27兆瓦的风电机组,是国家第二批以“沙戈荒”为重点的风电基地项目。

  甘肃瓜州宝丰风能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本林介绍,项目建成后,年可发绿电56亿度,全部用于上游多晶硅项目的绿色原料及绿色设备生产,每年可节约标煤17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5万吨,真正从源头节能减排,改变了传统光伏材料生产的能耗方式。

  肃北县也是酒泉打造“陆上三峡”能源战略的重要基地之一,风光资源丰富,被评为“中国新能源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近年来,随着东方电气、浙新能、德达、锐鸿等一批新能源发电企业在肃北落户,昔日荒凉的黑戈壁已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沃土。

矗立在肃北县马鬃山镇黑戈壁上的风力发电机(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矗立在肃北县马鬃山镇黑戈壁上的风力发电机(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位于马鬃山镇的酒泉浙新能300兆瓦风电项目是酒泉市“十四五”期间第二批风光电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装机容量30万千瓦,同时配套储能装置。该项目是2023年在马鬃山开工建设的新能源项目之一,于2024年1月正式并网发电。

  酒泉浙新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剑鸿介绍:“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0亿度,节约标准煤约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3万吨,对进一步优化肃北能源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酒泉市能源局局长马伟介绍,近三年,酒泉市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1122万千瓦,其中:2021年134万千瓦、2022年349万千瓦、2023年639万千瓦,2023年新能源新增并网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崛起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风光”无限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必将孕育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巨大产业。

  近年来,酒泉市积极拉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聚焦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智慧电网六大产业链,持续引大引强引头部,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着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

  位于玉门市经济开发区的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上游原材料硅矿开采、选矿为基础,以太阳能光热和光伏发电用聚光材料的研发、制造、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一角(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一角(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今年3月,凯盛大明公司采用全氧燃烧工艺生产光热超白浮法玻璃正式达标量产,标志着凯盛大明成为国内第一家采用全氧工艺生产太阳能光热用超白玻璃及反射镜产品的企业。

  光热超白浮法玻璃主要用于光热电站中,透过率和反射率比普通民用玻璃更高。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品管部技术员秦壮说:“光热超白浮法玻璃对于民用玻璃来说它的铁含量要更低一点,做成镜子以后反射率会更高,它的透过率要比民用玻璃高几倍甚至更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和推进,光热超白浮法玻璃市场前景广阔,需求量大。但国内光热发电企业所需的光热超白浮法玻璃一直依赖进口,为了突破这项“卡脖子”技术,凯盛大明研发团队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对光热超白浮法玻璃进行技术攻关,最终产品数据达到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这项技术的空白,为更多行内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品车间一角(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品车间一角(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霍富说:“我们自己做的成本价格在每吨3500元左右,我们要买其他公司的玻璃就得每吨6000元,投资方的成本降低,就会直接降低发电成本,拉动整个行业良性持续健康发展。”

  位于瓜州县北大桥工业园区的甘肃瓜州宝丰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是2023年、2024年甘肃省列重大续建项目。目前,一期硅材料项目已产出电子级产品,产品产量及品质稳步提升,销售工作稳步开展。

  该项目总投资390亿元,分为两期建设,总体规划建设35万吨/年工业硅、30万吨/年多晶硅、50吉瓦拉晶切片、30吉瓦电池组件生产装置,以及配套的15吉瓦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将有力带动甘肃新能源、新材料及高端制造业提档升级。

  “公司以‘迭代升级’的思维建设了集‘风光电站、光伏材料、光伏设备制造、储能电站’于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通过‘风光融合’发绿电,以绿电为动能生产多晶硅‘绿色材料’,用‘绿色材料’制造光伏组件‘绿色设备’,再用‘绿色设备’生产‘绿电’,开创了一条低耗能、低排放、低成本的‘碳中和’科学路径。”甘肃瓜州宝丰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亮说。

瓜州宝丰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央广网发 瓜州县委宣传部供图)瓜州宝丰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央广网发 瓜州县委宣传部供图)

  “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35亿元,纳税约45亿元,解决当地社会就业6000余人。”陈亮亮表示,未来公司将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释放全产业链协同优势,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绿色动能支撑。

  截至2023年底,酒泉市招引落地各类新能源装备制造规上企业37家,其中“三个500强”、行业头部企业31家,总投资353亿元,2023年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64%,近三年增速均超过50%。2022年,酒泉市全产业链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典型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目前,酒泉市风电产业链主机、叶片、塔筒三大系统已经布局,成为产业链条最为完备、聚集效应最为明显、发展质态最为优越的全国陆上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产品覆盖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并出口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

  抢占新能源产业“智”高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只有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未来换道领跑中掌握先发优势。

  作为甘肃最早开发利用风、光等绿色能源的地区,酒泉始终走在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

  位于瓜州县北大桥工业园区的寰泰储能酒泉生产基地,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全钒液流储能装备生产基地之一,该基地也是寰泰储能的西北生产及交付中心。

寰泰储能酒泉生产基地(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寰泰储能酒泉生产基地(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记者了解到,寰泰集团在甘肃布局总投资为100亿元的全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项目,从上游钒资源开采和深加工、到中游的电解液制备、储能装备制造,再到下游新能源电站投资和储能系统销售,共建设寰泰储能酒泉生产基地、敦煌五一山钒矿、电解液供应中心、共享储能电站、瓜州100MW风电项目五大板块。

  “寰泰储能酒泉生产基地占地面积逾60000平方米,拥有百兆瓦级钒电池装备年产能,设电堆、电解液、关键材料及储能系统集成的生产、组装、测试等核心区域,引入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耗能低,拥有整台系统的研发、生产、组装、测试及交付能力。”寰泰工业(瓜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奎介绍,基地于2022年5月开工建设,2023年5月正式投产,已被纳入规上企业名录库。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生产力,这与寰泰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由寰泰储能自主研发,与其他储能电池相比,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好、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规模大、寿命长、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低、电解液可循环利用、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这些完全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李文奎表示,寰泰储能生产基地之所以选择在瓜州,是因为酒泉有着丰富的钒矿资源,瓜州有丰富的储能市场需求和非常好的化工产业优势。

寰泰储能酒泉生产基地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寰泰储能酒泉生产基地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李文奎介绍,寰泰储能全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全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项目,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利税12亿元,带动就业近千人。

  同样,位于酒泉新能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的远景酒泉智慧储能系统制造基地一期项目,是西北地区首个智慧储能系统制造基地。该项目从2023年3月5日启动,到9月26日首批产品下线,仅仅用了206天,成为酒泉首家投产的磷酸铁锂电池生产企业,对于酒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一期投资6亿元,规划用地100亩,建成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生产厂房、配件仓库和测试中心。”酒泉远景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建武介绍,该项目采用先进的储能电池生产技术工艺,设计年产2GWh智慧储能电池系统,预计年产值30亿元,实现利税2200万元,可吸纳就业150人。

酒泉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储能电池系统(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酒泉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储能电池系统(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任建武介绍,远景酒泉智慧储能系统制造基地二期、三期项目计划引入电池成套柜制造、电池双向逆变器制造、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产业链企业,将在储能电池产业链、绿色氢氨产业链、风电产业链等多维度与酒泉深化合作,形成电池产业集群,并通过零碳产业园、能源物联网平台等建设,构建起绿色能源体系,助力酒泉打造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高地。

  此外,酒泉市依托国家风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创建了企业科技实验平台,建成整机、叶片检测、机舱总成、轮毂总成、齿轮箱检测、电气及控制系统等8个实验室。组建了酒泉新能源技术学院,由兰州理工大学、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和园区13家重点企业共同参与,成立了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发展。

  据兰州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酒泉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出口1.7亿元,同比增长12.1倍,新能源装备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0.8%,占比提升27个百分点,新能源装备出口已成酒泉市外贸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和最具潜力增长点。

  未来,酒泉市将重点推进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力以赴打造第二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和首个千万千瓦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基地。2024年酒泉市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600万千瓦,以实际行动为支撑国家和甘肃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贡献酒泉力量。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