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海报观察丨事关山东308家实验室,这场推进会为何选在烟台召开?

海报观察丨事关山东308家实验室,这场推进会为何选在烟台召开?
2024年05月23日 11:46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辛振东 烟台报道

  5月21日,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烟台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山东已建有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省实验室9家、省重点实验室277家,“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逐步完善,为山东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从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的区域分布上来看,超过半数的实验室分布在济南和青岛两市。那么,这场事关全省308家实验室的现场推进会为何选在烟台召开?这座新晋万亿城市又有哪些创新“后手”?会前,记者探访了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省平板显示材料重点实验室、省抗体药物重点实验室等四家实验室,找到了一些答案。

  搭平台:聚力链式发展,赋能产业蝶变

  记者乘车行驶在烟台黄渤海新区的北京中路上,远远望去便能看到荣昌生物、东诚药业、正海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错落分布,那里便是烟台国际生物药谷。

  “实验室聚焦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自主开发一系列‘First in Class’‘Best in Class’生物新药,并充分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优势和企业的成果转化优势,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与转化。”位于烟台国际生物药谷内的山东省抗体药物重点实验室是依托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已成功研发了全球首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双靶生物制剂“泰它西普”和我国首个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均于2021年上市当年纳入医保目录,累计收入超过32亿元人民币。

  山东省抗体药物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试验

  烟台国际生物药谷通过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中园”,大小园区实现了互动联合、错位竞争、集群发展。龙头带动、产业集聚让药谷内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使得产业集群效应凸显。记者了解到,黄渤海新区已聚集150多家生物医药健康企业,累计推出200多个国家批准上市药物、150多个医疗器械,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等技术国内领先,生物膜、骨修复材料等产品在国内极具竞争力。

  而在向东50多公里的烟台市牟平区,总投资百亿元、建筑面积百万平方米的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全面投入使用,由烟台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同建设的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便坐落其中。“实验室自批建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专门政策,强化支持保障。烟台市成立市区两级专班共同推进,已到位平台建设经费3.4亿元,基建投入7.9亿元。”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省、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建设,该实验室搭建了化药、现代中药、高端制剂、抗肿瘤药和代谢与神经精神疾病药五大研究中心。

  另外,烟台在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环节,建立了“1个中科环渤海高研院+80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的创新体系,以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为核心,启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药品研发动物实验中心,引导企业聚集、平台共享和创新联动,实现“产学研医”协同创新。

  平台赋能,产业蝶变。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烟台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到146家,上市企业6家,形成了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多门类、全链条发展格局,产业全业态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四年超过千亿元,2021年以来,烟台共上市3款1类新药,未来五年,平均每年将有2-3种1类新药上市,“创新好药、烟台制造”品牌将更加闪亮。

  聚人才:政策助力,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平台搭好,人才唱戏。“我们通过‘顶尖人才’ 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共引进6位院士、10余位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与首席科学家组建了12个大科研团队,人员规模达413人,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以下简称“黄渤海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黄渤海实验室的冰雪摩擦实验室里,工作台上摆放着红、黄、紫、绿、蓝五种颜色的蜡块。冰雪摩擦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蜡块就是该团队研制的无氟雪蜡。在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该实验室制备了700多块国产无氟雪蜡,保障了运动员在冬奥期间的用蜡需求。

  “把实验室打造成人才高地、人才特区,解决产业升级中遇到的难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1的原始创新,把实验室集聚的高层次智力资源转化为创新发展的优势。”黄渤海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把产业需求作为科研导向,科研人员开展的项目研究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同时根据科研人员的侧重点不同,实验室实行分类考核,鼓励一部分科研人员“坐冷板凳”,攻关基础研究,考核不侧重收益,而更侧重于成果。

  黄渤海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工作

  山东省显示与集成电路用聚酰亚胺材料重点实验室聚焦“光敏性聚酰亚胺和聚酰亚胺液晶取向剂”等半导体材料研发,致力于突破封装和新型显示领域技术壁垒,研发“卡脖子技术”产品,提高我国芯片和新型显示制造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该实验室坚持将人才资源作为实验室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以多种形式聘任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同时,积极构建高效完善、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人才架构,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以及薪酬激励制度,对人才研发的成果进行盈利提成奖励,按研发产品连续5年净利润的5%至20%进行发放,重奖创新成果,激发研发人员创新“源动力”。

  实验室的人才聚集自然离不开政策支持。烟台构建起“青年人才万元补贴、领军人才百万资助、顶尖人才亿元支持”政策体系,先后出台近50项人才配套政策,全方位提升人才支持力度。在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已有15名科研人员享受购房补贴政策红利156万元,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和医疗绿色通道也为科研人员省去后顾之忧。

  目前,烟台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0万人、高层次人才12.4万人、高技能人才30万人,常年在烟工作的外籍人才超过3000余人。

  责编:邓玉莉

烟台市山东省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